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
(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 天津 300191)
生活滿意度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是基于認知層次的生活評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對生活滿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群體如大學生、老年人的滿意度研究以及特定領域的滿意度研究,針對總體生活滿意度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文根據相關調查資料,對居民生活滿意度基本狀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為測量生活滿意度這一變量,設計了單項目生活滿意度量表。此外,根據不同社會生活領域,建構了個人生活滿意度量表、社區生活滿意度量表和城市生活滿意度量表,分別由8項、6項和19項指標構成。以上量表均為Likert五分量表,將測量指標從“非常滿意”——“不滿意”分別賦值5-1分。根據克朗巴赫Alpha系數檢驗量表的內在一致性,得到個人生活滿意度量表、社區生活滿意度量表和城市生活滿意度量表的Cronbach’sа值分別為0.855、0.860和0.942,證明以上量表均具有良好的同質信度。
問卷調查采取多階段整群抽樣的方法,在天津18個區縣中隨機抽取9個區縣,每個區縣隨機抽取1個街,每街隨機抽取1個居委會。采用系統抽樣方法,在每個居委會中抽取105戶,每戶中抽取生日距離12月1日最近者為調查對象。調查于2010年12月由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實施,采取訪問員面訪的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945份,回收945份,其中有效問卷912份,有效率為96.5%。
運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的統計方法主要為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調查的有效樣本共912人,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別占48.6%和51.4%;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占39.2%,高中及中專占39.3%,大專及以上占21.5%;婚姻狀況為:未婚占10.4%,已婚占86.4%,離婚及喪偶占3.2%;政治面貌為:共產黨員占13.3%,共青團員占16.1%,群眾占70.0%,民主黨派占0.7%;個人年收入狀況為:10000元以下占 21.9%,10001-2 0000元占49.2%,20001元以上占25.9%。
問卷采用單項目自陳生活滿意度量表測量居民生活感受,具體問題為,“您對目前生活的總體感受?”根據調查結果,回答“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分別占11.7%和37.7%,“一般”占41.4%,“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分別占7.3%和1.8%。經計算,自陳生活滿意度的均值為3.5,即生活感受處于比較滿意水平。
計算個人生活滿意度量表、社區生活滿意度量表和城市生活滿意度量表的得分,滿意度總分分別為3.33、3.47和3.00,即對社區生活滿意度處于“比較滿意”水平,對個人和城市生活滿意度處于“一般”水平。
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不同性別受訪者的生活滿意度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男性和女性的生活滿意度差異未達顯著水平(p=0.486)。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不同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者滿意度差異也未達顯著水平(p=0.181,p=0.525)。
將受訪者按年齡分為六組,16-19歲、20-2 9歲、30-3 9歲和40-4 9歲、50-59歲和60歲以上組,不同年齡組生活滿意度均值分別為3.79、3.63、3.47、3.38、3.39、3.50,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各年齡組滿意度差異顯著(F=4.224,p〈0.01)。運用LSD方法進行驗后多重比較,發現30歲以下年齡組的滿意度顯著高于40-5 9歲年齡組,而20歲以下年齡組滿意度也顯著高于30-39歲年齡組,其他年齡組間的滿意度差異則未達顯著水平。
比較不同職業組的生活滿意度,結果顯示,職業狀況對生活滿意度影響顯著(F=3.457,p〈0.01),其中下崗失業人員滿意度最低(3.87),國家公務員滿意度最高(4.00)。采用LSD方法進行驗后多重比較,發現學生、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公司職員、個體及私營業主的生活滿意度明顯高于專業技術人員、生產運輸等行業工人、下崗失業和從未參加過工作人員,公司職員也明顯高于離退休人員,離退休人員明顯高于下崗失業人員,其他職業組別之間的生活滿意度差異并不顯著。
將受訪者按婚姻狀況分為三組,分別為:未婚組、已婚組和離婚/喪偶組。各組生活滿意度均值分別為3.47、3.49和2.85。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不同婚姻狀況組的生活滿意度差異顯著(F=7.186,p〈0.01)。采用LSD方法進行驗后多重比較,發現未婚組和已婚組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離婚/喪偶組,而未婚組和已婚組生活滿意度的差異則未達顯著水平。
