楊 芳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我國旅游業蓬勃發展,旅游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但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卻不容樂觀,尤其是高素質、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缺口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培養目標模糊,教學手段滯后,實踐培養流于形式,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市場需求差異較大.同時,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對旅游本科教育也產生了強烈沖擊.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動手能力差,空有理論而無法迅速應用于實踐,其就業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面對這種情形,旅游本科院校需學習職業旅游院校的一些成功辦學經驗,不斷吸收和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與模式,用以推動旅游本科人才培養的改革.
“雙元制”教育模式最先是在德國創建,是一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目標、以就業為最終目的,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最大化整合兩者優勢,將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技能培訓相結合,使學生專業理論和操作技能兼備,契合企業需求的教育模式.其具有兩個培訓主體、兩種類型的教師、學生的雙重身份、兩種教學內容、兩種教材、兩種實施方式、兩類不同考試、兩種經費來源、兩種類型證書、兩種管理體制十大突出特點.[1]“雙元制”教育模式1985年引入我國并在上海電子工業學校實施.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雙元制”教育模式已向各地職業院校成功推廣,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而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在新的就業形勢下面臨著更多挑戰,以“雙元制”教育模式的理念為指導,構建旅游管理本科專業“雙元制”人才培養新模式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性很強,其表現主要有:第一,操作技能要求較高,需安排較多實踐性課程.以餐飲課程為例,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要熟悉中、西餐服務程序、掌握各種宴會餐具、菜品擺放,還要了解各大菜系主要成分,懂得裝飾物品搭配等.因此,課程設計上實操課程需占相當大的比例.第二,旅游管理專業需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綜合素質.以旅行社為例,導游服務主要是帶領游客到旅游目的地游覽,但游客的食、住、行、購、娛都需兼顧,同時在游覽過程要與飯店、旅游交通公司、旅游景區等進行聯絡和安排.這些都是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實際協調能力的考驗.第三,旅游管理專業需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創新思維.比如飯店員工,尤其是高星級酒店,將面對來自不同國家的游客,他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禁忌、語言等都不同,飯店員工只有熟知他們的習慣,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總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性特點與“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一致性,都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我國2010年7月發布《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創新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手段、方法,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加快解決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多樣化人才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3]由此可見,我國旅游高等教育以學科為本位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改變,轉變為以市場需求、學生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教育模式,將企業培訓與學校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下進行實踐技能學習,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符合旅游高等教育這一改革要求.2.3 旅游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智力投資的重要性,尤其是潛在智力資本的持有.而與學校建立聯合培養機制是擁有這一資本的重要途徑.如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與三亞海航集團采取合作培養,一方面企業直接參與專業建設、制定教學計劃,提供教學參考意見,確保學校教學計劃與培養目標符合企業需求;另一方面,企業技術骨干在學院兼課或做專題講座,如乘務長、資深工程師、船長等擔任兼職教師,開辦“海航班”等,量身打造優秀學員.當然,這種方式也將大大減少企業訓練新員工的時間與費用.[4]由此可見,旅游企業發展中具有積極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機制的動力.
旅游管理本科專業主要任務是培養旅游高級管理人才,在培養層次上與高職院校有明顯區分,企業對本科人才的要求不僅要有實操技能,還要有企業管理能力等.因此,開展旅游本科教育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研究能力為輔,對旅游碩士教育、旅游本科教育、旅游職業教育三個層次進行區分,以就業為最終目的,避免供需錯位局面.
3.2.1 政府加強立法監督和資金支持
德國“雙元制”教育取得巨大成功,除其國情外,還由于政府創建了職業教育實施監督系統,并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確保其有效運行.在我國,雖然也有相應法律監督系統,但執行力度不夠.在教育資金方面,也需加大投入.我們可通過建立一個三方聯合模式來促進對教育的保障(如圖1):
模式中,政府立法監督,對旅游本科院校定期進行嚴格檢查;并加大教育資金投入,在學校建立完善的實訓系統,例如模擬飯店、模擬旅行社、插花茶藝室等.同時,在“資金三角形”中,企業作為重要的一角,要改變認為培訓在校學生是資源浪費的思想,認識到這是一種潛在的投資.最后,嚴格的立法監督和足夠的資金投入構成“保障三角形”,確保旅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

圖1 政府、企業、學校三方聯合培養機制
3.2.2 學校、企業形成合力
目前,我國大多數旅游高等院校采取了校企合作模式,但在實施中卻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可從三方面著手,保證校企合作有效進行:第一,雙方簽訂合作協議.協議中明確雙方權利與義務,使校企合作在法律約束框架下進行;第二,國家政策支持.為提高校企雙方合作積極性,國家需建立相應政策法規,對參與企業在納稅等方面給予優惠;第三,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校企合作能否給企業帶來利益是企業積極投入的原動力.所以,學校也應調動師資力量切實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如協助企業完成攻關項目、培訓員工等.總之,學校與企業只有建立了互惠互利合作系統,形成合力,才能保障合作機制的長效運行.
