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保障若干問題探析

2013-01-28 00:13:48周健宇
中國軟科學 2013年1期

周健宇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成都610065;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人民法院,四川宜賓644000)

引言

2013年1月4日,涉嫌盜竊2130元被羈押于寶安區看守所的周某芝(女,40歲)突然死亡,因配偶反映其尸體有傷痕,寶安區檢察院已介入調查刑訊逼供問題[1]。成為繼臺山黎亞平“俯臥撐死”[2]、云南李喬明“躲貓貓”死亡[3]、湖北薛宏福“洗臉死”[4]等事件后,再次被推到輿論風口浪尖的又一未決羈押人員死亡問題。這類事件偶發僅僅是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問題的冰山一角,看守所長期存在的牢頭獄霸、刑訊逼供、變相刑訊逼供等若干頑疾,更值得引起關注和反思。

人身安全權,是指人享有生命和身體完整性不受侵犯的權利。人身安全是僅次于生命的人身利益,是人從事社會活動的基本條件,對該權利的侵犯會導致人身活動能力減弱甚至喪失[5],與人身自由權是平行的權利①雖然《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9條、《世界人權宣言》第3條等一些公約把人身安全權和人身自由權放在一起加以規定,導致人身安全權概念的獨立性似乎存疑,但在人權理論上,大部分學者都主張人身安全為個人提供了獨立于人身自由之外的權利,如楊成銘主編的《人權法學》、李步云主編的《人權法學》等。。未決羈押人員是指作出最終處理②學界一般認為,最終處理包括法院判決有罪、法院判決無罪、檢察院決定不起訴、偵查機關決定撤銷案件。之前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根據無罪推定原則,其與普通公民的唯一界限就是因國家追究犯罪的需要而被暫時限制了人身自由,未經法院生效判決證明其有罪,其權利在羈押期間不應被剝奪。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問題,主要包括羈押場所的選擇與控制、被訊問時的待遇、身體不受違法侵害的權利等。請先看以下兩個統計圖③圖1數據摘錄自2004年-201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圖2數據摘錄自2006年-2012年四川省Y市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圖1 全國檢察機關批準逮捕和提起公訴的人數

圖2 四川省Y市檢察機關批準逮捕和提起公訴的人數

由上圖可見,我國未決羈押人員為數眾多,且呈逐年上升之趨勢,這種趨勢雖然在近年得到一定緩解,但該群體仍達到了不容忽視的數量。然而,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法律規定不完善、偵查機關破案率的壓力、羈押場所的隸屬等原因,侵害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權的行為時有發生。隨著公民維權意識的不斷提升、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侵害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權的各類案例成為媒體熱點。

筆者認為,我們有必要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對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保障存在的問題進行充分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實證方法展開分析、評判。為了充分映射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權保護存在的問題,也將適當結合主要法治國家的法律制度、施行效果進行比較考察。

其中,實證研究的資料源于筆者參與的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未決羈押人員的權利保護問題研究”①筆者參與了四川大學喻中教授主持的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未決羈押人員的權利保護問題研究——基于四個看守所的經驗素材”,具體負責調研成果的整理與寫作。本文的實證資料即來自此次調研。共發放問卷569份,監室現場收回569份,均為有效問卷。。考慮到人身安全問題的敏感性,如實填寫受訪者的姓名、身份、涉嫌罪名、聯系電話等可能導致受訪者有顧慮,進而影響問卷真實性,故調查問卷均系隱名。

一、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保障現狀

根據現行法律法規規定,未決羈押人員享有不受刑訊逼供、被訊問的時限、飲食、錄音錄像等待遇。《刑事訴訟法》②鑒于本文探討的主要是2012年修訂的新《刑事訴訟法》施行前的人身安全問題,故以下均為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以下簡稱《公安刑事規定》)第181條也規定了“嚴禁刑訊逼供或者使用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獲取供述”。此外,該《公安刑事規定》第174、175條規定,“傳喚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訊問結束時,應當由其在《傳喚通知書》上填寫訊問結束時間”;第184條規定,“訊問筆錄應當交給犯罪嫌疑人核對或者向他宣讀。如記錄有差錯或者遺漏,應當允許犯罪嫌疑人更正或者補充,并捺指印。訊問犯罪嫌疑人,在文字記錄的同時,可以根據需要錄音、錄像”。此外,《國家賠償法》第17條規定,“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表面上看,未決羈押人員享有的人身安全權利不少。然而,關于這些權利的法條大多不夠精確,自由裁量的空間過大,且缺乏看守所內的訊問規范。

在受訪看守所,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權利的實現程度如何呢?

