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芝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內分泌代謝疾病,由于體內胰島素的相對或絕對不足,再加上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其主要特點是高血糖及尿糖;常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主要特征。常常引發各類嚴重的并發癥,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因此,對糖尿病患者,要進行全方位的指導護理及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1]。
為了讓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知識,護士首先自身應充分的了解糖尿病相關知識,掌握對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表現情況,且評估建立健康教育講座,發放健康資料。深入到糖尿患者中,對高血糖的患者需要對皮下注射胰島素及測量血糖儀的正確使用方法,予以進行指導。針對患者提出的疑問,予以耐心的解答及個人示范指導、飲食指導,督促患者適當鍛煉,并防止低血糖的發生。督促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養成自我監測的好習慣。
3.1 心理護理 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異常心理,對醫生的治療抱有懷疑心態,不能正確對待患病的現實,認為得此病是種負擔,早期治療過程中,拒絕飲食控制。認為本病會終身不愈,對并發癥的預防上采取消極態度。為此護士應在此期間要經常到病房與患者溝通,逐步的交流談心,在感情上讓患者信任,通過開導、舉例、說明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及預防并發癥的信念。對需要長期的飲食控制長期用藥帶來煩惱,給予正確的引導,并闡明糖尿病并不可怕,而可怕的卻是因不能配合治療而引發的并發癥,從而達到消除患者的恐懼焦慮心理[2]。建立新的人生觀,對生活充滿信心,同時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個體差異,隨時進行不同程度的修改護理計劃,似親人般的關心體貼,不斷的溝通,耐心聽取患者提出的各種疑問,并予耐心的解答。
3.2 飲食護理 飲食護理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基礎治療措施。根據患者患病的時間長短、性別、年齡、體重、生活環境、工作狀況、家族遺傳情況,血糖、血脂、血壓等制定不同的飲食計劃,配合治療做到定時、定量,營養平衡搭配。對于年輕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正處于生長發育期,囑可給予合適的能量及營養,對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可根據國家標準體重控制總熱能。對于患有腎臟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遵醫囑給予低蛋白、低磷飲食。對于高血壓的患者,根據血壓的波動情況給予低脂肪、低鹽飲食。根據飲食總熱量的計算方式和分配應合理[3],成人在休息狀態下每千克標準體重給予105~126kJ,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進行估算。Ⅰ型糖尿病中青少年比例較高,考慮其生長發育所需應酌增10~20 kJ,肥胖者酌減。將計算出的總熱量換算成三大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分別占總熱量的50% ~60%,15% ~25%,25% ~30%。三餐熱量分配可分為1/5、2/5、2/5。
3.3 運動療法 適當的運動也是糖尿病的治療方法之一。根據不同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習慣、糖尿病類型以及有無并發癥酌情選擇。對于妊娠初期的患者,建議平路行走,輕微家務勞動等低強度運動;對于肥胖的糖尿病的患者,根據病情建議,快走或慢跑、擦地板正常的家務勞動等中等強度的運動;針對早期糖尿病患且無并發癥者,根據個人體質應比正常勞動加強些。且以餐后1 h開始運動為宜,可使輕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以達到減輕體重,增加胰島素受體,改善心肺功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適當的運動可改善血液循環,同時減輕胰島素或降糖藥的劑量。運動前做5~10 min的熱身運動,運動后要進行5~10 min的放松運動或伸展運動,可有效防止運動性低血糖。
3.4 藥物治療的護理 用藥護理的不良反應的觀察及處理包括的方面有:低血糖反應是最主要的不良反應,主要與進食不夠,運動量加大,藥物劑量不明確有關。低血糖反應較輕者常出現頭暈、無力、饑餓感,較重時出現心慌、出冷汗,甚至達到昏迷,為有效的防止低血糖的發生,叮囑患者掌握所服藥物的性能,藥物療效及達到的高峰時間。確保藥物、飲食、運動三者之間相對恒定,避免空腹運動,外出時,隨身攜帶糖類食物。當出現低血糖癥狀時,可口服糖水及隨身攜帶的糖果或靜脈推注50%的葡萄糖40 ml。
用胰島素者,根據醫囑指導正確使用方法,如:消毒面積,進針長度,確定制劑種類、劑量、注射時間、常用部位。注射部位應交替使用,防止硬結及脂肪萎縮,嚴格掌握注射劑量,注射時間,常規胰島素于飯前30 min皮下注射、低精蛋白鋅胰島素在早餐前1 h皮下注射,短效胰島素混合使用時先抽吸短效再抽吸長效胰島素混合后注射,注射后注意觀察有無不良反應,特別對首次用藥患者,要密切注意觀察有無發生低血糖反應及胰島素過敏傾向,一旦發現低血糖,可口服糖水或靜脈注射50%葡萄糖40 ml。
健康教育也是保證糖尿病治療,預防并發癥發生的重要措施。健康教育的實施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正確對待患者及其家屬對糖尿病知識的需求,在進行健康宣教中,通過對患者及其家屬的了解,根據患者的醫療檔案,根據個人情況,鼓勵患者正確自評心理狀況和增強自身保護意識,以及加深患者對糖尿病及并發癥的了解程度,通過采集各方面因素,確定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方針,以達到患者及家屬的需求。
共同建立教育目標,根據患者的評估資料,經患者及其家屬的允許充分討論后,共同制定治療及預防教育目標,仔細的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治療中的注意事項,營養搭配常識,檢查治療目的及護理的要點,安全的制定飲食運動計劃,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療以達到減輕或避免各種并發癥,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
與患者家屬共同關注患者對制定計劃的實施情況,達到消除恐懼及焦慮心理。以病友或親情互動形式來倡導患者及其家屬參與到糖尿病的健康講壇中,根據不同季節組織各種節目來調節患者枯燥無味的生活,加深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認識程度。
經過上述全方位護理及全面的健康教育的論述,達到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及并發癥的高度認識,并能積極主動參與健康知識宣教,調動了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獲得了自我疾病控制能力,延緩和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掌握了糖尿病相關知識和操作技能,了解了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過程,減少了恐懼心理,增強了戰勝糖尿病的信心。最終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了患者對醫療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 范麗鳳,朱筠苗,張曉群.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狀況調查.實用護理雜志,2003,15(3):52.
[2] 李秋萍.內科護理學.第 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12.
[3] 馬麗婭.糖尿病護理現狀.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1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