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輝,任保國
(1.濱州學院 教務處,山東 濱州 256603;2.濱州學院 體育系,山東 濱州 256603)
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設與發展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將產生重要影響,并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新農村的目標和任務”的要求后,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為各級政府,特別是農村基層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務,體育學術界對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也比較關注,諸多學者對其概念也進行過討論。本研究較贊同宋秀麗博士關于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概念的界定:“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指在鄉鎮、行政村或自然村區域范圍,以轄區居民的自然生活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體育文化需求,促進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就地就近開展區域性的社區體育文化健身活動的服務組織與管理組織的體系”[1]。筆者認為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概念是新農村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下位概念,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參與者應包括住在農村的農村人口,住在城市而體育文化活動處所在新農村社區的城市居民。因此,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概念應是在農村社區地理范圍內,以農村人口為參與主體所開展的各項體育文化健身活動的總稱。它的建設發展目標是以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為基本單元,以各類社區體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為依托,以社區全體居民、駐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以社區體育文化公共服務、志愿互助服務、便民利民服務為主要內容的體育文化活動服務,以滿足社區居民體育文化需求、提高社區居民生活水平和生命質量的服務。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建設受農村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開放程度、學校體育、經濟以及國家和地方政策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它的建設與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農民多樣化體育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對新農村體育文化事業建設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1 構建以鄉鎮社區體育文化為重點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鄉鎮政府的職能不僅是領導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而且還要全面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協調發展[2]。鄉鎮政府是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的主體和領導者、組織者,在構建以鄉鎮社區體育文化為重點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重大。其主要職能是健全社區體育文化服務組織的有關規章制度,制訂社區體育文化服務中長期發展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扎實推進鄉鎮社區體育文化健身活動,以及組織社區體育骨干的政策學習,通過開展構建以鄉鎮社區體育文化為重點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活動,逐步提高農民的身體素質和體育文化素養,培養農業現代化建設意識等,使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真正地基于社區生活、服務社區生活、融入社區生活。
2.1.1 充分發揮鄉鎮政府職能的主導作用
鄉鎮政府作為一種軸心力量和涵蓋多項管理職能的基層組織,其職能對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具有直接決定性意義和作用。充分發揮鄉鎮政府職能的主導作用,構建以鄉鎮社區體育文化為重點的管理模式,是新型農村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必然選擇。鄉鎮政府是構建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者和主導者。鄉鎮政府應站在新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高度上,建立健全符合鄉鎮社區體育實際情況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體制。鄉鎮政府要在改變農村社區體育文化落后面貌的形勢下,通過有效組織構建以鄉鎮社區體育文化為重點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化解農村社會的各種矛盾,穩定農村基層組織,在發展農村經濟、政治、文化、體育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擔負起重要責任和義務,對資金投入、組織建設和人員的管理應重在落實。以鄉鎮社區體育文化為重點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必須加強農民體育文化協會、農民體育文化俱樂部、農民體育文化指導站、農民體育文化健身點等基層社會體育組織的管理。鄉鎮干部中要有專人分管社區體育文化服務建設工作,鄉鎮社區體育文化健身俱樂部、體育文化健身指導站、體育文化健身點等也要有專人管理,并配備體育指導員,真正做到工作有計劃,活動有組織,鍛煉有場地。有條件的鄉鎮社區要建設好文體中心大樓,包括影劇院、文化廣場、燈光籃球場、老年門球場、室內游泳池等一批社區文化體育設施,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推進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設施的發展。
2.1.2 構建完善的鄉鎮社區體育文化服務自組織團隊體系
構建以鄉鎮社區體育文化為重點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前提條件,是形成自組織團隊體系,其動力源于鄉鎮社區體育文化服務自組織團隊建設體系內在各子系統、各個參量以及各要素之間廣泛存在的競爭與協同,實現人力資源的共享。其自組織團隊中的成員大多具有一定的社區體育健身知識、技能和組織策劃能力。在政府管理機構難以滿足新農村社區居民體育服務需求時,這些自組織團隊可以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種以自組織團隊形式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服務卻不能形成規模化和服務合力,往往“各顧一攤”。必須首先建立健全鄉鎮社區體育文化服務自組織團隊,充分發揮鄉鎮社區農民體育文化協會、社區農民體育文化俱樂部等基層自組織團隊的作用,加強新農村社區體育服務文化活動宣傳力度,營造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氛圍,鼓勵農民群眾自我投資、自我建設、自我受益,建設更多、更高標準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基礎設施。鄉鎮社區建立和發展的新型農村社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社區體育指導站、社區體育文化健身點,應根據當地條件安排場地設施,制定工作計劃,結合其他文化活動配備專兼職服務人員,并設立一定的社區體育文化服務活動經費。鄉鎮政府應當加強對新型農村社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社區體育指導站和社區體育健身點的監督管理。特別是要以鄉鎮社區體育文化站為中心,發揮其陣地作用,以社會體育指導員和農村體育積極分子為骨干力量,帶動鄉鎮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形成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和農村特點的新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的建設體制和運行機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跨越式發展,為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健身需求不斷發揮重要作用。