(一)《刑事訴訟法》、《公安刑事規定》等賦予的不受刑訊逼供權保障存疑

偵查階段的刑訊逼供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司法的頑疾[6]。按照《刑事訴訟法》、《公安刑事規定》等規定,不受刑訊逼供權應是未決羈押人員的基本人身安全權利之一。而偵查機關擁有強大的偵查權,為追求破案率,極易采用刑訊逼供或變相刑訊逼供侵害未決羈押人員的人身安全權[7]。先看下表:

表1 未決羈押人員遭遇刑訊逼供的狀況

如表1所示,21名自認身體受傷的受訪者中,9名表示系在看守所內受傷,且在開放式問答部分均填寫系互毆致傷或不慎碰傷,考慮到受訪者的顧慮,筆者有保留地相信受訪看守所內不存在毆打未決羈押人員致傷的情況,然而這一結果并不排除看守所內存在牢頭獄霸傷人現象。

隨著國家賠償法、刑事訴訟法的完善,以及近年來若干惡性刑訊逼供被問責案例的警示作用,偵查人員在看守所內采取直接肉刑逼供的現象已大幅減少,僅有0.3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受到過偵查人員的毆打,這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進步。然而,尚有10.57%的受訪者曾受到過偵查人員的語言威脅、辱罵,說明尚未被定義為刑訊逼供的精神侮辱、變相逼供等不良偵查行為[8],在訊問中仍較多。

上述問題的成因主要包括:首先,偵查人員的文化素質、偵查技術普遍較低,案件偵破不得不依靠口供,且非法口供排除規則主要限于紙面[9],在破案率作為績效評估重要標準的前提下,為盡快獲得口供,偵查人員難免有刑訊逼供的意向。次之,現行《看守所條例》規定,看守所隸屬于本級公安機關,人事、財權均受公安機關調配[10],看守所不僅難以監督,反而異化為偵查機關獲取口供的有利條件。再次之,訊問一般系秘密、不公開的,加之《公安刑事規定》第184條僅規定“訊問犯罪嫌疑人,可以根據需要錄音、錄像”,并未強制規定錄音錄像,“訊問幾乎是密不透風的黑匣子[11]”,對被訊問人的權利保障主要取決于偵查人員自覺。最后,如本文開頭所述,檢察機關設立的監所檢察部門,僅僅在未決羈押人員發生人身安全事故后,進行事后監督[12]。

(二)牢頭獄霸對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的危害

由于歷史文化遺留等因素,牢頭獄霸現象在我國監獄和看守所中長期存在,中央各部委多次修訂法律、頒布政策希冀遏制這類行為,但卻屢禁不止[13]。牢頭獄霸對人身安全的侵害是無需多言的。請看下表:

表2 未決羈押人員身體權相關問題

Z市檢察院曾對2006年以來轄區內看守所發生的57起93名“牢頭獄霸”案例進行過調查,顯示93名牢頭獄霸僅占同期未決羈押人員7477人的1.24%①數據源于四川省人民檢察院監所檢察處2009年第48期看守所監管執法專項檢查活動專刊。,與表2所示調查結果基本吻合,但每一個牢頭獄霸給同監室若干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心理健康造成的侵害是發散性的,是一對多的,牢頭獄霸行為對看守所正常監管秩序帶來的沖擊亦是非常嚴重的。高達31名受訪者對牢頭獄霸問題不愿作答,也從另一個側面顯示了牢頭獄霸的影響力和威懾力。通過開放式問答可知,牢頭獄霸主要的稱王稱霸手段包括:利用身體優勢無故對他人進行打罵,對新進人員打“殺威棒”,搶吃他人食物、搶占他人床位等,16.87%的受訪者曾遭遇搶吃搶占;拉攏部分未決羈押人員群毆他人,甚至公然對抗監管。牢頭獄霸主要的侵害對象多為新入所、年老體衰或殘疾人員,被羈押的政府官員等特殊群體亦易成為牢頭獄霸的報復對象,“法官暴死監舍”[14]即是典型案例。有6.26%的受訪者反映無人巡視,《看守所條例》規定的“值班人員應當堅守崗位,隨時巡視監房”貫徹效果不佳,弱化了看守所干警對牢頭獄霸的威懾力,也導致看守所干警難以及時發現并制止牢頭獄霸的違法行為。

(三)《刑事訴訟法》、《公安刑事規定》規定的訊問待遇落實不佳

訊問是重要偵查手段之一,具有低成本、高說服力等優勢[15]。但是,在充滿敵意的現行訊問制度下,在看守所充滿心理恐嚇的環境中,未決羈押人員面對強勢的偵查人員,如何才能確保他們不違心地承認不實指控呢?筆者認為,保障被訊問時的待遇尤為重要。《刑事訴訟法》、《公安刑事規定》雖然規定了未決羈押人員在訊問中享有閱讀、更正筆錄、錄音錄像、不受連續訊問等待遇,在實踐中遵守程度如何呢?先看下表:

如表3所示,對于維系基本生命所需的飲水,在訊問中供給基本正常,除此之外的若干待遇則不容樂觀:一方面是變相刑訊問題,三成受訪者被訊問時無座位,而高達近七成的受訪者曾被連續訊問4小時以上,若考慮到選擇“記不清了”的部分受訪者可能是被訊問時間過長所致,則被連續訊問的受訪者比例更高。另一方面是舉證難問題,高達75.29%的受訪者未能仔細閱讀訊問筆錄,在偵查人員要求下匆匆簽字了事;而能夠客觀真實再現訊問場景的錄音錄像待遇,僅有15.58%的受訪者享有。

