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樺,遲鳳嶺,胡瓊靜
(1.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四川成都610054,2.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北京100038)
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動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當前,在各類可再生能源中最具實用前景的是風能和太陽能。但是太陽能發電成本大約是風能發電的6-10倍,制約了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的需求,由于風電具備潔凈、可再生、成本低廉等特點,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在大力發展風電。目前,風力發電已經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最接近大規模商業化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之一。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及風電行業咨詢公司BTM統計,近10年以來,全球風力發電市場進入高增長通道,保持了年均25%的增長速度,2009年增速高達到31%。2009年總裝機容量新增3.75萬MW,累計達到15.79萬MW[1]。風電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他們在電源和電網結構、運行方式、風電利用模式、風電溢價制度、強化系統調峰能力、建立電力控制中心、借鑒國際經驗等角度對促進風電發展和提高風電利用率提出了相應的建議[2-4]。但現有研究中缺乏專門對我國風力發電與水力發電在大范圍、跨區域實現遠距離協調互補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為解決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高速發展中由于產業鏈前后端發展不平衡出現的后端阻塞現象,本文在研究分析我國風力發電和水力發電現狀以及風電產業發展模式、階段、技術路徑的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建議,供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產業政策參考。
據《中國風能資源評價報告》測算,中國可開發的陸地風能資源大約為2.5億千瓦,可利用的海洋風能資源大約為7.5億千瓦,共計約10億千瓦[5],蘊藏的風力資源僅次于前蘇聯和美國,居全球第三位[6]。
在國家發展新能源政策的扶持引導下,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實現了超常規發展,2010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8928兆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4733兆瓦,居全球第一位[7]。但是,我國風電發展也面臨巨大的挑戰:
(1)我國對風電的潛在需求還未形成拉動產業發展的實際市場需求,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電價過高;二是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不完善。發展風力發電對電網建設、風電場配套蓄電、蓄能裝置等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對于常規發電方式,風電具有間歇性、隨機性和波動性。風電場出力不穩,給電網調度、調峰、安全等帶來一系列問題。
(2)我國陸地風場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而用電需求量最大的卻是經濟發展較快的東南部地區。風場與電力需求逆向分布的格局增加了電網調度的難度,提高了對電網遠距離、高電壓輸電的技術要求。
(3)先進關鍵技術尚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整機制造在國內、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主要在國外”的結構性問題。生產企業“兩頭在外”的生產方式只能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組織生產,限制了產品向高端升級的空間,阻礙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8]。我國能源領域獲得的國家級項目經費中,用于支持新能源領域的經費在20%以下[9]。2010年1-9月,美國對新能源企業的現金補貼達46億美元,其中風電企業30億美元。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公共財政研發投入嚴重不足。
隨著國外風力發電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未來國際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而我國風電產業還處在引進消化吸收的跟進階段,總體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技術落后的狀況尚未改變。同時,由于風力發電自身的特殊性,風電產業下游存在電力輸出和消費瓶頸,嚴重制約了風電產業的健康發展。根據國家電網數據,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風電并網容量2956萬千瓦[10]。以此計算我國并網風電占裝機容量的比例不超過70%。電監會的數據顯示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僅內蒙古一省未收購風電電量就達到21.0億千瓦時,吉林、河北、甘肅、黑龍江未收購風電電量均在3億千瓦時左右。這一問題也對上游制造企業造成影響,導致整個產業發展受阻[11]。因此,需結合我國國情,通過認真研究、尋找適當的技術路線和特殊的發展路徑以促進風電產業的發展。
我國擁有居世界第一位的豐富水力資源,大陸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6.94億千瓦,年發電量為6.08萬億千瓦時;技術可開發量5.42億千瓦,年發電量為2.47萬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量4.02億千瓦,年發電量為1.75萬億千瓦時[12]。水電資源儲量豐富并且大中型水電資源基本上集中在西南地區。