將受訪者按個人年收入水平分為三組,分別為:10000元以下組、10001-2 0000元組和20001元以上組。各組生活滿意度均值分別為3.25、3.56和3.57。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不同收入水平組的生活滿意度差異顯著(F=10.572,p〈0.01)。采用LSD方法進行驗后多重比較,發現個人年收入10000元以下組生活滿意度顯著低于收入水平10001-2 0000元組和20001元以上組,而個人年收入10001-20000元組和20001元以上組生活滿意度的差異則未達顯著水平。此外,根據家庭人均年收入分組,不同收入水平組的滿意度也呈現以上差異(F=6.947,p〈0.01)。
根據家庭人均居住面積分組,不同居住面積組滿意度存在顯著差異(F=5.725,p〈0.01),人均居住面積15平方米以下組滿意度顯著低于人均居住面積16-30平方米組和31平方米以上組,后兩組之間差異則不顯著。
根據滿意的“多重差異理論”(MultipleDiscrepancies Theory),當人們判斷滿意度時,會將其自身與多種標準進行比較。這些標準可能包括過去的生活條件、他人或自身期望等。個人會評價當前的狀態或條件與這些標準之間的差異。如果比較的標準高于個人現狀,會導致滿意度降低。而如果個人現狀比標準要好,就導致滿意度增加。這樣,整體生活滿意度的判斷包含了多種比較,這些比較可能涉及許多領域中的差別測量。在一些情況下,標準由自我比較形成,如將個人當前生活狀況與過去比較。因此,問卷中采用了單項目生活變化評價量表,測量被試對個人生活變化狀況的評價。具體問題為,“如果與過去比較,您對現在生活的感受”。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不同評價水平者生活滿意度差異顯著(F=93.442,p〈0.01),其中對生活變化非常滿意組、比較滿意組、基本滿意組、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組對目前生活滿意度均值分別為4.16、3.64、3.18、2.45和 1.83。采用 LSD 方法進行驗后多重比較發現,各組別之間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即對生活變化的評價越高,對目前生活的滿意度也越高。
將上述T檢驗和方差分析中差異顯著的定序和定距變量與滿意度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滿意度與個人年收入(r=0.135,p〈0.01)、家庭人均年收入(r=0.114,p〈0.01)、家庭人均居住面積(r=0.090,p〈0.01)和生活變化評價(r=0.537,p〈0.01)均存在顯著正相關,與年齡(r=-.111,p〈0.01)則存在顯著負相關。
將各領域生活滿意度與自評總體生活滿意度進行相關分析,個人生活滿意度、社區生活滿意度和城市生活滿意度與總體生活滿意度均存在顯著正相關,各領域滿意度之間也存在顯著正相關。

表1 生活滿意度相關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采用逐步回歸的方法,將相關分析中與滿意度顯著相關的變量納入回歸模型,得到三個回歸模型。在模型一中僅有城市生活滿意度達到顯著水平(F=290.586,p〈0.01);在模型二中除城市生活滿意度外,加入生活變化評價,且達到顯著水平(F=242.370,p〈0.01);在模型三中除城市生活滿意度和生活變化評價外,又加入個人生活滿意度,并達到顯著水平(F=180.418,p〈0.01)。上述 3個變量對幸福感的確定系數為0.415,即對自評總體生活滿意度的解釋力為41.5%。3個變量的回歸系數均為正,即能夠顯著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見表2)

表2 生活滿意度回歸分析
本文的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受訪者自評總體生活滿意度處于較高水平,顯示居民對在天津市生活總體上感覺比較滿意。從各領域看,對社區生活滿意度相對較高,處于“比較滿意”水平;對個人和城市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處于“一般”水平。
2.從人口統計因素看,不同性別、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者滿意度差異不顯著;而不同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和收入者生活滿意度差異顯著,主要表現在40-59歲群體滿意度顯著低于30歲以下年齡群體,離婚/喪偶群體滿意度顯著低于其他群體,個人年收入和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者滿意度顯著低于其他收入群體等。此外,對生活變化不同評價水平者生活滿意度差異顯著,對生活變化的評價越高,對目前生活滿意度越高。
3.自評總體生活滿意度與個人年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居住面積和生活變化評價均存在顯著正相關,與年齡則存在顯著負相關。總體滿意度與個人生活滿意度、社區生活滿意度和城市生活滿意度等各領域滿意度均有顯著正相關,各領域滿意度之間也存在顯著正相關。
4.在與自評總體生活滿意度顯著相關的各因素中,城市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最顯著,其次是生活變化評價,再次是個人生活滿意度,上述因素均具有正向預測作用。
[1]陳世平,樂國安.城市居民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2001(6).
[2]王培剛,衣華亮.中國城市居民主觀生活質量滿意度評價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7(6).
[3]李寧寧.社會滿意度及其結構要素[J].江蘇社會科學,2001(7).
[4]陳志霞.社會滿意度的概念、層次與結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