表3 未決羈押人員被詢問時的待遇

上述問題的成因,除追求破案率、看守所隸屬等因素外,尚有如下原因:一方面,偵查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日益增強[16],不愿為文化水平低的未決羈押人員細讀筆錄,不愿主動采取錄音錄像措施等;另一方面,偵查人員人權保障意識不強,認為犯罪嫌疑人危害了社會安全,給其合理待遇是浪費司法資源[17];再一方面,法律規定的裁量空間過大,如“可以根據需要錄音、錄像”,導致偵查人員選擇性回避了可能對自身產生不利影響的偵查措施。

二、主要法治國家對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的立法經驗和實踐效果

如前所述,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保障與偵查機關追求偵查效率之間存在一定沖突[18],需要國家在法律層面上進行調適。在強大的偵查權面前,制度應如何設計,才能保障處于相對弱勢的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呢?對西方主要法治國家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保障立法與實踐的考察表明,其立法體系較完善,實踐效果也較好,但并未顯著降低偵查效率,也未犧牲安全價值,值得我們借鑒。

(一)英國的經驗

由于羈押場所混亂、訊問缺乏必要監督等因素,英國在1984年頒行《警察與刑事證據法》(The Police and Criminal Evidence Act1984)。此法實施前,針對刑訊逼供的投訴率曾達到8%-11%[19],因刑訊逼供導致的當庭翻供比例亦曾達到3%以上[20]。《警察與刑事證據法》將提出控告作為羈押場所的分水嶺,使得偵查機關與羈押場所不再有隸屬關系①該法規定,警察向法院提出控告之前,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原則上被羈押在各警局自設的拘留室(House of Detention)。提出控告之后,隨著犯罪嫌疑人身份轉變為被告人,其羈押場所也不再是警察局:如被告人年滿21歲,羈押場所是監獄(Prison);如被告人年齡在17-20歲之間,羈押場所為拘留中心(Remand Center)或監獄;如被告人未滿17歲,羈押場所為看護中心(the Care of a Local Authority),監獄、拘留中心、看護中心都不由警局、皇家檢控署設立或控制,而由專門的司法行政機構管理。;創設羈押警官②屬于警察官員,具有很強的獨立性,直接由內政部管轄,警銜通常高于偵查警察。,由其專門行使羈押權,并確保未決羈押人員在警察局期間獲得法定待遇,并監督偵查人員的侵權行為[21]。

此外,按照《警察與刑事證據法》執行守則C之規定,被訊問人的基本權利如下:必須保證每24小時至少獲得8小時的連續不間斷的休息時間;訊問地點應有供冷、采暖設備、光照充足;被訊問人不得被要求站立;有合理的就餐、休息時間[22]。《警察與刑事證據法》執行守則E首次規定了錄音制度,訊問時需采用雙卡錄音機同時錄制兩份錄音[23];2002年通過、2004年修訂的《警察與刑事證據法》執行守則F,則規定了錄像制度,要求在訊問的同時,同步制作兩份錄像,其中一份封存,另一份提交法院,如果被訊問人主張遭遇刑訊逼供、供詞被篡改,法官有權組織控辯雙方比對封存錄像[24]。

上述改革措施是否有效呢?英國內政部為了檢驗《警察與刑事證據法》的實施狀況而進行的大范圍調查,其內容如下:首先,報告就《警察與刑事證據法》及各執行守則對訊問效果帶來的影響進行了考察:施行前后,嫌疑人認罪比率為27%和22%;偵查機關撤案比率為17%和16%;法院判處實體刑的比率為48%和52%[25],可見,保障未決羈押人員的人身安全、避免刑訊逼供,不會對偵查效率和打擊犯罪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原因在于合法訊問所獲取的供詞在法庭上被采信的概率升高,足以彌補拒不認罪帶來的口供降低困境[26]。其次,羈押警官較好地守護了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布朗、艾利斯等人研究發現,羈押警官基于職權,阻止了六成以上的刑訊逼供行為,并全面地告知了未決羈押人員被訊問時的權利、待遇,使得主張權利的未決羈押人員比例提高了四分之三以上[27]。再次,羈押場所隸屬改革,使得執行守則C規定的被訊問時的各種待遇能夠得到全面的落實[28]。最后,在《警察與刑事證據法》頒行之初,部分英國學者曾擔心,如果違反執行守則即導致嫌疑人供述的排除,大量輕微違反行為將嚴重增加偵查、司法成本[29]。但隨后的司法實踐證明,羈押警官、法官較好地領會了執行守則精神,對供述的排除僅限于嚴重的、實質的違反,而非輕微的、形式上的違反。例如,由于組織列隊辨認作案工具耽擱,導致訊問超時限,由于耽誤時間較短且只是技術性的違反,偵查人員并非故意超時訊問獲得不法利益,因此并未導致證據排除的后果[30]。綜上,《警察與刑事證據法》及其執行守則的改革措施,對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的保障效果較好。

