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婭 向 敏 莊梅寶 賀 芳 陳馮梅 曹 迎 徐晶秀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為: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三種基本的養老模式〔1,2〕,其中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江蘇的最新統計顯示,到2008年末,全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 218萬人,占總人口的16.5%,城市“空巢老人”超過40%,農村也在38%以上。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均期望壽命的延長,促使社會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而人口流動性增加和工作壓力的加大,導致家庭養老模式正在受到現實的挑戰。本文采用現況調查的方式分析經濟轉型期機構養老的需求情況。
對蘇州市滄浪、金閶、平江、吳中、相城、高新區和工業園區等7個區范圍內的老年人群,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組織進行抽樣調查,采用自行設計問卷,共發放問卷1 350份,回收問卷1 287份,問卷回收率95.33%,有效問卷1 226份,問卷有效率95.26%。
2.1 蘇州社會機構養老供需矛盾調查 2009年末,蘇州60周歲以上老年人已達126.8萬,蘇州老年人口比例已首次突破20%。從近5年蘇州老齡人口變化趨勢分析,預測蘇州市老齡人口總量將由2010年的131.7萬上升至2030年的247.7萬,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由20.7%上升至37.4%〔3〕。據蘇州市民政局公布的統計數據〔4〕,至2011年5月,蘇州市共有養老機構188家,總床位數為19 929張,平均床位數為106(12~650)張。愿意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占老齡人口總數的23.66%,而全市目前養老機構床位數僅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54%,說明養老機構供需矛盾日益突顯。調查的95家養老機構中,共有床位數11 153張,專職護理人員2 139名,平均每一機構床位數117.4張,護理人員22.5名,床護比1:0.19,養老機構中的護理人員隊伍年齡偏高,為數不少的護理人員是各大醫院退休的護士招聘而來,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人員的流動性又大。
2.2 老年人對社會機構養老的認知分析 老年人(38.35%)最樂意選擇的養老方式是由子女照料,而選擇機構養老的占23.79%。而老年人(38.00%)認為其子女們最希望老人選擇的養老方式還是由子女在家照料,而希望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的占23.83%,在養老方式的選擇方面,老人與子女的選擇大體相同,首選都是由子女照料,其次是由養老機構養老。
老年人(51.80%)對養老機構的類型選擇是偏向經濟實惠型,而選擇中檔舒適型的占43.75%,余下為選擇高檔享受型的占4.44%。
2.3 蘇州老年人經濟狀況分析 老年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態的自我評價是:日常生活夠用有節余的占55.50%,收支平衡占34.75%,生活感到據拮處在維持狀態的占8.05%,日常生活難以維持的占0.93%。說明處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蘇州市的老年人總體生活狀態較好,但是,還有近一半的老年人僅能維持日常的生活開支,遠沒有達到富裕程度。
3.1 政府指導、市場主導、行業、企業參與共建社會養老機構的建設 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與“未富先老”的現實,更說明了如何建立起高效、節約、有序的養老體系是政府不得不面對的重要民生問題。政府指導、市場主導、行業、企業參與共建社會養老機構是目前解決養老問題的有效途徑。
政府指導主要體現在政策層面,首先應完善養老保障制度。蘇州市政府在近期先后出臺了《蘇州市加快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的意見》,《蘇州市城區社會福利居家養老服務組織政策扶持操作辦法》,《蘇州市城區社會福利養老機構政策扶持操作辦法》,《蘇州市城區養老援助服務操作辦法》等一系列支持社會機構提供養老服務的相關政策,從政策層面為社會機構養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與發展空間,有效促進了蘇州市社會養老機構的健康發展;其次,政府要給予社會養老行業的大力扶持,根據國家護理院基本標準(2011版)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完善地方養老行業準入制度和建設標準,分類指導和培育救助型、福利型和市場型養老機構,引導行業、企業積極參加社會養老機構的投入與建設,通過市場化運作促進養老行業的健康發展;最后,政府應加強對養老機構的管理與監督,引導養老機構規范運作,提高其管理水平與服務質量,促進養老行業健康發展。市場主導則在于鼓勵行業、企業積極投入社會養老機構的建設,這也是貫徹國家提出的“社會福利社會化”政策方針,實現社會福利的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的重要舉措。通過市場化運作在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的前提下,實現福利資源社會化、福利運行市場化及民間資本的盈利增值,在為老年人的老有所養提供良好場所的同時,促進養老行業健康蓬勃的發展。
3.2 加大老年護理人才培養力度,提升現有社會養老機構護理服務水平 國家規定的每床至少配備0.8名護理人員〔5〕。
老年人群的養老需求中,護理服務需求是其中重要的內容,護理人員的素質和服務水平直接關系到養老機構的服務水平,也關系到養老行業的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專業從事老年護理的人力資源相對匱乏,社會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來源多樣化〔6〕,也沒有經過專門的老年護理培訓。因此,加大老年護理人才的培養力度,是提升現有社會養老機構護理服務水平的關鍵環節。地方行政主管部門要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做好老年護理人員的專項培訓工作,要求現有社會養老機構配備足量的護理人員,提高社會養老機構的專業服務水平。
3.3 政府、機構、家庭責任共擔,營造老有所養、老有所歸的和諧環境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年全國有65歲及以上老人的家庭戶中空巢家庭戶占22.83%。其中江蘇省這一比例占到27.48%。
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老年自己子女收入的穩定性受到沖擊,子女工作的不穩定性很可能使一部分成年子女成為新的貧困戶或困難戶,當他們自己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時對其父母的贍養便無法保證。而另一部分的成年子女雖有較為穩定的且也比較高的經濟收入,但是,這一部分人員常因工作壓力的加大,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加劇而對自己父母的照料顯得力不從心。因此,關注養老問題是事關民生的重要問題,政府、社會機構、家庭三方都應以不同的方式共擔責任,投入相應的財力,構建具有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營造老有所養、老有所歸的和諧環境。
1 金鈺梅,邵翠穎,朱勝春.老年護理服務市場的需求及對策〔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8;28(3):187-8.
2 曹俊山,李建梅,葛昌瑞.上海市老年護理服務現狀及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議〔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6):404-6.
3 2005-2010年度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tjcn.org/plus/view.php?aid=1233.
4 蘇州市民政局網站:http://www.mzj.suzhou.gov.cn/szmz/
5 衛生部衛醫政發〔2011〕21號關于《護理院基本標準(2011版)》的通知.http://www.gov.cn/gzdt/2011-03/21/content-1q28316.htm.
6 田素芬.國外老年護理模式與我國的比較及啟示〔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9):7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