2.2 構建以行政村社區體育為主體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模式
農村作為一個整體概念,組成它的是無數個行政村和自然村。截至到2009 年底,我國現有68 萬多個行政村和自然村[3]。行政村和自然村是農村人群最常活動的地點和最基本的操作單元,也是民間民俗、傳統體育項目、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和發源地、保護地[4]。目前,盡管我國各地行政村和自然村的自然環境、經濟條件、風俗習慣有差異,但它的形成和發展延續緩慢、相對封閉性、內部聚族而居的社會形態卻大致相同。行政村蘊含著地理、人文、風俗等民族文化特色,是農民群眾世世代代在自愿、積極、信仰的前提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從歷時的角度看,人們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祖祖輩輩傳承著親情、友情和其他各種恩恩怨怨;從共時的角度看,外層是村與村之間土地的邊緣,中間是家挨家、戶挨戶的村落建筑群落,內層是由血緣關系、親戚關系、街坊鄰里關系等組成的彼此交叉或各自獨立的小圈子,而家庭是這層層圈子的核心主體,這一主體組織形式對千百年來農民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的形成有巨大影響。在對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創新體系建設的實際把握上,如果著眼于行政村的這些共同點和特性,立足于農民真實的生存狀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充分認識構建以行政村社區體育文化為主體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的重要性,才能抓住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質問題。
構建以行政村為主體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的發展模式,是實施城鄉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統籌發展方針,使政府社區體育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社區體育服務向農村覆蓋,讓農民和城市市民平等享受及時、便捷、優質、高效的公共體育文化服務。通過構建以行政村社區體育為主體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把更多財政資金投向新農村社區體育服務,是實現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完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建設投入方式,保障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的體系,推動加快實現城鄉社區體育服務一體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構建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構建以行政村社區體育為主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的發展模式,應按照“政府推動、政策扶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以健全的功能、完善的體制、一流的質量,以實實在在的有效措施服務于新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需要樹立“以農民為本”的思想,以科學的發展觀把確保廣大農民的身心健康提上議事日程,真正實現對農民幸福的終極關懷。
作為在廣大農村地域開展的一項服務農民身心健康的民生工程,客觀上需要與農村經濟保持互動協調發展,然而受國家經濟優先發展戰略的影響,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長期處于自生自滅狀態。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各項事業的全面推進,使加快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速度明顯提升,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增長率逐年提高[6](見圖1)。
構建以行政村社區體育為主體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是一項社會性事業,與農村居民的民生問題密切相關,與農村居民的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密切相關。從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準來看,社會最重要的構成部分是人,而一個社會是否和諧,關鍵在于人的自身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這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終夢想。

圖1 2005-2011 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其增長速度圖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民健身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各省市以行政村社區體育為主體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在農民體育健身活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課題組對山東省17 個市300 個行政村的1 986 名農民參加新型社區體育健身活動目的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參加新型農村社區體育健身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如圖2 所示。

圖2 山東省農民參加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健身活動的目的
圖2 顯示,目前農民對體育文化娛樂方面的需求,以及參加體育文化健身活動目的呈多元化趨勢。在被調查的農民中都有著強烈的參與體育健身促進健康的意識,96.16%的農民認為參與體育健身有助于身體健康,是一種健身的手段,身體健康是最寶貴的財富。再從調查數據的整體來看,農民逐漸認同了社區體育文化健身的價值,體育健身的意識不斷增強,對體育文化健身功能的認識、發掘和認知有所提高,但要真正實現農民體育文化健身認識跨越的變化,逐步提高農民社區體育文化健身的內化發展動力,必須在此基礎上實現農民參與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健身的內化力。只有逐漸讓廣大農民真正把握體育健身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確的體育健身觀念,才能逐漸實現以農民體育文化健身態度內化為基礎的健身行為。可以預見,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新農村社區文明程度的提高,農民對社區體育文化健身的理解和認識的逐漸變化,體育文化健身的思想觀念將深入人心,這也是當前發展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過程中迫切需要政府、社會和農民自身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2.3 構建以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為依托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模式