(二)德國的經驗

德國對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的重視程度一直較高①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控制的司法系統除外。,早在二戰前,德國學者對違法訊問的批判范圍就已經從直接刑訊逼供擴大到“采用驚嚇、威脅、寬大之許諾以及欺騙的變相誘供行為”[31]。德國《刑事訴訟法典》②由于語言關系,筆者無法掌握德文原始文獻,然而作為傳統的大陸法系代表,德國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保護制度的在本比較研究中亦不可或缺,除刑事訴訟法典引用李昌珂的譯作外,其余研究成果均引自德國學者公開發表的英文論著。第136條列舉了直接或間接的刑訊逼供行為,即禁止采用虐待、傷害身體、疲勞戰術、欺騙、服用藥物、催眠等方法……禁止以刑事訴訟法的不準許的措施相威脅,禁止以法律沒有規定的利益相許諾……禁止使用有損記憶力、理解力的措施,并特別在第3款強調,“采用違禁措施獲得的供述,即使被訊問人允許,也禁止作為證據”。第119條第5款規定,除非存在可能施暴、逃跑未遂、自殺自殘的危險,并且采用其他措施無法消除危險的,才允許使用戒具[32]。

除了刑事訴訟法的完善、司法理念上對人身安全的重視外,弗蘭克等學者認為,對于刑訊逼供責任者的嚴厲懲罰是德國有效遏制刑訊逼供的主要原因之一[33]。例如,在一個涉嫌威脅使用刑訊的案例中,盡管警察是為了解救被綁架兒童而威脅使用刑訊,該警察亦被法官認定有罪[34]。

《刑事訴訟法典》第119條第1款的規定,為避免未決羈押人員處于警察的控制之下,應將其及時移送至監獄關押;同時為避免牢頭獄霸對未決羈押人員的人身侵害,該法明文禁止將未決犯與已決犯關押在同一房間。德國監獄屬司法部管轄,而警察屬于內務部管轄,因此,德國的羈押場所與偵查機關不存在隸屬關系,有助于保障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不受偵查人員的侵害。此外,該法第126條規定,如某嫌疑人屬精神病人、吸毒者的時候,為了公共安全和他人安全,法院可以用安置令將其移送至精神病院、戒癮所,也減輕了人身安全受到不法侵害的危險。

(三)日本的經驗

日本于1908年頒行的《監獄法》規定,羈押場所一般應是法務省設置在各地的矯正局下屬的拘置所[35],且拘置所應獨立于司法警察機構。不過,鑒于當時全日本一共只有117座拘置所,該法亦允許在拘置所不足的情況下,使用警察署下設的留置場替代拘置所③日本學界習慣性地將留置場、拘置所等統稱為監獄,其工作人員統稱為監獄官員。,這就是法學家們詬病日久的“代用監獄制度”[36],麥克尼爾等學者將其稱之為“審判前的刑罰(pre-trial punishment)”[37]。該制度導致約90%的被疑者被羈押在警察署下設的留置場,由于負責偵查的警察同時也管理留置場的日常事務,長時間支配著被疑者的生活起居,很容易利用職權逼取口供。例如,根據多田辰也等的調查報告,1997年日本被疑者對刑訊逼供行為的投訴率達5.5%[38]。對“代用監獄制度”,日本國內各階層意見不一:日本國會曾多次將《刑事設施法案》、《羈押設施法案》提到立法日程,主張將代用監獄上升為合法羈押場所;而日本學者和律師基于人權保障的角度,反對此提案,并主張逐步廢止代用監獄[39];日本部分法院也對該制度有所批評,如東京高等法院在一起宣告無罪判決的案件中指出,“代用監獄制度容易導致逼供,需要慎重考慮其存在意義,有必要使偵查和羈押在相互獨立的基礎上進行[40]”。

為解決“代用監獄制度”引發的人身安全問題,在法務省、律師聯合會等的共同努力下,日本于2006年6月8日頒布了《刑事收容設施及被收容者處遇法》,同時廢止《監獄法》。該法第3條從立法層面上確立了“優于已決犯原則”,明確了未決羈押人員與已決犯(受刑者)的待遇差別性,例如,未決羈押人員與已決犯必須分別關押①法條譯自《刑事施設及び受刑者の処遇等に関する法律》(平成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法律第五十號)原文,下同。;該法第54條規定了監獄公務員有預防、制止、懲戒牢頭獄霸的義務和責任,并規定了怠于履行責任的法律后果;第121條規定,未決羈押人員有權向法務大臣投訴刑訊逼供行為,監獄長有義務代為遞送該投訴,并不得拆開查閱,法務大臣有義務調查處理每一次投訴;第145條則規定了每所監獄配備兩名直接隸屬于法務大臣的檢察廳公務員,其職責是監督偵查人員、監獄的侵害人身安全行為[41]。

那么,該法的頒行是否有效地遏制、減少了刑訊逼供、牢頭獄霸現象呢?從以下論著可知:首先,藤田裕的調研報告顯示,2006-2008年,法務大臣和檢察廳每年處理1700-2000起刑訊逼供投訴,而刑訊逼供投訴率持續每年下降,可見法務大臣和檢察廳對刑訊逼供的預防、警示作用顯著[42]。其次,鴨下守孝等學者的研究得出,公眾對警察和監獄系統的滿意率明顯提升[43]。最后,總務省2009年統計發現,取締“代用監獄制度”制度后,由于牢頭獄霸受到打擊以及對刑訊逼供的有效監督,被釋放的未決羈押人員身體帶傷率從2006年的4%以上下降到2008年的2%以下,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受侵害的概率顯著降低[44]。

