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知明 陶武寧(江西省南昌市強制隔離戒毒所)
《禁毒法》、《戒毒條例》出臺有效促進了多方位、多層次、多渠道新型戒毒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使循證研究和循證實踐以及循證矯正這一新型矯治方法,成為了矯治領域創新試點項目。
為適應勞教制度改革,促進職能轉型發展,強制隔離戒毒管理機關應在總結提煉傳統行為管理經驗和吸收借鑒國外循證矯正成功經驗基礎上,探討循證矯正理念應用于強制隔離戒毒人員(以下簡稱戒毒人員)行為矯治,通過歸納提煉傳統行為管理經驗,組織實施以“治、察、訓、測、評、導、回”七步階梯為特色的行為循證矯治,觀察戒毒人員在“生理脫毒期、心理康復期、回歸社會準備期”行為矯治情況,形成以信息技術手段為支撐的證據數據庫,為推行循證矯治提供方便高效的證據檢索和查詢服務,提高戒毒人員社會適應性。
(一)循證矯治的介入。“循證”一詞最早起源于20世紀70、80年代的循證醫學,旨在將現實中所能獲得的最好研究證據與臨床醫生的專業技術和經驗以及患者的價值觀和意愿結合起來,據以制定治療措施并加以實施,以提高醫療活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減少醫療浪費。由于循證醫學取得很大成功,在西方發達國家引發一場轟轟烈烈的“循證”運動,催生了循證矯正。特別是美國對500多個犯罪預防項目的成效進行評估,于1998年出版《預防犯罪:哪些有效;哪些無效?哪些還在進行中?》的研究報告,促成循證實踐理念與方法在矯治實踐領域中的應用,并成為普遍認可的罪犯改造新趨向。當前,司法部于2012年9月專門成立了由張蘇軍副部長牽頭的課題組,對循證研究和循證矯正在教育改造工作中的應用進行系統研究,使循證矯正這一現代科學精神快速向強制隔離戒毒矯治實踐領域滲透,為戒毒人員康復戒治工作帶來了一場方法論革命。
(二)循證矯治的概念。循證矯治簡言之就是遵循證據進行矯治。概念表述為:基層民警在綜合矯治戒毒人員時,針對戒毒人員具體問題,尋找并按照現有的最佳證據,結合戒毒人員特點和意愿來實施康復戒治活動的總稱。
(三)循證矯治的內涵。核心是依循證據找問題,正確決策破迷思。強調把研究者的科研成果與基層民警的矯治實踐結合起來,實現矯治效益最大化。關鍵是解決“證”和“循”兩大問題。一是根據原有矯治戒毒人員成果,研究制定良好的實踐指南、原則、標準或手冊,提供可供遵循的最佳證據,并建立功能完善的證據數據庫便于檢索和查詢,解決“證”的問題。二是落實從發現和明確矯治問題,到檢索收集解決矯治問題的證據,對證據進行評鑒并從中找出最佳證據,將最佳證據應用于實踐,評估應用結果等環節,將“循”貫穿于循證矯治實踐的全過程。
循證矯治戒毒人員行為是在循證實踐影響下產生的一種指導行為矯治實踐的觀念和工作方法。基本原則有:評估風險與需求原則、強化內在矯治動機原則、目標干預原則、運用認知行為療法提供技能培訓原則、增強正面強化原則、在矯治實踐中給予不斷支持原則、評估過程與業務原則、反饋評估情況原則。
具體工作包括對強戒人員評估、分類、方案制定、矯治項目運用、管理等多個實踐環節。筆者粗分成四個步驟:
(一)循證問題,包括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實踐問題指由行為矯治實踐提出的對強制隔離戒毒管理機關民警行為矯治模式的疑問。如對戒毒人員采取強制行為的范圍周界,對戒毒人員做出診斷評估的現實依據等。理論問題是指與行為矯治實踐有關的前瞻性理論發展。兩者應是相輔相成關系。
(二)循證支持,針對問題進行實證文獻檢索,得到與行為矯治決策制定相關的證據。當前可作為實證的有:《禁毒法》、《戒毒條例》、上級文件、內部制度和成功的行為矯治案例等。
(三)循證觀察,設計合適的觀察方法并在小范圍內實施試圖改變的實踐模式。如戒毒人員行為矯治的試驗性調查、行為矯治模式改變后的影響和穩定性的調查或對基層民警問卷調查等。
(四)循證評估,應用實證在循證支持和循證觀察所獲得的信息基礎上,對所要改變的行為干預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如“是否是最佳的行為矯治?它基于什么證據”。
上述四個步驟既獨立,又相聯,應是對原有教育矯治工作方法的大變革。其中,行為循證矯治應用于戒毒矯治實踐領域,在驅動整個教育矯治工作方面將具有以下功效:
(1)教育方向,幫助戒毒人員擺脫毒魔糾纏,糾正行為偏差,彌補人格缺陷,回歸自我。
(2)教育重點,使教育成為戒毒的輔助性醫療手段,切合戒毒人員實際病因,進行行為循證矯治,從根本上激發戒毒人員內在本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育措施,針對戒毒人員行為、思想、觀念錯位的表象特征,使得教育矯治的關鍵必須向心理、行為治療傾斜,轉管為教,轉壓為導。
(4)教育方式,幫助戒毒人員培養健康行為取向,建立抵制毒品誘惑的防火墻,培養他們健康良好的行為習慣。
行為循證矯治是“以證據為基礎的研究”和“遵循證據進行實踐”,注重對戒毒人員思想意識、認知言行,作糾偏、改過或矯錯性的行為矯治。筆者從以下四個角度作相對普適、相對確切、相對具體(可操作)的三兼顧,構建運行模塊。
