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良

根據財政部第35 號和第36 號令的要求,地方財政部門應建立“國家統一所有、政府分級監管、單位占有使用”的監管體制,構建“財政部門-主管部門-行政事業單位” 三個層次的監管體系。固定資產是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財政國有資產監管的重點,也是財政監督檢查的主要內容。對固定資產的監督檢查應關注四個方面,一是對固定資產實物管理;二是固定資產取得;三是固定資產的處置; 四是固定資產的出租出借。以下分別來談這四個方面所應關注的重點及處理處罰法規依據。
固定資產實物管理的重點是賬實相符,并以此保證國有資產的完整,根據《會計法》應當建立固定資產清查盤點制度。在檢查時,一要關注單位是否建立了固定資產清查制度,這一點可以從單位提供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中獲得; 二要關注固定資產清查制度能否執行,這可以通過單位清查盤點記錄證實; 三要關注單位調入和社會捐贈的固定資產是否及時入賬,這可通過對被檢查單位有關人員來了解上級單位和社會是否有固定資產捐贈和調入獲得信息。
固定資產取得的檢查重點是新增固定資產是否符合政府采購相關規定。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的規定:各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都要規定本地政府采購目錄,要求各行政事業單位按規定目錄實行政府采購。地方本級每年都公布政府采購目錄和分項采購限額標準。檢查時通過固定資產明細賬借方發生額獲得當年固定資產增加的明細情況,然后調取原始憑證,核對政府采購手續,審查是否違反《政府采購法》的規定。對于違反政府采購法的行政事業單位,根據《政府采購法》第七十四條和第七十一條進行處罰。關于罰款尺度,目前的《政府采購法》 沒有明確的金額標準,一般參考《會計法》的處罰標準。
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處置有三種方式:一是報廢;二是調出;三是變賣。不論哪種方式的處置,都要經同級財政部門批準。《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 第二十九條、《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 第二十五條都規定“行政單位(事業單位)處置國有資產應當嚴格履行審批手續,未經批準不得處置”,對審批手續及批準權限的問題,兩個暫行辦法中都有“資產處置”章節專門做出規定。檢查時通過查看固定資產明細賬貸方發生額,獲得了固定資產減少的明細情況,然后調取原始憑證,查看其審批手續是否合規。對于行政事業單位未履行審批手續處置固定資產的,應根據情節輕重,依據《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第八條處理,根據財政處罰權限,如果需對個人進行處理需移交監察、人事部門。
固定資產出租出借的檢查重點是查看其獲取的收入是否足額上繳財政。檢查時,一要關注“暫存款”或“其他應付款”科目(或做其他收入),看是否將收入掛賬并直接列支。二是要關注是否有“小金庫”,根據治理“小金庫”經驗,出租收入設立“小金庫”,占“小金庫”總額的50%以上,可通過相關人員了解及實地查看,觀察單位是否有出租房來獲取信息。對于未將固定資產處置、出租出借收入上繳財政的單位,應根據《財政違反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第四條六種進行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