關于被訊問時的待遇,日本《憲法》、《刑事訴訟法》、《犯罪偵查規范》[45]經多次修訂,已形成完善的體系對其進行保障。《刑事訴訟法》第199條第2款規定,訊問前應首先告知被訊問人無須違心供述;該法第198條規定,應當保證被訊問人仔細閱讀筆錄,對閱讀困難者應向其宣讀,并詢問筆錄是否有誤,將被訊問人提出增刪或變更的要求記載入筆錄;被訊問人有權拒絕在筆錄上簽字捺印。該法第322條第2款規定,被訊問人面對檢察官所作供述的證據效力高于其面對警察所作供述,警察制作的口供筆錄“僅限于確實可信的情況下具有證據作用”[46];《憲法》第38條則規定:“通過威脅、強制、拷問所獲口供,或者通過超期監禁所獲口供,無論在何種情形下,均不得作為證據[47]”。松尾浩也等學者認為,上述法條通過事前、事后措施來消除訊問的強制色彩,是減少刑訊逼供的立法保障[48],然而,立法規范和羈押場所控制不可或缺。《犯罪偵查規范》對羈押場所控制作出了細致的規定:例如,第165條規定,除非迫不得已,禁止在深夜進行訊問②日本國家公安委員會、警視廳、法務省均無法查到該規范原文,故引用田宮裕文獻,下同。;第167條規定,訊問一般不得使用手銬等戒具,除非被疑者有逃走、施暴、自殺的危險,且該危險通過正常手段無法消弭;該規范第164條第2款規定,連續訊問時間不得超過4小時;休息和用餐的間隔至少應達到1小時,且一天之內訊問的時間總計須低于8小時;第171條規定,訊問過程應進行錄音、攝像,錄音、攝像等材料應歸入案卷并在偵查終結后封存。

(四)主要法治國家保障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的先進經驗

如前所述,西方主要法治國家對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的保障制度日漸完善,且方式各有千秋:一類是以日本為典型的頒行新法、更新立法理念等;另一類是以英德為代表的細化執法守則、加強有效監督等實踐措施。這些國家對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保障的立法與實踐措施有著以下五大鮮明的特點:

第一方面,羈押場所與偵查機關相互獨立,即:與拘留、逮捕和羈押的分離相適應,偵查機關決定的臨時拘留、逮捕,與司法機關決定的羈押,應在相互獨立的場所執行。羈押場所不能隸屬偵查機關,即使實際條件有限亦應避免,否則未決羈押人員的人身安全難以得到保障,日本曾經的“代用監獄制度”即是負面例子。英國學者的研究,則證明羈押場所隸屬的轉變,并不會降低偵查效率。與部分學者建議將羈押場所置于法院控制之下[49]不同的是,上述國家的羈押場所均是由獨立行政機構監督、管理和控制,如此規定,應是為了避免公眾可能對法院審判公正性產生合理懷疑。

第二方面,著眼點逐步從單純的修訂立法精神轉變為細化實踐措施。如德國列舉的刑訊、精神逼供、誘供行為,將偵查人員可能采取的逼供行為一一枚舉,使其在偵查過程中難以鉆漏洞。英日兩國則細化了訊問待遇,明文規定了連續訊問時長、兩次訊問的間隔、溫度條件、光照條件、禁止站立等等,遏止了變相逼供。實踐證明,細化實踐措施對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的保護作用,較空洞的立法精神更為有效。

第三方面,逐步采取訊問全程錄音、錄像制度,對未決羈押人員和偵查人員是一種雙向保護。由于偵查的特點,訊問均是秘密進行,全程錄音錄像既能震懾刑訊逼供行為,保障未決羈押人員的人身安全;亦能在被訊問人突發疾病死亡等特殊情況下,證明偵查人員訊問措施的合法性,避免給偵查人員帶來不必要的偵查風險。此外,對訊問過程錄音錄像,較之偵查人員在黑盒子下取得的供述,更易得到法官采信,對懲治犯罪、保障社會穩定也有著推動作用。

第四方面,規定侵害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的查禁責任。如日本將制止、懲戒牢頭獄霸的責任和權力賦予了監獄公務員,并規定了怠于履行責任的后果;再如,為了無例外地排除刑訊逼供,不給刑訊逼供者任何借口,德國將為解救被綁架兒童而威脅刑訊的警察定罪。

第五方面,未強制規定偵查人員訊問未決羈押人員時的律師在場權。如德國《刑事訴訟法典》雖然規定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嫌疑人都享有律師幫助權,但在訊問時未賦予律師在場權。近年來,我國部分學者將律師在場權視為遏制刑訊逼供的保護神[50],其理念反差值得深思。西方法治國家采取羈押場所獨立于偵查機關、全程錄音錄像制度、訊問時間法定等方式,有效調適了“律師缺席可能導致對刑訊逼供行為的監督缺位,律師在場則可能降低偵查效率“這對矛盾體。