3.3.1 課程模式以職業活動為核心
旅游管理本科專業應學習“雙元制”教育以職業活動為中心選擇課程內容和確定課程結構的方式,打破傳統課程的制定模式,將要學習的知識和需要達到的技能進行分解,組成不同部分來進行教學.首先,課程設置前應進行職業市場分析,克服以往只以專業導向設置課程的弊端.以飯店管理課程為例,學校應對各種類型飯店進行抽樣調查,根據調查情況如飯店經營管理模式、勞動組織方式、對專業人才需求狀態等,來確定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從而保證學生所學知識符合市場實際需求.其次,可將旅游課程內容分為三類,即共同通識、旅游理論基礎和實踐教學體系.其中公共通識體系主要是提升思想文化基礎;旅游理論基礎體系著重鞏固專業基礎知識;實踐教學主要是強化實踐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最后,鑒于德國“雙元制”教育中設置70%的實踐課程,對培養學生實操能力作用很大,我國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可對課程比例進行適當調整,改變原來理論課程占了80%的設置模式,加大實踐課程比例.
3.3.2 教學手段以任務引導型為主導
任務引導型教學倡導通過行動來學習和為了行動而學習,把任務完成過程與學習過程相統一,促進學習者職業能力的發展.[5]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式獲取知識的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設計“任務”來組織教學,鼓勵學生獨立完成“任務”,而“任務”的構思可與企業交流,體現實踐性.總之,通過實際“任務”的設計和完成,促進師生之間的協作,加強了學校與企業間的交流與溝通,十分符合旅游專業教學特色.
3.3.3 師資團隊以“雙師型”為主體
“雙元制”教育模式存在兩類師資,即理論教師與實訓教師.而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沒有專職的實訓教師,多是理論教師兼任,比較缺乏實踐經驗.因此在探討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同時,師資團隊的改革勢在必行.首先,樹立教師雙師型培養目標.根據我國國情,低學歷技能型人才難以進入本科院校任教,而傳統僅具有理論知識的教師已不適應實際需要.因此,應加強對具有高學歷的教師進行雙師型培養.其次,運用多種培養方式.雙師型培養的具體實施中可以充分發揮企業的作用,如委派教師,尤其是飯店管理、導游實務、調酒與茶藝等實踐課教師,定期到旅游企業進行實踐技能培訓,時刻掌握最新企業信息;鼓勵教師到旅游企業兼職,深入體驗,增加實踐知識.另外,學校也可聘請企業管理者來學校進行示范講座,并定期舉辦教師技能比賽,請企業專業人士做評委,加強交流,促進旅游專業教師實踐技能的提升.
總之,構建旅游管理專業本科“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可在企業、學校兩個地點進行學習,使獲取的知識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旅游企業參與學校學生培養過程,能為企業物色和儲備了大量人力資本;而高等院校因有了旅游企業的參與,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實踐培養不足的缺點,也更豐富了理論與實踐教學經驗,這是一種“多贏”的模式.當然,目前這種模式的實施還存在著諸多困難,如法律制度保證缺乏、師資力量不足、教材改革難度大等,但只要國家政策支持,學校和企業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推動我國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改革,構建適合我國特點的旅游管理本科專業“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
〔1〕蔣小華,盧永忠.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創新高職高專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7):58-60.
〔2〕臧新穎,王慧.構建“雙元制”旅游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與途徑[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9):32-34.
〔3〕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周華僑.企業辦學、校企結合之路的探索——以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為例[J].今日財富,2011(11):167.
〔5〕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總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