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紅 許早榮
(1.新疆塔城地區人民醫院,834700 2.新疆塔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布魯氏桿菌病(brucellosis)又稱波狀熱,是由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急性或慢性全身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等。本病傳染性強,近年有上升趨勢,且常反復發作,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筆者就門診治療的布魯氏桿菌病進行臨床觀察,結果如下。
全部106例均為塔城市疾控中心門診患者,所有患者均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確診[1],均為急性期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3例,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齡13~72歲,平均42.3歲。對照組53例,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齡11~73歲,平均41.9歲。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經統計學檢驗后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以鹽酸多西環素片0.1g,每日2次,飯后30min口服;利福平膠囊0.6g,每日2次,清晨空腹服。
治療組:在西藥基礎上加用中藥。黃芪注射液30ml,復方丹參注射液30ml,共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靜點;參苓白術散6g,每日2次,口服。辨證加減:濕熱痹阻筋脈、全身肌肉關節疼痛較劇者加脈絡寧注射液20ml,配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200ml靜點;氣陰兩虛、汗多者加生脈注射液40ml加入5%的葡萄糖或生理鹽水200ml靜點;濕熱蘊蒸氣分高熱者加清開靈注射液40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靜點;濕熱稽留、病程較久、低熱者加小柴胡顆粒20g,每日3次,口服。20d為1個療程,用藥3個療程。
療效判定標準[1]:治愈:①體溫恢復正常,其他臨床癥狀、體征消失。②體力和勞動能力恢復。③原布魯氏桿菌培養陽性者,2次(間隔0.5~1個月)細菌培養轉陰。臨床化驗檢查各臟器功能均正常(布病血清學反應不一定轉為陰性)。基本治愈:①體溫恢復正常,其他主要臨床癥狀、體征消失。②體力和勞動能力基本恢復。③原布氏菌培養陽性者,2次細菌培養轉陰。好轉:上述三項指標達到二項者,或三項指標比治療前有好轉。無效:①治療前后無顯著變化或無改善者。②治療后有短時間的癥狀改善,但停藥2周又復發者。
治療組53例,治愈37例,基本治愈1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11%。對照組治愈13例,基本治愈3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34%。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治愈率、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
布魯氏桿菌病是布魯氏桿菌進入人體皮膚、結膜、咽或肺后,先在黏膜下層激起多形核中性粒細胞反應,中性粒細菌和組織巨噬細胞吞噬細胞后,即蔓延至局部淋巴結,如淋巴結內宿主防御機制被突破,即可發生菌血癥。菌血癥時中性粒細胞仍對游離布魯氏桿菌進行吞噬,細菌主要進入脾、肝和骨髓等處,形成肉芽腫[2]。90%以上病人訴發熱、出汗、疲憊、無力,50%以上病人有關節痛、咳嗽、睪丸痛、尿痛、眼痛或視力模糊,局限性體征甚少,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勞動能力。
中醫認為[3],本病屬感受濕熱病邪所致。人體正氣內虛,則易感邪而致病。初起濕遏衛氣,故見發熱惡寒,頭痛不適;脾胃受累,更見中焦運化失司,氣機受阻,清陽不升,肌腠開泄,故見汗出;濕性重濁黏滯,濕熱膠結,更難速除,久之可乘虛入絡,循經傷及諸臟及關節。心氣受損,氣血瘀滯,則見心悸;肺氣受傷,肺失肅降則咳嗽;流注關節,脈絡失和則關節紅腫疼痛;上干清竅,則頭痛;流注下焦,男子則陰囊腫痛;乘及肝脾,氣血凝滯結于脅下而成積證。本病可歸屬于中醫學“濕溫或濕熱痹”范疇,病機總屬濕熱浸淫,癥狀加重與人體正氣不足相關。在西藥治療基礎上,以扶正固本為基礎,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加用相應藥物治療,不論在癥狀改善或是實驗室檢查上,均取得了良好療效。布魯氏桿菌病基礎治療所用西藥均具有較強的肝腎毒性,對于兒童及孕產婦更具應用局限性。中藥的加用,不僅縮短了病程,更明顯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實踐證明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1]熱合木·吾馬爾,金根源 .實用布魯氏菌病學[M].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3:232-237.
[2]Lee Goldman,Dennis Ausiello.王賢才譯 .西氏內科學[M].第22版 .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2899.
[3]彭勝權 .溫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