總之,在上述主要法治國家,從立法到實踐措施都較為完善地保護了未決羈押人員的人身安全,且并未顯著降低偵查效率,更未縱容犯罪。主要原因在于:訊問、羈押嫌疑人是偵查機關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之一,上述主要法治國家在推進人身安全保障的立法理念過程中,由政府、社會團體、著名學者等進行了深入可靠的調研,找到了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之間的平衡點。可見,偵查效率與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保障之間絕非難以調適。

三、完善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保障的建議

現代刑事訴訟理念中的利益多元性原則,要求我們不僅要保障以偵查犯罪為代表的公共利益,而且應保障以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為代表的個體權利。刑事司法不僅應達到國家和社會對控制犯罪的需求,而且應切合人權保障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尊重和保障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權受到我國政府的日益重視,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就是最顯著的例子,例如該法新增的第117條規定,”傳喚、訊問犯罪嫌疑人,應當保證犯罪嫌疑人的飲食和必要的休息時間“;第121條規定,”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對于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應當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等等,對于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權保障是重大的進步和有益的嘗試。

筆者無意構建宏大的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改革方案。拙作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醒政策制定者在面對未決羈押與人權保障之間的沖突和平衡時,對利益和價值的選擇與保護上應當注意適當兼顧和平衡,并進行適當的妥協和折中;另一方面則是拋磚引玉,吸引更多的專家學者將目光投向未決羈押人員的人權保障領域。基于前文實證分析、比較研究的論述,筆者試就改革思路作以下初步的探討:

(一)羈押場所隸屬改革的權宜之策

有學者認為,我國羈押場所隸屬改革的目標是借鑒西方的設置模式,將受到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繼續關押在公安機關控制的拘留所、看守所內,而將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關押在行政機關控制的監獄內,進而實現偵查機關和羈押場相互獨立[51]。筆者認為,基于我國羈押場所的實際和我國的社會、經濟現狀,照搬國外經驗的建議有待商榷,主要原因如下:我國目前未立法區分拘捕與羈押,在監管人員的人權保障思維并未形成、《監獄法》未進行完善性規定、監獄硬件條件明顯不足的前提條件下,貿然采取將未決羈押人員羈押于監獄的”國際慣例“,反而可能使得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等權利面臨更危險的威脅。

此外,有學者提倡以英美等國”新公共管理“理念為導向,對未決羈押人員的監管引入競爭機制,經招標將看守所或監獄交由社會團體經營,強調其公共服務職能,使其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之下,為獲得滿意度,自動、有效地保障未決羈押人員的人權[52]。筆者認為,該建議有如下缺陷:首先,與我國的傳統價值觀相悖,納稅人對于將財政資金交給社會團體用于改善未決羈押人員待遇心存反感,可能導致社會認同度低;其次,”民營“羈押場所,在以經濟利益為第一導向的市場經濟中,可能產生不正當的創收行為,不僅加劇了未決羈押人員的貧富分化,甚至可能成為違法的取保候審等行為的溫床;最后,我國缺乏西方法治國家成熟的市場管理機制,招投標等環節尚存在大量的權力尋租行為。因此,新公共管理理念雖有優點,但暫不宜以看守所、監獄為試點。

羈押場所的選擇、控制,不能嚴重脫離我國國情成為空中樓閣。筆者認為,從我國未決羈押制度的現狀看,將看守所劃歸司法行政機關管理,或許是切實可行的權宜之計,理由如下:首先,將看守所歸入司法行政機關管理具備行政編制上的可行性。看守所作為政府設立的二級行政機構,既可隸屬于政府下設的公安機關,亦可隸屬于政府下設的司法行政機關。看守所隸屬的變更,如果只涉及到政府內部管理決策,則不存在過多的利益分配、人事調配障礙。其次,將看守所歸入司法行政機關管理,可以強化偵查監督工作。隨著我國司法文明程度的提高,針對當前刑事訴訟中”重實體輕程序“等落后辦案理念嚴重的實際,迫切需要一個超然于刑事訴訟程序之外的機關對刑事訴訟程序實施監督。司法行政機關較之法院、檢察院更符合上述要求。最后,將看守所歸入司法行政機關管理,符合司法行政機關作為執行機關的法定性質,使其集未決羈押、勞動教養和刑罰執行的功能為一體。

(二)盡快頒行《看守所法》細化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保障

目前,關于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保障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刑事訴訟法》、《看守所條例》等,1990年頒行的《看守所條例》顯然已經遠遠落后于國際社會和國內法治化建設對看守所發展和人權保障的要求,僅靠《刑事訴訟法》的頻繁修訂,難以很好地保障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筆者建議我國應盡快將頒行《看守所法》提上立法日程,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未決羈押涉及對公民權利的直接剝奪與限制,根據《立法法》規定,應當由人大制定法律予以規范,而非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進行規制。其次,《看守所條例》部分規定、概念與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等法律沖突,例如,”人犯“這一稱謂、”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不被羈押“等規定。再次,我國于1994年頒行的《監獄法》,以立法的形式規定了對已決犯的權利保障,按照國際通行的優于已決犯原則,未決羈押人員權利保障亦應當制定法律加以規范,且保障強度不應低于已決犯。最后,《看守所條例》已經頒布了22年,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教訓,從行政法規規蛻變為法律的條件已經成熟。