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一個全面、系統、完整的構建工程。2006 年中共中央發布的一號文件提出“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作為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重要內容,還被列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的基本目標是根據2006 年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意見》,按照“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一塊混凝土標準籃球場,配備一副標準籃球架和兩張室外乒乓球臺。提倡經濟條件較好,人口較多的農村社區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場地面積、器材及設施,形成體育文化廣場,更好地滿足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活的需求”,使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真正成為一個“親民、便民、惠民和利民”的民生工程。為此,應當以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建設為突破口,堅持以農民為本、服務為先,履行政府公共體育文化服務職責,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改變現有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落后的局面,逐步縮小城鄉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差距,構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為依托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通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新型農村社區修建經濟、實用的小型公共文化體育健身場地,推動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組織建設、社區體育文化活動站(點)建設,廣泛開展新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健身活動。
近幾年來,中央共投入資金12.4 億元,支持30 000 多個行政村和自然村建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支持建設“雪炭工程”健身場館148 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3 000 多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71 個及全民健身戶外活動營地、體育公園、全民健身廣場53 個。截至2010 年12 月31 日,全國共建設完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31 306 個,超額完成國家規劃任務131 306個,超過原規劃任務的131.3%。目前,全國正在建設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有25 567 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已服務全國行政村人口約3.3 億,其中東部地區服務行政村人口達1.3 億,中部地區服務行政村人口達1.4 億,西部地區服務行政村人口達0.6 億[6]。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作為加快和完善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文化體育場地建設、改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健身環境的基礎工程,彰顯了拉動力;作為滿足新農村社區居民健身需求、提高農民幸福指數的“便民、惠民、利民”工程,彰顯了吸引力;作為提高農民身體素質和文明素質、促進新農村社區建設文明和諧的戰略工程,彰顯了持續力。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實施,帶來了農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變化,使我國長期落后的農村社區體育文化設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為構建多元化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帶來了新的契機。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基本形成了縣、鄉、村3級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組織網絡。但目前我國農民的身心健康水平令人擔憂,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社區體育場地設施不足,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利用率低和學校體育場地開放程度不高等現象仍然存在。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構建以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為依托的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促進多元化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形成多樣化的新型農村體育文化服務創新體系的發展模式[7]。
3.1 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服務體系建設的對象、供給主體、供給模式及監管反饋與資金投入績效評價等內容。資金投入是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條件,離開了充足的資金保障和經費支持,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將舉步維艱。為此建議從政府層面(體育行政部門的撥款、非體育行政部門的撥款有中央的財政撥款和地方政府的撥款)、社會層面(社會集資、企業贊助、個人捐款、組織收入、合作經營)、體育彩票公益金層面、農民層面(自愿集資、農民個人捐贈)構建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投入的績效評價體系和監督反饋機制,建立健全多元化資金支持的穩定增長機制,提高資金投入的使用效率。
3.2 構建以鄉鎮社區體育為重點、以行政村社區體育為主體、以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為依托的3 種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在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建設的器械配置上應堅持多元化,使體育文化設施建設同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水平相適應。在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重點實施籃球、乒乓球進村,輔之以健身路徑進村。多元化的健身設施,簡易性的健身設備,生態優美的健身環境,適應和滿足不同層次、不同人群的體育文化健身需求,使農民在享受體育文化健身的同時,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愉悅,基本達到健身不花錢、健身不出園、運動即觀景、休閑又娛樂的要求。
[1]宋秀麗.新型農村社區體育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
[2]平永忠,任保國.鄉鎮政府在新農村社區體育建設的作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1):11-18,45.
[3]國家統計局.2010 年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10.
[4]王科飛.人口流動背景下農村體育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9):6-10.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1-02-28.
[6]張旭光.五年投入118.3 億,農民健身工程受惠百姓3.3 億人[N].中國體育報,2011-02-28.
[7]郁俊,蔡國軍,王小娟.構建新農村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模式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