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大學 體育學院,重慶 北碚 400715;2.曲靖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云南 曲靖 655011;3.魯東大學 體育學院,山東 煙臺252000)
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歷經多次,雖然已取得了巨大成效,然而縱觀學校體育的發展歷程,自軍國民主義到后期的衛國體育制度,再到今天的素質教育,自始至終沒有擺脫社會功利的價值導向,這種導向的一種典型表現就在于它的統一性和規范性。當然,這種典型特征有著自身的優越性,但它對培養民主、活潑、自由為個體取向的現代價值追求則是一種阻滯,因為,當前學校體育改革的重點應在于追求個體完善。然而,學校體育似乎習慣了社會功利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模式一成不變,這就使得人們逐漸加深了對當前學校特色體育的研究力度。以“巴渝十大民間藝術”著稱的北泉“板凳龍”發源于有重慶“后花園”之稱的北碚區澄江鎮,100 多年前,該鎮就有了舞“板凳龍”的習俗。北泉“板凳龍”是以板凳為道具的一種類似舞龍的民間舞蹈。相傳,北泉“板凳龍”源于當地人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習俗[1],北泉“板凳龍”在舞動過程中往往以口念鑼鼓經伴奏,以“耕地”、“播種”、“割草”、“挑擔”、歡慶豐收等一系列動作進行演示,抒發老百姓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和祈求豐收的美好愿望[1]。經過幾代人的挖掘、整理、加工,北泉“板凳龍”有了很大發展(板凳龍更加精巧美觀、參與人數規模增大、舞的動作更加優美和多樣化、配樂現代化),形成了村落文化需求的習俗性、家庭成員文化的自娛性、廣泛參與的大眾性[2]。不管逢年過節或遇紅白喜事,還是豐收喜慶,這里的村民都會跳起板凳舞,2008 年北泉“板凳龍”被成功申報為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
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3]。它具有極強的娛樂、健身、教育等價值和功能,對實現學校的特色體育和多元化課程開發更是有著積極地意義,從某種層面來講,這也是對當前學校體育追求個體完善的一種直接體現。學校教育是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宣傳和繼承的重要途徑,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標準》中也強調學校體育應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4],在少數民族地區,開發傳統體育項目課程已經成為推動少數民族地區課程改革、豐富體育教學資源、傳承民族文化、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手段[5]。為了響應這一號召,西南地區各中小學紛紛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校園體育課程,取得了喜人的成效,尤其是重慶澄江小學,自2003 年把“板凳龍”引入校園,經過10 余年的開發和研究,現在已經把板凳龍建成了本校的特色課程和優勢課程,有效促進和推動了澄江小學特色校園文化建設[6],受到了西南地區乃至國內外其他地區學校民族課程建設的推崇,更得到了上級教育部門和政府的一致認可。基于此,本課題立足于學校體育多樣化發展需要這一現實,充分吸取重慶澄江小學建設“板凳龍”體育課程所取得成功經驗,試圖探索一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課程建設”的實踐模式,推動學校體育課程改革進程,并逐漸實現學校體育功能的社會轉型。
通過CNKI 等論文數據庫,以“名族傳統體育進校園”、“名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等為核心詞檢索了大量前期相關研究文獻,并到西南大學圖書館查找了大量相關的書籍和紙質文獻,為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采用田野調查法,到北泉“板凳龍”之鄉北泉進行實地調查和訪談5 日,到重慶澄江小學實地訪談調研10 日。由此獲得第一手實證材料,保證了此次研究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具體調查工作為:
1)調查訪問北泉相關領導2 位,“板凳龍”的主要傳人4 位、家屬8 位和周圍鄰居8 位,共計22 人。主要了解北泉“板凳龍”的發展歷史,在當地的普及、發展、傳承及對外交流情況等。
2)對澄江小學的2 位校領導、8 位體育教師、10 位班主任進行了座談;并分別在每個年級(3—6 年級)隨機抽取5 名小學生單獨進行座談(即總共座談的學生人數為20 名);并隨機抽取15 名學生家長進行訪談(利用周五下午家長來校接學生回家時間訪談);最后發放教師問卷30 份,收回29 份,回收率為96.7%,有效問卷29 份,有效率為100%;在班主任的幫助下,利用課間和課后時間,分別對3—6 年級學生每年級隨機發放學生問卷30 份,總共發放120 份,回收118 份,回收率為98.3%,有效問卷115 份,有效率為97.5%。主要從中了解他們對北泉“板凳龍”進入校園后的態度和切身感受等。
把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類和歸納。最后,根據需要用Excel 等統計工具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
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活動的承擔者,是保存和傳播人類體育文化的承擔者[7],體育教師的年齡、學歷、職稱及教學年限等基本情況是影響其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關鍵因素。通過調查得知:目前澄江小學共有體育教師8 人,年齡在35 以上的有6 名,在25 ~35 歲之間的有2 名,平均年齡37 歲。在學歷方面,6 名體育教師本科學歷,2 名專科學歷。在教師職稱方面,有3 名體育教師為高級教師,5 名為小學一級教師。在教學年限方面,有4 名體育教師的教學年限在10 年以上,教學年限在5 ~10 年之間的有2 名,教學年限小于等于5 年的教師有2 名。總體來看,澄江小學體育教師的年齡結構基本合理,學歷和職稱優勢明顯,教學年限分布呈倒金字塔。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對象,是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7]。