因此,應當將《看守所法》納入立法日程,并借鑒西方法治國家的經驗,細化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保障的下列問題:盡可能地列舉刑訊逼供、變相刑訊逼供的各種形式;規定連續訊問時限、每日訊問次數、每日最低睡眠時間、訊問中的食品、飲水等待遇;擴大到所有未決羈押人員的訊問全程錄音錄像制度及其實施細則;預防刑訊逼供的責任主體、預防牢頭獄霸的責任主體、怠于履行法定職責的問責制等等。當然,這些問題需細化到何種程度,才既能充分保障未決羈押人員的人身安全,又不至顯著影響偵查效率、滿足社會安定的需要,尚亟待諸位學者不吝指正。

(三)以改變偵查觀念為進路推行訊問全程錄音錄像

在我國,推行訊問全程錄音錄像制度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在立法方面,確立訊問全程錄音錄像制度受到來自于偵查機關的抵制,例如,原公安部法制局局長柯良棟等堅稱,推行錄音錄像制度不符合我國國情、會浪費偵查成本[53]。在實踐方面,少數偵查人員采用違法手段架空了全程錄音錄像制度,例如,曾經出現過的先對嫌疑人進行刑訊逼供,在其被迫供述后再打開錄音錄像設備的負面案例[54]。

筆者認為,要在立法層面上確立并逐步推行訊問全程錄音錄像制度,首先必須設法改變根深蒂固的“錄音錄像是對偵查人員的監視和不信任,是有罪推定”的觀念,幫助偵查人員了解該制度的”雙向保護“功能:既能預防未決羈押人員人身安全受到不法威脅;也能保護偵查人員免于受到不實的指控。在傳統訊問模式下,如果未決羈押人員在審判階段稱其供述是受刑訊逼供所致,甚至列舉身上的舊傷、撞傷等作為證據,偵查人員很難舉出有力的反證用以自證清白。要改變傳統的、落后的偵查觀念,立法部門、法學界應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進行宣傳、試點,還可以參照英國內政部的經驗,在部分法治化水平較高的大中城市進行試點、及時對成果進行統計分析,找出制度設計上的缺點并加以改進。

結語

未決羈押人員的人身安全保障問題,是一個國家人權保障、法治建設的縮影。提升司法文明程度,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要條件。如果只注重打擊犯罪、強調偵查效率,而忽視未決羈押人員的人身安全保障,可能導致偵查權濫用、司法專橫,刑訊逼供造成的冤假錯案、纏訴上訪,也會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筆者通過審視我國實際并借鑒法治發達國家的立法經驗,從立法、制度設計和實施等各方面采取多種措施,完善未決羈押人身安全的保護體系,防止其受到不公正待遇,避免其遭受刑訊逼供侵害,可以提升我國的法治化程度。

[1]鄒瑋.看守所一在押婦女死亡——寶安區檢察院已介入調查其死因[N].晶報,2013-01-11(A13).

[2]黃國金,陳卓達,陳杰.做51個俯臥撐后他再也沒有起來[N].廣州日報,2012-03-01(A13).

[3]敬言.“躲貓貓”事件凸顯執法及管理漏洞[N].人民公安報,2010-10-30(7).

[4]朱海兵.躲貓貓、洗臉死:看守所非正常死亡亟待遏制[N].浙江日報,2010-06-24(2).

[5]李步云主編.人權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7.

[6]劉昂,陳衛東.遏制刑訊逼供的原理與機制研究[J].法學家,2010(1):167-175,180.

[7]陳衛東.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遏制刑訊逼供[J].人民檢察,2007(23):9.

[8]萬毅.論“刑訊逼供”的解釋與認定——以“兩個《證據規定》”的適用為中心[J].現代法學,2011(3):174-183.

[9]李昌盛.違法偵查行為的程序性制裁效果研究——以非法口供排除規則為中心[J].現代法學,2012(3):110-120.

[10]張瀚,張光南.“牢頭獄霸”問題與我國囚犯管理的制度選擇——基于博弈論的法經濟學分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3):74-79.

[11]秦立強.社會治安管理創新的警務戰略思考[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77-83.

[12]天津市北辰區人民檢察院課題組,張忠利.監所檢察監督模式改革研究[J].河北法學,2012(3):195-200.

[13]謝佑平.被羈押者人身危險的制度防范[J].法學,2010(7):124-127.

[14]莫小松,常鑫.廣西法官黎朝陽暴死看守所案終審裁定[N].法制日報,2010-05-08(1).

[15]張品澤.論偵查階段訊問制度變革——以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為樣本[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32-36.

[16]賈志卿.刑事司法改革背景下偵查訊問工作的挑戰與對策[J].前沿,2011(5):105-109.

