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鳳山 董文泉
(遼寧省阜新縣蒙醫藥研究所,遼寧 阜新 123100)
蒙醫“薩病”屬腦卒中范疇。由于血管狹窄或閉塞,血供不足使相應的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稱為腦梗塞。按不同的病因和發病機理,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有以下類型:腦動脈血栓形成性腦梗塞和腦腔隙梗塞。文獻中又常統稱為缺血性中風或閉塞性腦缺血病[1]。顱內大的靜脈或靜脈竇血栓的形成,也可導致腦梗塞,腦動脈血栓形成性腦梗塞稱為腦血栓形成或腦梗塞,是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缺血性中風、約占全部中風病人的70% ~80%[2]。蒙醫認為長期飲食失調,惡血增盛,氣虛血滯。上擾腦髓,損傷“白脈”,而發生此病[3]。由于發病的性質和癥候的不同,臨床上分型論治,是腦血栓后遺癥恢復治療的關鍵。先將論治體會分述如下。
發病年齡40~76歲,其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發病誘因:氣虛血瘀,久病體弱,“巴達干”偏盛,或飲食肥甘,情緒激動,過度興奮,惡血偏盛,梗塞脈竅,均為本病的病因。
治療“薩病”實行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的臨床癥狀進行分型治療,采用內服蒙藥為主,外治結合,治療初期以解毒、醒腦為主,后期以舒筋活脈、行氣通血為主。用藥上采取主方藥加輔藥對不同分型薩病進行辨證施治,主方藥有三盆敖力布(珍寶丸),扎沖朱松(扎沖-13)。
2.1 “赫依”型:病情不穩,反復發作,偏癱肢體常見痙攣,抽搐,伴頭暈,耳鳴,多夢心悸血壓不穩等,脈象虛緩,舌苔薄白。主方基礎上加輔藥沉香八味散,沉香-15,沉香-35等,外治可酌情用“尼如哈”療(灌腸)。
2.2 “希日”型:起病突然,病情較重,發展較快,偏癱肢體疼痛,發熱,體溫升高,面色潮紅,頭痛,血壓較高,脈象洪大,舌苔黃厚。主方基礎上加輔藥八貴散,希日湯,地格達-5等。外治可酌情進行放血療法。
2.3 “巴達”干型:發病遲緩,轉歸較慢,身體肥胖,膚色蒼白,病側發涼,表情遲鈍,頭暈嗜睡,脈象遲緩,舌苔肥大,苔少色白。主方基礎上加輔藥那仁滿都拉,查干湯等。外治可用艾灸和火針。
2.4 “其素”型:起病急驟,病情危重,預后較差,面色赤紫,惡心,吐血,發熱,頭痛,血壓升高,失語昏迷,脈象大,舌苔紅。主方基礎上加輔藥馬日沁-13,紅花-13等。外治可用放血療法。
2.5 “希拉烏蘇”型:發病平緩,癥狀較輕,癱瘓肢體腫脹,疼痛,周身瘙癢,肌肉酸痛,患肢發涼,脈象弱而滑,舌苔白而薄。主方基礎上加輔藥森登-25等[4]。
基本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專科檢查正常和基本正常,生活自理。
緩解: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生活基本自理。
明顯進步: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有好轉。
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好轉或進行性加重。
以3個月為1療程。基本治愈25例;緩解12例;明顯進步7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8%。
蒙醫”薩病”病機復雜,常涉及五臟六腑、經絡、血脈。主因”琪素”與”巴達干”增多后,與”赫依”相博,”赫依”與“琪素”運行受阻,表現腦功能障礙[5]。臨床上恢復程度與梗塞面積、大小、位置、個人體質、患病時間息息相關。筆者總結多年的臨床經驗,運用蒙醫理論辨證施治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采用內服蒙藥為主,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益五臟,利六腑;結合外治療法,如放血、艾灸、針刺、“尼如哈”療法(灌腸)等治療。可明顯縮短療程,降低致殘率,預后好,無毒副作用,并呈反復性小的特點。
[1]王立忠,趙國華,等.腦血管病中西醫診療與康復[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
[2]蔣國卿,麻繼紅,景利娟.神經內科疾病診療手冊[M].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9
[3]齊鳳山,敖光,等.蒙醫藥治療腦血栓30例體會[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7,(8);17
[4]特木其樂,敖其爾,等,蒙醫藥治療120例薩病臨床研究[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3,(2):8
[5]蒙醫學編輯委員會.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