水電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和一定的調峰能力。相對風電而言水力發電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并且從理論上講,如果設計抽水蓄能電站,水電的調峰能力優于火電。我國擁有成熟的水電開發技術和豐富的建設施工經驗。從勘測規劃、科研設計、教育培訓到施工調度、設備制造、經營管理,水電開發技術隊伍門類齊全,在水電開發的各個環節、各種條件、各類開發方式、各種水壩壩型上都有成龍配套、成熟實用的科研成果和應用技術,在多年的施工開發中積累了各種壩型、機組、各種水頭、各種地形的水電工程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的經驗[13]
但是水力發電也面臨水資源枯竭的潛在風險。隨著人口的增長,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率越來越低,更重要的是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許多河流面臨斷流的危險。我國已開發的水力發電設施將面臨水資源枯竭的潛在風險。當前,提高水力發電對水資源的利用率已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專家曹楚生教授曾多次提出在新建、擴建和改建水力設施中要充分考慮抽水蓄能設計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延緩河流水資源枯竭[14]。
根據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課題組的調研[15],當前我國風電企業全球化趨勢下主要有三種開放式創新模式。一是收購國外公司。如金風科技收購了德國穩系統公司(Vensys)并利用該公司開拓海外市場,進一步提高了金風風機的國產化水平。二是國外設計、聯合研發與本地制造組合。如華銳風電科技有限公司2004年通過許可證方式,以400萬歐元取得德國弗蘭德(Fuhelander)公司1.5MW,MD70和MD77型機組整機設計技術,與國外設計公司合作研發中國環境下的MW級風機及配套生產體系。三是科研機構自主研發。沈陽工業大學風能技術研究所從1983年開始從事風電技術研究。2006年,沈陽工大風能所和青島國電藍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沈陽華創風能公司,開發自己的風電機組。
根據我國主要風力發電機企業的技術來源與配套體系狀況(見表1)[15]可知,在17家企業生產的21種機型中,技術來源為自主研發的只有3種,占14.3%;關鍵部件供應商控制系統為國內科研機構或大學的只有2種,占9.5%,自制的有5種,占23.8%,葉片為國內科研機構的有3種,占14.3%,為自制的有4種,占19.0%。并且機型額定功率為1.5MW或1.5MW以下占76.2%,其中53%小于1.5MW(見圖1)。而風電產業發達的國家已經生產2MW以上風機,開始研究7MW-20MW的超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可見我國風電產業仍處在跟進發展的初級階段。
現階段國外風電企業紛紛在中國投資辦廠或尋求技術合作,其目的是爭奪中國市場。我國風電企業應抓住機會,一方面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來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研發;另一方面需要認真開展全球市場調研,尋找適應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新的技術路線、發展路徑和機會,適時改變風電產業發展態勢。
根據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關專家提供的材料,截至2010年底,我國發電設備容量96219萬千瓦,其中,水電裝機容量21340萬千瓦(22.18%),火電裝機容量70663萬千瓦(73.43%),核電裝機容量1082萬千瓦(占1.12%),風電并網裝機容量3107萬千瓦(占3.23%)。我國發電裝機中具有快速響應能力的燃氣、燃油發電及抽水蓄能發電等所占比例很低,以煤電為主的電源結構,調峰能力較差,電網調峰矛盾突出。而國外風電大國具有靈活調節能力的電源在電力系統中占有很大比例,截至2008年年底,美國發電裝機容量為11億千瓦,以燃氣機組和燃煤機組為主,分別占裝機總量的41.4%和30.5%,風電比例為2.3%。2009年,美國風電裝機容量達3516萬千瓦,油氣電等靈活發電裝機的比重接近50%。2009年歐盟27國風電裝機容量約占其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9.1%,天然氣、燃油發電占28.3%,大水電占14.7%。發展風電需做到多種電力來源接入平衡協調并與同步電網建設相結合。以丹麥為例,丹麥較高的風電裝機比例依賴于北歐同步電網Nordel和歐洲大
陸同步電網UCTE的支撐,充分利用電網互聯,共享各國間的調峰能力。丹麥西部電網是歐洲大陸同步電網UCTE的一部分,直接與德國電網進行功率交換。丹麥東部電網與挪威、瑞典、芬蘭等國家組成北歐同步電網Nordel,丹麥電力系統可以充分利用挪威、瑞典豐富的水電進行調峰,雖然丹麥風電裝機約占丹麥總裝機容量的25%,但北歐同步電網內風電裝機約占其總裝機容量不足3%。

表1 主要風機企業的技術來源與配套體系

圖1 主要生產企業機型額度功率分布圖
從上述案例中電網運行應用情況可知,加大風電入網比例需要提高電網調峰能力,而電網調峰能力是以快速靈活的發電設施、蓄能蓄電裝置為基礎,并需要大規模同步電網作為支撐和保障。
就風電產業本身而言,我國技術總體上落后于美、英、德、荷等國家,但是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我國在電網供電技術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一般情況下電網波動不能超過20%,間歇式能源發電如風力發電等在整個電力供應來源中受到限制。我國西北地區風場資源豐富,水電資源也相對集中,但人口稀少,用電量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需要通過特高壓遠距離輸電解決電力供需平衡問題。經過多年自主研發,我國在特高壓和直流輸變電技術方面已取得突破,有些技術處于領先水平,我國水電的枯水期在冬春季節,豐水期在夏秋季節,而西北地區陸地風電場的冬春季節風力較大,可與水電適當平衡互補,例如新疆布爾津縣托洪臺水庫電站利用水輪發電機快速靈敏的起動和調頻能力與風力發電機實現并網發電,提高了發電效率[16]。充分利用水電和風電的互補形成新型能源基地,這種能源結構既有穩定性又有間歇性。實現全國大范圍電力調度則可大大提高風電等間歇式發電在全部電力供應中的比例,釋放出電力市場對風電巨大的潛在需求,拉動風電產業快速發展,繼而促進風電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隨著“十一五”規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首個建成特高壓交、直流工程并實現商業運營的國家。因此,依靠全國大電網調控,實現水電與風電互補已具備一定的基礎。但是,建立水-風協調互補能源結構受到以下條件制約:(1)目前同一地點內近距離風水互補在發電計劃控制方面不存在技術問題,但是大范圍、跨地區的風水互補存在一定的風險,一旦出現問題將導致大面積停電,國內尚無實際應用的案例;(2)為保證電網安全運行,遠距離特高壓輸電對大型電網的防災能力有很高的要求;(3)需要成熟的聯網調度運行的技術標準和技術規范條件;(4)需要有多種電源結構為電網調峰提供電力支撐,特別是有一定比例的調峰能力強的大型水電站、抽水蓄能電站及燃氣電站。(5)風電出力不穩定,風力發電廠需建立大型蓄電裝置或與其他發電設備配合,使其達到入網標準。
