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霞,鄭榮強
(1.山東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2;2.山東省體育科研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2)
武術套路中有很多跑、跳、旋轉等動作,對體能的要求既要有一定的力量、速度和爆發力,也要有良好的軀體自我感知能力和全身協調性。近年來,隨著武術套路競技比賽日益激烈,套路技術動作的難度進一步提高,對動作的要求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旋轉角度,還要有落地穩定性。這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高難度的動作也對運動員的身體造成較高的負荷,經常導致傷病的發生。這不僅影響了運動員對高難度武術動作的嘗試和創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武術套路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我們發現武術套路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的發生率較高,是因為武術動作中大部分動作是半蹲位起跳,起跳后伴有身體旋轉,落地也是身體旋轉的過程中半蹲位落地,對膝關節的力量和穩定性要求較高[1]。在膝關節傷病中膝關節髕骨軟化癥的發病率較高,在運動員膝關節損傷中占有較高比例,這與武術套路的技術特點緊密相關。
髕骨軟化癥的主要癥狀是膝前區疼痛,膝關節在蹲到某一角度時疼痛明顯。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學說與創傷,髕股關節排列紊亂[2,3],髕骨骨內壓增高[4],自身免疫因素和軟骨營養障礙[5]等有關。武術套路運動員的膝關節髕骨軟化癥多與反復動作導致的微損傷相關,我們在實踐中發現發生髕骨軟化癥的運動員,除了髕骨軟骨病變還有以下幾個特征,股四頭肌內側頭較弱、髂脛束緊張、股直肌緊張、髕骨疼痛多發生在髕骨的內下方。傷病運動員的康復訓練除了傷病本身的治療外還要從提高肌力和肌肉柔韌性和下肢運動鏈的角度出發綜合康復,本研究通過對12 名武術套路運動員髕骨軟化癥的運動員進行康復訓練,對訓練前后疼痛、平衡、肌力等指標進行對比,探討運動員髕骨軟化癥的康復和防傷的有效手段。
根據髕骨軟化癥的診斷標準[6],選取患髕骨軟化癥的武術套路現役運動員12 名運動員,男子運動員5人,女子運動員7 人,平均年齡25.4±3.5 歲,平均運動年限12.3±2.4 年,髕骨軟化癥病史1.5±0.9 年,均為單側膝關節患病。為12 名運動員膝關節Q 角在正常范圍,排除因髕骨畸形引起的損傷。
2.2.1 膝關節康復功能評估
評估的內容包括VAS 疼痛評分、股四頭肌肌力測試、大腿圍度、腘繩肌肌力測試、髂脛束緊張度測試、單腿閉眼平衡測試。VAS 評分標準為(0 分~10 分)0分:無痛;3 分以下:有輕微的疼痛,能忍受;4 分~6分: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 分~10 分: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影響睡眠。VAS 疼痛評分是做專項動作時的評分。肌力測試采用Hoggan便攜式肌力測試儀測量肌肉最大等長收縮時的肌肉力量。單腿閉眼平衡測試計時時間為運動員發生明顯晃動的時間,大腿圍度測試采用髕骨底上15 cm 處的大腿周徑,改進的托馬斯實驗進行髂脛束、股直肌柔韌性測試。
2.2.2 康復訓練計劃
對該12 名運動員進行為期6 周的康復體能訓練,每周訓練3 次,分別為周一、三、六上午,訓練共分3 個階段:
第一階段(第1、2 周):
訓練目標:松解痛點周圍軟組織、牽拉緊張肌肉、增強股四頭肌內側頭肌肉力量,提高下肢靜態穩定狀態的平衡能力;
訓練方法:于訓練前對運動員進行手法的軟組織松解,松解痛點周圍支持帶等軟組織,按壓痛點屈伸膝關節。弓步穩定性練習每組1 min,訓練5 組;單腿閉眼站1 min,3 組;靠墻靜蹲1 min,3 組;皮筋弓步蹲起30 s,5 組;壺鈴單腿硬拉15 次1 組,3 組;腹肌組合練習30 次;3 組。
第二階段(第3、4 周):
訓練目標:進一步提高股四頭肌肌肉力量,增強腘繩肌和臀大肌力量,提高核心力量,提高下肢穩定狀態下的平衡能力。
訓練方法:皮筋弓步蹲起1 min,3 組;懸吊單腿弓步蹲起20 次一組,3 組;側臥外展,15 次,3 組;硬拉,仰臥挺髖1 min,3 組;腹橋四點支撐1 min,3 組;側橋40 s,3 組。
第三階段(第5、6 周):
訓練目標:提高下肢靜態不穩定狀態下的平衡能力,鞏固提高下肢力量。
訓練方法:輔助單腿蹲起10 次每組,3 組;弓步穩定性練習1 min,5 組;平衡墊單腿閉眼站立30 s,3 組;腹橋4 或3 點支撐30 s,3 組;側橋1 min,3 組。
2.2.3 康復訓練注意事項:
盡量避免訓練中出現疼痛,蹲起一般在痛點以上或以下;
康復訓練前先進行髕骨周圍痛點的松解;
康復訓練中的負荷根據每個運動員的不同情況和階段進行調整;
康復訓練過程中與教練員協調根據每個隊員的情況調整專項訓練計劃;
康復訓練后進行患處冰敷。
應用SPSS11.5 統計學軟件分析測試數據,以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P <0.05 為差異顯著,P <0.01 為差異非常顯 著。