[17]吳紀奎.口供供需失衡與刑訊逼供[J].政法論壇,2010(4):106-118.

[18]孫振雷.法哲學視閾中的偵查權[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53-56.

[19]Biren Roy.Police,Torture and the Courts[J].Economic and PoliticalWeekly,1980,28(15):1169-1175.

[20]Mitchell.B,Confessions and Police Interrogation of Suspects[J].Criminal Law Review,1983(5):596-604.

[21]Great Britain.Home Office.Police and Criminal Evidence Act 1984(Revised edition)[M].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2003:31-32,117.

[22]Great Britain.Home Office.Police and Criminal Evidence Act,1984:Implementation of Parts 1V,X and XI and Related Matters[M].London:The Home Office,1985:3-5,23.

[23]Great Britain.Home Office.Police and Criminal Evidence Act 1984(s.60(1)(a)):Code of Practice(E)on Tape Recording[M].London:H.M.Stationery Office,1988:4-11.

[24]Great Britain.Home Office.Police and Criminal Evidence Act 1984-Code F:Code of Practice on Visual Recording with Sound of Interviewswith Suspects[M].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2002:17-20.

[25]Michael Zander.The Police and Criminal Evidence Act 1984[M].London:Sweet&Maxwell Limited,2003:102-103.

[26]John Baldwin.The Police and Tape Recorders[J].The Criminal Law Review,1985(11):696.

[27]David Brown,Tom Ellis,Karen Larcombe.Changing the Code:Police Detention Under the Revised Pace Codes of Practice[M].London:Home Office of Research and Planning Unit Publications,1992:47-48,112.

[28]杰弗里·威爾遜主編.英國刑事司法程序[M].姚永吉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21-122.

[29]Chandra Mohan Upadhyay.Human Rights in Pre-trial Detention[M].New Delhi:A.P.H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9:77-78.

[30]John Sprack.Emmins on Criminal Proced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254.

[31]Morris Ploscowe.The Investigating Magistrate in European[J].Criminal Procedure,1935(33):1010,1025.

[32]李昌珂.德國刑事訴訟法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54-55,62-63.

[33]Frank Ledwidge.Lucas Oppenheim.Prevention Torture:Realities and Perceptions[J].Fletcher Forum of World Affairs,2006,1(30):165-168.

[34]Florian Jessberger.Bad Torture-Good Tort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2005(7):1059-1070.

[35]法務省のホ一ムベ一ジヘ.監獄法(明治四十一年法律第二十八號)[OL].http://www.moj.go.jp/kyousei1/kyousei_kyouse28.html,2012-05-02.

[36]英一牧野.日本刑法通義[M].陳承澤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72.

[37]McNeill,David.Certain Justice.Japan's Detention System and the Rights of the Accused[J].Asia-Pacific Journal:Japan Focus,2008(8):6-16.

[38]多田辰也.被疑者取調べとその適正化[M].橫浜:成文社,1999:115-117.

[39]庭山英雄,五十嵐二葉.代用監獄制度と市民的自由[M].橫浜:成文社,1981:11-13.

[40]陳衛東.羈押制度與人權保障[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73.

[41]法務省.刑事施設及び受刑者の処遇等に関する法律(平成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法律第五十號)[OL].http://law.e-gov.go.jp/htmldata/H17/H17HO050.html,2012-05-02.

[42]藤田裕.よくわかる裁判員制度と刑事訴訟のしくみ:平成21年スタート![M].東京:三修社,2008.172.

[43]鴨下守孝.受刑者処遇読本:明らかにされる刑務所生活[M].東京:集英社プロダクション,2010:5-6.

[44]総務省統計研修所.日本の統計[M].東京:日本統計協會,2009:133.

[45]田宮裕.刑事訴訟とデュー?プロセス.東京:有斐閣,1972:179.

[46]宋英輝譯.日本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7,73-74.

[47]魯蘭.中日矯正理念與實務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9-70.

[48]松尾浩也著.日本刑事訴訟法(上卷)[M].丁相順,金光旭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7.

[49]Peate,Ian.Protecting the health of offenders in prison and other places of detention[J].British Journalof Community Nursing,2011,10(16):451-459.

[50]屈新.論辯護律師在場權的確立[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1):44-50.

[51]陳衛東.羈押制度與人權保障[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145.

[52]王廷惠.美國監獄私有化原因研究[J].財貿經濟,2004(9):76-80,96.

[53]柯良棟.談談修改刑事訴訟法必須高度重視的幾個問題[J].法學家,2007(4):1-4.

[54]甕怡潔.英國的訊問同步錄音錄像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法學,2010(3):103-1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第一色网站| 一本综合久久|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自拍偷拍欧美| 欧美午夜视频|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天堂网国产| 中文字幕1区2区| www.狠狠|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午夜不卡视频|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成人在线| 久久性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99激情网|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操国产|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伊人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一|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9啪在线视频|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色爽网免费视频| 干中文字幕|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99|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91毛片网|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的|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黄色片|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精品91视频|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黄色福利在线|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成人|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五月婷婷伊人网|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成人亚洲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亚洲床戏一区|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