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喻,抗震救災得從信息的公開透明開始。一切外界的關注、重視、援助的基本前提就是保證外界的知情權,即抗震救災行動的第一步就是讓災情在第一時間被外界所知曉,以使人們最快地、正確地看到災難的嚴重性,這也是政府主動接受民眾監督的必要之舉。
進而言之,災區災情越公開透明,越有利于消除災后的恐慌情緒,越有利于減少社會對災情的質疑,也越有利于外界與災區順利溝通、共度難關——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最大的救援力量。從更高層面上講,災情的公開透明,更是一次很好的公民教育,它以現實客觀的場面給人以震撼,從而喚醒并提高公民防災減災的危機意識,進而提升整個社會的災難防御水平。此次雅安地震很好地借鑒了汶川、玉樹地震的經驗,地震信息的公布,時間之快、信息之全、效果之好,著實令人欣慰。
應該說,幾次地震以來,正是因為公開透明,用速度堵住了謠言的傳播,才讓真相跑在了謠言前面,使社會避免出現大范圍的人心恐慌;正是因為公開透明,及時把救援進展情況告訴外界,才促進了抗震救災工作效率的提高;正是因為公開透明,用坦誠與開放扭轉了西方一些人的偏見,贏得了世界的好感與尊重。
一言概之,只有災情的公開透明,公眾的關愛意識才能不斷被激發,投入救災的資源才能不斷被整合,政府也才能把握住輿論主動權,中國速度才能在抗震救災中發揮更大效能,進而營造全社會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