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賢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指處于圍生期的新生兒因缺氧、缺血、窒息等不良因素影響導致的腦部病變。HIE是新生兒期常見多發病,是神經發育異常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能及時治療,會留下永久性神經系統缺陷,如腦性癱瘓、智力障礙、癲癇等[1]。目前對HIE導致的腦損傷患兒暫時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2],因此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治療是減少HIE致殘率和死亡率的關鍵。我院近期采用丹參川穹嗪聯合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治療HIE,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60例HIE患兒,所有患兒均符合2005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制定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3],并經過頭顱CT掃描檢查證實。其中男32例,女28例;輕度15例,中度24例,重度21例。將60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體重、神經系統癥狀等一般臨床資料上比較,其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HIE患兒均給與控制驚厥、降低顱內壓、消除腦干癥狀、嚴格限制液體入量、維護良好的通氣換氣功能、糾正低血壓、維持血糖在正常水平、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綜合常規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丹參川穹嗪聯合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治療,單唾液酸四已糖神經節苷脂鈉注射液靜脈滴注,20 mg/d;丹參川穹嗪注射液(40 mg/支),一次6~8 mg/kg加到5%葡萄糖溶液30 ml中,1次/d,兩者聯合用藥,10~14 d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判斷標準
1.3.1 臨床癥狀體征的恢復[4]顯效:10 d內意識恢復、呼吸平穩、驚厥減少、原始發射恢復、肌張力恢復。有效:10 d內臨床癥狀體征部分恢復。無效:10 d內各項指標無好轉,臨床癥狀未消失,病情無改善或死亡或自動出院。總有效率為顯效例數加有效例數的和與總數的比值。
1.3.2 新生兒行為神經評分(NBNA) 根據20項NBNA評分法對60例HIE患兒在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進行評分測定。判斷標準:NBNA總分=40分,NBNA》35分即為正常,NBNA<35分即視為異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0%,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NBNA評分對比 兩組患兒在治療后的NBNA評分均有所提高,但是治療組的NBNA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NBNA評分對比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指處于圍生期的新生兒由于缺氧、缺血、窒息等不良因素影響導致的腦部病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圍生期窒息,缺氧引起腦損傷,導致新生兒發生神經系統損傷。在臨床上出現一系列腦病的表現,嚴重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神經系統后遺癥,如智力障礙、聽力視力受損、腦性癱瘓、癲癇等。目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還沒有特效藥物治療,尚無一套完整統一的治療方案,雖然國內外對該病的治療和研究方法有很多,但至今依舊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國內仍以傳統支持治療為關鍵,以控制驚厥發生和降低顱內壓、消除腦干癥狀為主。在窒息后出現神經系統癥狀時及早治療,可預防神經細胞出現更為嚴重的缺氧性損傷,防止出現再灌注損傷,導致病情嚴重化。所以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治療是減少HIE致殘率和死亡率的關鍵。
臨床上丹參川穹嗪和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的聯合應用為HIE的治療開啟新的篇章[5]。丹參川穹嗪注射液是利用現代制藥技術從中藥丹參和川穹中提煉而成的,丹參中含有脂溶性的丹參酮類及水溶性的丹酚類。脂溶性的丹參酮類以改善血液循環、抗菌和抗炎為主,而水溶性的丹酚類則以抗氧化、抗凝血、抗血栓形成、調血脂及細胞保護作用明顯。川穹嗪在體內完全吸收,廣泛分布,能順利通過血腦屏障,持久穩定的留在大腦內部。不僅能減少大腦細胞線粒體鈣超載,為損傷的腦細胞提供足夠的能力,從而減輕因缺氧缺血而導致的再灌注損傷,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腦細胞水腫,改善腦血管內皮功能,改善微循環,減輕腦組織的損傷[6]。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是存在于哺乳動物神經細胞細胞膜中的一種神經節苷脂,廣泛存在與中樞神經系統,它的作用機制是通過促進神經重塑,保護損傷后的繼發性神經退化,改善細胞膜酶的活性從而減輕神經細胞水腫,改善腦血流動力學參數、減輕腦水腫、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神經節苷脂是人體本身就存有的物質,正常情況下,人體對純化的神經節苷脂有良好的耐受性[7],不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采用丹參川穹嗪聯合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治療HIE臨床療效良好,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減輕了神經系統后遺癥,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
[1] 蔡清,薛辛東,富建華主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研究現狀及進展.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4(12):968.
[2] 王世富,李府.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神經干細胞研究進展.臨床兒科雜志,2009,36(5):299-301.
[3]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中華兒科雜志,2005,43(8):584.
[4] Thoresen N,Whitelaw A.Cardio-changes during mildtherapeutjc hypotherm ia and rewanuing in infant with hy-poxic-isehemic encephalopathy.Pediatrics,2000,106(1pt1) :92-99.
[5] 鄭磊,邵斌,任艷麗,等.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酯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90例.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7):54-55.
[6] 王世龍,林原,唐澤耀.川穹嗪在各類神經系統損傷中的保護作用及其機制研究進展.中國藥理學通報,2010,26(4):438-442.
[7] 江玉梅.神經節苷脂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26例臨床觀察.重慶醫學,2010,3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