體育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等要以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特征為標準,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體育熱情,提高體育教學的時效性。通過調查得知,澄江小學現有學生近1 000 名,年齡多在6 ~14 歲之間,其中少數民族學與漢族學生之比約為1:4,女生人數多于男生,而且95%的孩子都來至農村家庭(很大一部分為留守兒童),這些學生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但對運動技能和運動知識尚缺乏了解,在學校不愿意與人交往,表現出不自信。小學階段是發展學生協調、靈敏、柔韌等各項身體素質的黃金時期,也是學生性格形成和自信心建立的關鍵時期,此外,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外界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需要體育老師給予正確引導。
體育場地是體育活動開展的載體,某些運動必須有特定的運動場地才能開展,如籃球、田徑、排球、網球等運動項目。由于早期城鄉體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導致很多鄉村中小學缺乏特定的體育場地,從而嚴重限制了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項目的設置與開展。澄江小學是一個鄉村希望小學,體育場地和器材相當匱乏,只有1 個田徑場和4 個籃球架(籃球架安裝在田徑場上)。因此,早期澄江小學的體育課程只有田徑和籃球,后來才逐漸開展了跳繩、踢毽、武術、滾圈子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課程,然而,這些體育課程幾乎在每個中小學校都能開展,很難形成特色。這就是后來澄江小學要建設“板凳龍”體育項目課程的原因。
2.4.1 學生對開展“板凳龍”體育課程的態度調查
通過對重慶澄江小學的115 名在校學生調查得知,有95%的學生贊同學校開設這樣的體育課程,可見“板凳龍”在澄江小學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一致認可。學生學習“板凳龍”體育課程的收獲排在前4 位的依次為強健體魄(34.8%)、培養了體育興趣(26.19%)、弘揚民族精神和品質(117.4%)、開闊了自身視野(10.4%)。“板凳龍”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具有很強的健身性和娛樂性,備受學生的喜愛。學生在學習“板凳龍”過程中需要相互配合,需要有吃苦耐勞的品質,這就從根本上學習和弘揚了中華民族精神。學生在學習“板凳龍”體育課程過程中,一方面學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借助外出參加“板凳龍”表演等活動開闊了自身視野,增強了自信,印證了“板凳龍”作為一項民族傳統體育與非遺的功能[8]。
影響學生對體育課程“板凳龍”學習的因素調查結果顯示,影響小學生對“板凳龍”體育課程學習的因素主要是上課次數少(28.7%)、技術難度大(24.3%)、學習資料缺乏(18.3%)。澄江小學專門教授“板凳龍”課程的體育教師只有2 名,澄江小學目前學生總數1 000 多人,20 個班,各班1 周只有1 次“板凳龍”教學課程,在如此少的課時內學生很難學到真正的技術。“板凳龍”的套路很多:游龍、擺龍、盤龍、穿花等,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如柔韌、力量、協調等要求很高,此外“板凳龍”更多的是團隊運動,學生之間需要很好的配合,對學生來說技術難度很大。2007 年澄江小學自編了一本“板凳龍”教學課本,一直沿用到現在,教材缺乏的現狀影響了學生課后對“板凳龍”的學習[8]。澄江小學的學生每年參加的正式“板凳龍”義演大概就1~2 次,而且能有機會參加的學生很有限,這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沒有機會參加義演學生的“板凳龍”學習積極性。
2.4.2 教師對開展“板凳龍”體育課程的態度調查
通過對澄江小學29 位在校教師的問卷調查得知,93%的老師對小學開展“板凳龍”體育課程表示贊成,這對學校后續“板凳龍”體育課程發展有了很好的教師基礎。教師們認為學校開展“板凳龍”體育課程的主要意義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激發學生體育興趣(89.7%),團隊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質(79.3%),開闊學生視野(69.0%)。此外,民傳項目進入校園的前前后后,體育教師都要參與相關的科研,這對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有很大促進作用。學校學生板凳龍代表隊每年都會代表學校參加重慶市的重大義演(如:2009年學校學生“板凳龍”表演團隊,在重慶市大劇院表演;2012 年在江南體育館表演等等),獲得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和群眾的好評,這對提高學校知名度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澄江小學根據學校社區資源、教師素質和學校培養目標確立了創建“北泉“板凳龍”藝術學校”的特色學校建設目標[6]。將“板凳龍”的龍文化和舞龍形式作為校園文化、校園環境、各學科課程開發、學校活動的融合內容,讓“板凳龍”的精神和表演形式進入教與學的活動過程,把“板凳龍”的精神作為師生為人、學習、生活的人文準則[6],真正做到在繼承中發掘,在發掘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整合、開發[1],把學校辦成北泉“板凳龍”特色學校。澄江小學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為主題[6],經過近6 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經過不斷對“板凳龍”文化和精神內涵的發掘,于2008 年11 月,提煉出了“龍騰云山,志在天下”的“板登龍”藝術學校辦學理念。所謂“龍騰云山,志在天下”就是指教育學生從小立志天下,將來騰于天地之間,成為一個社會有用的人[1]。