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關鍵是盡快把對風電的潛在電力需求轉換為實際上的電力供給,加快進行水電枯水期與風電季節風期互補調節的研究和應用,通過各地區多電源最佳互補配置,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優化。為此,從關鍵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等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議。
把“風-水協調互補研究與試驗應用”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開展電力調度專項研究。加強電網防災減災技術及輸變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的研究。組織對個別國內暫不能制造的特高壓電網設備,全面掌握部分關鍵設備核心設計技術。努力解決關鍵設備的原材料的自給問題。
在風電場建設中,需要同時配套建設一定數量具有調峰能力的快速發電裝置及蓄電設施,以減少風電對電網的沖擊。在黃河上游風能和水能較豐富的地區(如青海、甘肅等地),建設具有一定規模調蓄能力水庫電站,使其更好地參與風電的調節。統一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抽水儲能電站,用來參與風電的調節。抓緊在全國形成堅強統一的電網,消除風電統一應用的網際交換瓶頸制約。
風-水能量互補工程,涉及水利、電力等跨行業部門,需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牽頭組織各部門,做好協調、規劃、立項批準工作。研究我國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和大可再生能源基地電源開發規模、送出能力和受端市場空間,提出合理的電源布局和開發時序。優化電源結構和布局。通過市場化的運行方式和調控手段,平衡蓄能調峰發電、綠色能源發電、常規發電以及電網運行之間的利益關系。
新能源參與電網的調節在我國是個新課題,水庫水調和電網調度要相互配合,主管部門須組織多部門共同研究多元化能源發電跨域互補及聯合優化運行,實現水電和風電的季節性互補。
[1]韋東遠.垂直軸風力發電機組技術將助推風電產業發展變革[A].王元主編.中國科技政策發展與研究2009年調研報告精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190-197.
[2]周原冰,王乾坤,方彤,等.西班牙風電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能源技術經濟,2010,22(4):9-14.
[3]衣立東,朱敏奕,魏磊.中國風電發展與并網應用模式研究[J].電網與清潔能力,2010,24(3):35-39.
[4]姚國平,余岳峰,王志征.中國風電發展的宏觀障礙分析及政策建議[J].電力建設,2010,24(12):29-31.
[5]未來中國低碳能源發展的戰略重點[OL].人民網,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htm l/2011-08/15/content_899431.htm,2011-08-15.
[6]劉峰,王光輝,陳志,等.關于加快我國能源產業發展的思考[A].王元主編.中國科技政策發展與研究2009年調研報告精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207-213.
[7]吳齊,劉劼,專家認為:未來五年中國將繼續引領世界風電發展.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1-10/20/c_122177665.htm,2011-10.20
[8]譚果林,劉彥,程廣宇,等.調整風機葉片產業內部結構[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0(6):22-25.
[9]玄兆輝.我國能源行業企業研發活動特征及問題分析[A].王元主編.中國科技政策發展與研究2009年調研報告精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455-462.
[10]國家電網.國家電網公司促進風電發展白皮書[J].陜西電力,2009(1):92-93.
[11]李強,畢亮亮.解決風電消納問題不妨引入更多市場機制[R].北京: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調研報告,2011年第104期.
[12]李菊根.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菊根在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小水電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J].小水電,2009(1):3-4.
[13]湯鑫華.論水力發電的比較優勢[J].中國科技論壇,2011(10):63-68.
[14]曹楚生.新形勢下蓄能蓄電與各種電源的發展[A].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三次年會第六分會場綠色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C].天津:2011.
[15]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組.我國風機行業開放式創新的模式與啟示[OL].http://www.suzhouinfo.cn/ex_detail.php?id=156,2010-08-01.
[16]陳集梅.如何利用水庫電站的調節能力與風電(風水互補)實現電網電力電量的平衡調節[J].中國新能源,20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