(一)行為結構。對戒毒人員行為循證矯治是多元復合系統,由矯治主體、客體、環境、目標、內容、理法、設備、技藝等八個子集要素有機復合而成。因不同性態的子集要素會產生不同的矯治模式和矯治效果,可根據系統結構觀控數理模式,建立行為循證矯治子集模式的類型數據庫。
(二)系統功能。循證應用于戒毒人員行為矯治應是一種糾偏管教行為,即在特定的場所環境內,刻意通過自戒、強戒或幫戒等行為約束,使戒毒人員提高認識、堅定意志、解脫毒害、根除心癮、健康身心、回歸社會。它在綜合矯治戒毒人員中具有與心理、醫療等矯治方法緊密相聯、不可分隔的系統功能。
(三)相克轉化。在循證矯治理念指導下,利用物質相克原理,實施行為相克法,以行為動機釋放與遏制、行動成因強化與消退、行為后果的比較等尋找最佳行為證據,為糾偏提供科學依據,實行良好行為養成目標,增強戒毒人員戒毒自信心,啟迪戒治毒癮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強戒人員由逼我戒毒向我要戒毒的方向轉化。
(四)多維觀控。建立經、緯坐標軸數圖,“緯”可包括年齡、文化、品質等層次結構。“經”可包括認知、考察、鑒別等個性要素,通過將戒毒人員的行為因素分析情況放置于一個或多個類似的評價準則坐標軸組成的行為觀控坐標空間,進行多層次、廣角度、跨領域、全方位、緊聯系地觀測與控制,使之達到有效的行為循證矯治目的。
循證矯治戒毒人員行為是一個雙向互動的概念,而不是單向的線性行為,只有引起了戒毒人員一定反映才算一個完整的過程。因此,應由“治、察、訓、轉、評、導、回”七步階梯式,環環緊扣、彼此獨立、互為因果、形影相隨的行為循證有機合成。
(一)治療。通過強制、幫教、自戒或三者相結合的方式,借助藥力,使戒毒人員在短期內戒掉吸毒行為,在生理上解脫毒害。這是行為循證矯治戒毒人員吸毒行為必要且關鍵的先決條件。如采取吃藥、打針、輸液等用藥物遞減緩解重度毒癮初戒的痛苦,直到其真正生理脫毒為止;草藥脫毒,通過嘔吐和發汗排除毒品對人生理上的損害;對于身體健康、精神健康的吸毒者不使用替代品,實行突然戒斷法等,解決循證矯治戒毒人員行為常遇到的身體健康問題。
(二)察知。通過觀察、調查、詢察、考察與會診,力求全面了解戒毒人員吸毒原因、吸毒歷史、個性特征、家庭背景、交往親友等,做到“知己知彼”,為行為循證研究和循證矯治及實踐打好基礎。
(三)訓練。以行為矯治為基礎,以社會正常角色規范為目標,總結運用強制隔離戒毒場所在心理訓練、行為訓練、社會角色訓練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結合采用“認知一行為”干預方法的矯治項目,注重培養技能(社會技能、學業和職業技能),實施經過實證研究證明有效的行為干預措施,對戒毒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身體康復訓練。如進行針管、毒品類模擬品等抗拒心癮活動,以強體力運動或其他刺激性強的游戲反復訓練戰勝毒魔。
(四)轉移。明確需要解決吸毒這個靶行為,進行毒品認知療法。根據戒毒人員表現的有益興趣愛好,選擇適當可替代的強化物,分步驟安排塑造程序,使戒毒人員因措施的刺激而產生良性行為動機。如以四、五個人為一組,以組為單位自編自演一個或兩個拒絕別人引誘自己吸毒過程的情景劇,然后讓大家清楚識別各種引誘手段,討論應對辦法。基層民警引導戒毒人員共同給各種引誘手段命名、歸類,并在黑板上一一列出應對各類引誘的最好辦法,要求參加者掌握牢記,并抄寫黑板上的內容。多次重復意識強化,改造對刺激強化物的行為沖動,轉換行為動力,達到重塑品行的目的。
(五)評價。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戒毒人員的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循證改變行為的辦法。通過設置行為目標,調控戒毒人員的需要,如利用獎勵(考核、口頭表揚、物質獎勵等),實施對戒毒人員行為的外在激勵;利用情感交流、精神鼓勵等,實施對戒毒人員行為的內在激勵。
(六)導引。根據戒毒人員對吸毒危害的認識和拒絕程度、配合治療的自覺性、體能康復效果、是否積極參加勞動、是否規范遵守強制隔離戒毒管理場所各項規定等五個方面,具體采用100分制進行量化考核,對每名強戒人員做到日考核、月小結、季評比、階段總結。同時,依靠信息技術建立戒毒人員行為循證的“證據”數據庫,為逐步推廣循證矯治提供方便高效的證據檢索和查詢服務。
(七)回歸。通過建立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行為規范,著力開展簡便、實用、易學、就業面廣的職業技能培訓,為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后能順利地融入社會鋪路搭橋。同時,強制隔離戒毒管理機關要充分發揮社會綜合治理和社會幫教體系作用,加強宣傳,爭取各方支持,落實接茬幫教措施,鞏固強制隔離戒毒期間所取得的成果。
總之,循證矯治戒毒人員行為是一種系列性由漸變到突變的大轉化方法,充分體現了行為矯治的本質內涵和功能要義,需要歷經探索和實踐,努力形成一整套比較成熟的循證理論、方法和技術,以促進戒毒人員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