“板凳龍”體育項目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復雜工程。在課程建設策略和措施上面,學校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確定了工作日程,成立創建工作小組(包括“板凳龍”文化研究室;“板凳龍”形象設計工作室;“板凳龍”課程開發工作室),這主要是為了保證課程建設工作能落到實處[6]。在“板凳龍”課程建設保障與機制方面。首先,學校加大對“板凳龍”文化的宣傳力度,宣傳“板凳龍”課程建設的重要意義,并呼吁全校師生都參與“板凳龍”學習,把舞“板凳龍”變為喜歡的身體鍛煉手段和精神品質培養手段。其次,加大對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力度,學校專門設立了“板凳龍”傳人工作室,“板凳龍”傳人會定期到學校對老師和學生進行技術指導,學校還把“板凳龍”項目課程教學納入體育教師年度評優和晉升考核,這極大提升了體育教師對“板凳龍”課程的教學熱情。其三,堅持科研促進。學校定期組織體育教師進行“板凳龍”文化的考察、研討、交流活動,提高學校特色課程建設水平。其四,深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充分發揮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對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的導向作用,實現特色課程建設與課改推進的聯動[6]。
澄江小學“板凳龍”課程建設,經過10 年的不斷探索,已取得喜人成績。首先,“板凳龍”成功進入澄江小學體育課堂。一方面,有效貫徹落實了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標準》強調學校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政策[4],另一方面,實現了名族傳統體育文化“板凳龍”的自身傳承與可持續發展。其二,充分發揮了“板凳龍”體育課程獨特的健身功能、娛樂功能和教育功能。極大改善了學生精神面貌,激發了學生體育興趣和運動熱情,使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三,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和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在“板凳龍”課程開發和利用的教改活動中,充分調動澄江小學體育教師積極參與課程開發的熱情[4],刺激教師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學習和相互協調的精神。其四,促進體育改革發展。在“板凳龍”體育課程建設過程中,體育教師都參與到其中,這就為中小學培養了體育人才,為今后體育課程改革向更高發展奠定基礎,“板凳龍”資源的開發改變了澄江小學體育教學改革落后的地位,推動澄江小學體育教育改革向前發展[4]。最后,開闊了學生視野,提升了學校知名度。
筆者就問題“影響‘板凳龍’在校園發展的因素”,對澄江小學的29 位老師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得知:體育經費、領導觀念、師資隊伍是影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板凳龍”在校園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分別占總因素的34.5%、24.1%、20.7%。
近年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課程建設”的熱潮一波接一波,我國西南地區中小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課程建設”的實踐走在了時代前列,各中小學在一個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課程建設”的實踐中總結出了寶貴經驗,筆者試圖在北泉“板凳龍”進校園成功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前期相關研究成果,探討適合西南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課程建設”的實踐模式(圖1)。該模式包括7 個環節:第一是評估環節,此環節重在真實客觀;第二是運轉系統環節,此環節是保障整個模式正常運轉的關鍵環節;第三是階段檢測與效果評價環節,此環節是對這個模式進行檢測和評價的環節,是發現問題的關鍵環節;第四、五、六環節分別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驗總結,第七是模式構建與調整環節。在整個模式中,前三個環節屬于基礎環節,第四個環節即發現問題環節是重點,而第五環節即解決問題環節到最后一個環節即模式構建是難點。因此,本研究以重慶澄江小學“板凳龍”項目體育課程建設為例,從影響“板凳龍”體育課程在校園持續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出發,認為要實現西南地區民傳體育在中小學校園的可持續發展與繁榮,首先必須解決以下問題:體育經費問題、師資隊伍問題、領導觀念問題、科研發展問題等。

圖1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課程建設實踐模式構建
任何體育運動項目的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維續,學校體育運動項目的發展也是如此。研究表明,影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板凳龍”課程建設的最主要因素是體育經費。“板凳龍”是一項藝術體育項目,對器材和服飾的要求較高,需要花費一定的成本。對于民族傳統體育在校園發展的經費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教育部門、政府和社會其他機構等的支持來解決;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自籌經費或發揮自身價值效益與企業或公司合作,以此來解決一部分經費問題。
校領導——作為一個學校發展的引導者和決策者,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的未來發展,決定著學生今后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高度。校領導應該以發展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己任,在學生體育發展方面更是如此,作為校領導要認真體會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學生和民族的重要意義,深入認識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所特有的功能與價值,以學生發展為本位,多點對學生的考慮,徹底拋棄功利主義思想[8]。此外,校領導應積極采取各種激勵機制,如把學校板凳龍課程教學與教師績效和升值等掛鉤,以此增強體育教師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熱情。適當上調民傳類體育課程時數,以確保學生對民傳類體育運動有很好的掌握,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校園體育“特色”。
