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晶
出血是消化道潰瘍最常見、最嚴重的并發癥[1]。消化性潰瘍出血也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2]。及時有效的止血治療和抑制胃酸分泌是成功治療的關鍵環節。現將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第四醫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對收治的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使用埃索美拉唑和血凝酶共同治療的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消化性潰瘍出血的患者114例,均經胃鏡檢查結合病理明確診斷。按照數字分配原則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7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25例,年齡43~62歲、平均年齡(51.2±10.6)歲,潰瘍部位:胃潰瘍30例、十二指腸潰瘍27例,病程3~28個月、平均(6.4±2.2)個月;治療組中男29例、女28例,年齡37~65歲、平均年齡(52.8±11.3)歲,潰瘍部位:胃潰瘍32例、十二指腸潰瘍25例,病程2~24個月、平均(5.9±3.1)個月;經統計學分析,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置入胃管,補液治療、調整酸堿離子紊亂、糾正低血容量。對照組使用埃索美拉唑注射液(阿斯利康制藥公司)30 mg,2次/d,靜脈注射;對照組使用埃索美拉唑注射液30 mg,2次/d,靜脈注射,同時聯合使用血凝酶(奧鴻藥業公司)1KU,2次/d,靜脈注射。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得到的各種數據,率的比較使用χ2檢驗,并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12 h止血有效率為50.9%,治療組12 h止血有效率為80.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24 h止血有效率為64.9%,治療組24 h止血有效率為91.2%,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36 h止血有效率為75.4%,治療組36 h止血有效率為96.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消化性潰瘍發生出血的原因是潰瘍周圍的血管逐漸被潰瘍侵蝕而引起血管壁的破裂。藥物治療仍是首選的治療手段,80%以上的患者能夠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埃索美拉唑是作為奧美拉唑的S異構體,能夠抑制消化道內胃酸的分泌和提高胃內的PH,有利于血漿凝血功能的發揮和血小板的聚集發揮止血作用。文獻報道[3],血凝酶的止血機制在于,其主要成分磷脂依賴性凝血因子Х激活酶能夠加速因子X轉化成Xa,加速血小板的聚集、促進破損血管的上皮細胞增生修復血管;而另一主要成分蛇毒凝血酶能夠加速纖維蛋白原向纖維蛋白轉化,促進血液凝固。在凝血的第I、III兩階段發揮作用。本組研究中,埃索美拉唑及血凝酶的聯合使用,使得在治療后12 h、24 h和36 h的止血有效率均顯著的高于獨立應用埃索美拉唑的止血效果。與丁光順[4]進行的研究結論相符合,進一步的證實了兩種藥物聯合使用的治療優勢。
綜上所述,使用埃索美拉唑及血凝酶聯合治療消化性潰瘍起效快、止血作用明顯、止血效果優于單純使用埃索美拉唑治療的止血效果,適合在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1] 談豐平,楊茂梧.小劑量醋酸奧曲肽聯合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大出血的臨床研究.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9,32(16):44-46.
[2] 賀新國.泮托拉唑針劑聯合硫糖鋁治療消化性潰瘍并出血40例療效分析.中國醫藥導刊,2011,13(8):1378-1379.
[3] 周娥.質子泵抑制劑聯合血凝酶治療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療效觀察.浙江臨床醫學,2012,14(7):793-794.
[4] 丁光順.埃索美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臨床研究.中國基層醫藥,2011,18(17):2335-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