12 名運動員全部完成6 周的系統訓練,分別在訓練前、訓練后2 周和訓練后6 周完成測試,訓練前后評估指標如下:

*表示有顯著性差異,P≤0.05
經過6 周的訓練12 名運動員的VAS 疼痛評分,單腿閉眼時間,及股四頭肌和腘繩肌肌力以及方面都有明顯提高,大腿圍度雖有提高但沒有明顯差異。
由于髕骨軟化癥為慢性損傷,運動員不能因為疼痛而停止訓練,只能邊治療邊訓練,但單純的治療雖然能暫時緩解疼痛,但病情容易反復,很難從根本解決問題。而運動員的康復訓練不同于一般人群的運動療法,他要求與運動員的專項技術特點相結合,強調從運動員的整體能力和運動鏈的角度出發,從踝關節、髖關節及核心等部位找出膝關節傷病的問題,雖然病變的部位在髕骨軟骨,但重視通過軟組織的松解、膝關節周圍肌力的提高和髕骨軟骨力線的調整來緩解癥狀。我們發現膝關節髕骨軟化癥的運動員大多有膝關節內扣,髖關節常處于內收位,這往往是由于臀中肌的力量較弱造成的。髂脛束的末端與髕骨外側支持帶有連接,髂脛束的緊張可造成髕骨外側支持帶的緊張而導致髕骨活動力線外移,使髕骨外側關節面發生退變。通過加強臀中肌的力量、松解髂脛束可改善髕骨的力線,從而改善膝關節癥狀。
12 名運動員的平均運動年限為12.3±2.4 年,膝關節傷病隨著訓練時間的延長逐漸發生的,一般在從事項目運動9 年以后出現膝關節疼痛、打軟腿等癥狀[7],武術套路運動員的膝關節髕骨軟化癥主要是過勞損引起的退行性病變,且多合并膝關節其它病癥,如12 名運動員中有5 例合并股四頭肌末端病,3 例合并髂脛束綜合癥,3 例合并脂肪墊炎。在康復和治療中必須根據每個運動員的具體情況個性化采取康復訓練措施。另外在康復訓練過程中還需和教練員進行溝通,調整專項訓練的量和強度,使患膝能有一定時間休養。
髕骨軟化癥的康復訓練必須同時結合傷病的治療,一般在訓練開始前首先對髕骨周圍痛點進行松解按壓,牽伸髂脛束、股四頭肌等肌肉筋膜,髂脛束的筋膜和髕骨外側緣相連接,髂脛束的緊張可牽拉髕骨向外側移位,影響髕股關節力線,導致疼痛。髕骨軟化癥的病變部位雖然在軟骨,但軟骨本身沒有神經分布,導致疼痛的通常是髕骨內、外側支持帶、脂肪墊等軟組織,這些部位多存在局部的粘連和炎癥。訓練前進行充分的軟組織放松會減輕訓練過程中膝關節疼痛。
在進行肌肉力量訓練時應著重強調加強股四頭肌內側頭的練習,股內側肌的斜行纖維為股內斜肌,它與水平呈大約50 度角,牽拉髕骨向內側,股外側肌纖維牽拉髕骨向外側,兩者協調收縮共同維持髕骨的力線,膝關節傷病時由于疼痛性抑制可導致股內側肌萎縮,從而導致髕骨的滑動軌跡發生改變[8]。我們應用皮筋弓步蹲起的方法對提高股四頭肌內側頭的肌力和體積有較好的效果。膝關節的傷病康復還應從踝、膝、髖和腰腹整個下肢力量動力鏈的角度出發,雖然傷病發生在膝關節,但根本原因可能是踝或核心力量的不足導致的。因此加強核心力量的練習,提高核心穩定性及髖關節的周圍大肌群的力量對膝關節髕骨軟化癥的康復治療有重要意義,我們在康復訓練過程中始終把核心力量、臀中肌等力量練習貫穿始終,取得較好效果。在進行傷病康復的同時對提高運動員的整體表現能力也有幫助。
12 名運動員經過平均6 周的康復訓練有3 例癥狀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訓練中還會出現疼痛。我們發現髕骨軟化癥合并明顯的脂肪墊炎癥的運動員康復效果較差,可能因為因炎癥增生肥厚的脂肪墊會嵌壓在髕股關節而產生癥狀。髕骨軟化癥病因復雜,但對于運動員來說,能夠緩解癥狀,能堅持訓練和比賽,能使機體對病變產生良好的適應,應該說就達到了康復訓練的目的。
[1]鄭孟軍.男子棍術動作旋子轉體720°受傷率的調查與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5,26(4):80-83.
[2]Imai N,Tomatsu T,Okamoto H,et al.Clinic and roentgenological studies on subchendral bone associated with patello femoral malal ignment[J].Nihon Seikeigeka Gakkai Zassli,1989,63(1):1-17.
[3]吳修軍,黃維琛,郭禮躍.論髕骨軟化癥的病因與診治[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9,31(4):63-67.
[4]張世明,袁瓊嘉.髕骨軟骨病疼痛發生機制探討[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8,17(3):250-254.
[5]Doberstein ST,Romeyn RL,Reineke DM.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Clarke sign in assessing chondromala-cia patella[J].J Athl Train,2008,43(2):190-196.
[6]武玉錦.髕骨軟化癥的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7):541-543.
[7]鄭榮強,蘇娜等.武術套路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的調查分析及防治[J].山東體育科技,2008,30(4):36-37.
[8]華英匯,陳世益等.髕腱末端病運動員等速運動中股四頭肌表面肌電研究.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7,2(26):23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