中小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資源開發,作為課改的執行者、實施者,教師是重中之重[10]。為了實現民族傳統體育在校園發展的可持續性,當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加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師資建設。首先,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知識和民族傳統體育技能,主動將傳統體育文化知識融入到教學策略、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材料中[11],在民傳類體育項目教學中,對技術難度教大的部分內容,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技術難度大的內容進行適當刪、簡和調整,以適應學生學習需要。其次,定期聘請民族傳統體育優秀傳人到學校對教師進行最原生態化的培訓[11],定期邀請民族傳統體育相關專家到學校進行講座[10],此外,學校要為中小學體育教師提供更多繼續深造的機會,拓展和更新期知識結構,以此達到提高體育教師的學習能力、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新時期課程建設與改革的需要。最后,相關部門要多給中小學體育教師創造從事民族傳統體育相關課題研究的機會,以切實提高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
民族傳統體育在校園開展的火熱度和持久度很大程度上是由項目本身特點決定的,學校在引入一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時,首先要考慮被引入的項目必須有極強的健身性和娛樂性,特別是在中小學,如果一個項目沒有娛樂性,學生一定不會感興趣,那這個項目就很難實施,如果一個項目沒有健身性,那學生學習體育課的最本質目的——對身體的練習就不能達到。其次,要考慮該項目是否具有教育價值,即能否給予學生啟發,如民族傳統體育“板凳龍”是一個團體項目,學生在表演時需要相互之間的默契配合,這就啟發學生要有團隊合作精神。其三,一個好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必須具備廣泛的適應性,即不受時間、季節和場地等的限制,能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層次,不同人群的需要[12]。最后,一個好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備極強的觀賞性,學校通過組隊參加表演或比賽,一方面,能實現對學校的宣傳,另一方面,與企業或公司合作,達到互利雙贏,解決一部分項目發展的資金問題。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環節,是實現教學創新、發展與改革的關鍵。科研發展,人才是關鍵。近年來,隨著民族傳統體育紛紛進入中小學校園,對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各中小學校除了對現有體育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和培訓以外,還應采取各種激勵措施,適當引進和吸收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體育教師,不斷提高中小學校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科研水平和教材建設水平。此外,國家在中小學民族傳統體育科研項目研究上要適當給予寬厚政策,吸引大批高校優秀教師和專家對中小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課程建設進行研究。
[1]韋華麗.北泉“板凳龍”文化的發展現狀與傳承[D]//重慶:西南大學,2012:1-22.
[2]重慶時政.關于《中共重慶市委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的決議[EB/OL].http://cq.cqnews.net/sz/zwyw/200906/t20090619_3355069.htm
[3]王崗.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社會文化選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7(7):875—876.
[4]王俊奇.江西民俗體育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2):227—233.
[5]范占江,馬新樂.維吾爾族傳統體育進學校進課堂的研究與探索[J].教學改革與實踐,2008(2):75—76.
[6]北泉板凳龍藝術學校創建行動方案[EB/OL].http://www.bbcjxx.com/xuexiaogaikua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4535
[7]張天樂.《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29.
[8]高亮,麻晨俊,孫宇,等.舞龍舞獅在我國普通高校開展的可行性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2,4(7):113-114.
[9]http://cq.people.com.cn/news/2011114/201111415143.htm
[10]王俊奇.江西高校民俗體育資源開發狀況的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2,3(5):31.
[11]夏成龍.學校體育教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J].體育科學研究,2012,2(3):74-75.
[12]張選惠.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