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橋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司法局)
2012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對審前社會調查評估工作提出了嚴格要求。隨著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如何充分發揮社區矯正這一非監禁刑罰執行制度的作用,使一大批犯罪情節輕微、社會危害性小、人身危險性程度低、悔罪表現明顯的未成年人罪犯得以留在社會上接受監督改造,有效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是擺在各級司法行政機關面前的一道難題。筆者結合現行法律規定及實際操作運行就加強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審前社會調查評估工作談一些看法。
社區矯正審前社會調查評估工作在實踐中通常是由審判機關、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及監獄擬對刑事被告人、罪犯實行社區矯正前,委托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對被告人、罪犯的個人情況、一貫表現和社會背景等情況進行調查,由司法行政機關調查后向委托機關提交書面調查報告并提出是否納入社區矯正的建議的活動。審前社會調查評估對于審判機關準確量刑及社區矯正機構有序開展工作,特別是依據社會調查內容制定個性化矯正方案、設定可行的矯正目標、采取有針對性的矯正措施,以及進行回訪和跟蹤幫教起著積極作用。
2012年平昌縣司法局共完成社區矯正審前社會調查評估26件 (23件23人被評估為適宜納入社區矯正),人民法院采納評估建議16件16人,采信率達70%。其中,完成未成年人審前社會調查評估6件6人 (5件5人被評估為適宜納入社區矯正),法院采納評估建議4件4人,采信率達80%。同年,平昌縣人民法院共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1件29人,指定法律援助律師提供刑事辯護20人,承辦律師發表建議判處緩刑等非監禁刑罰量刑意見的15人,采納6人,其中,委托司法行政機關進行審前社會調查評估3人,采納評估建議3人。
從上述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1)司法行政機關對未成年人開展審前社會調查評估的人數占未成年人總犯罪人數的比例低;(2)法院對未成年人社會調查評估建議的采信率有待提升;(3)法律援助律師承辦的未成年人刑事指定辯護案件的非監禁刑量刑意見的采納率低。
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在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審前社會調查評估的配合方面沒有強有力的約束制度,工作在某種程度上流于形式。
第二,審前社會調查評估多是在法院覺得有進行調查評估程序的必要時才采用函件的形式向相關司法行政機關發出,法院的“先定調后定性”使司法行政機關在此項工作中處于被動地位,不能主動作為。
第三,審前社會調查評估工作自身存在的問題及缺陷影響評估建議的采信率。具體表現為:審前調查評估實施程序不健全、存在制度漏洞,導致工作隨意性大;司法所及社區矯正辦人力不夠,經費不足,導致調查不夠深入,使得調查內容失真不全;調查人員職責不清、界定不明,往往集走訪對象、了解情況、查明事實、出具意見等職能于一身,主觀性過大;調查內容未盡全面,材料表現形式單一局限,且未注意調查對象回避等原則。
第四,刑事指定辯護法律援助律師在承辦案件過程中提交的關于未成年人的悔罪表現、主觀惡性、平時表現等方面的證據材料由于缺少相關的輔證予以支撐導致可信度降低,從而影響非監禁刑罰量刑意見的采納。
未成年人犯罪多為初犯、偶犯、可改造性強,本著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對未成年犯執行非監禁刑罰,將其放入社區,通過社區的凝聚、規范、同化及溝通功能對其進行重塑,在社區矯正組織和社會志愿者的幫助下矯正其犯罪意識和惡習,重返社會。為此,強化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力度,加強刑事指定辯護案件未成年人的審前社會調查評估工作勢在必行。
相比司法所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法律援助律師的專業水平、業務素質要強,其在承辦未成年人刑事指定辯護案件時,通過查閱案卷、會見嫌疑人、走訪當事人、調查取證等形式能夠更為客觀真實的全面了解未成年人的生活環境、成長歷程、犯罪動機、犯罪情節、主觀惡性、悔罪表現等情況,更為清晰知道其是否符合納入社區矯正的條件,但由于其身份限制,不是社區矯正工作執法人員,其針對未成年人進行的審前社會評估調查活動不具有執法性,社會公認力較低,導致其在案件審理中提交的作為證據使用的調查材料不被法庭全部確認,出具的非監禁刑量刑意見不被采納。
要解決以上問題及矛盾,建議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第一,司法行政機關應改變被動身份,主動作為,加強刑事指定辯護案件未成年人的審前社會調查評估工作。
司法行政機關對刑事指定辯護案件主動進行社區矯正審前調查評估,能夠在評估過程中對可能進行社區矯正的對象預先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在其今后的社區矯正日常管理中可以未雨綢繆,能夠盡早形成矯正預案和幫教措施。法律援助機構與社區矯正工作辦公室同屬司法行政機關管轄,二者配合進行審前社區矯正調查評估工作能夠形成強大合力。
1、司法行政機關要主動聯系,加強協調,與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聯合制定《刑事指定辯護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審前社會調查實施辦法》,明確各單位職責、相關制度及工作流程,力求從制度上規范社區矯正審前社會調查評估工作。應明確“審前社會調查的時效性、調查操作程序及違法程序的法律后果、審前社會調查評估意見在庭審中質證的法律效力、被調查對象拒絕作證及作偽證的制裁措施”等事項,以解決審前社會調查評估工作中面臨的問題,爭取社會各界對社區矯正工作的支持,擴大審前社會調查評估的宣傳力度,推動社區矯正工作穩步發展。
2、整合司法行政資源,充分發揮法律援助律師及社區矯正工作者的作用,確保“審”、“矯”無縫對接工作。法律援助律師在承辦指定刑事辯護案件或司法所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符合納入社區矯正的未成年被告人時,應主動與人民法院等部門銜接,說明情況,由人民法院出具委托審前社會調查函件,由承辦律師會同司法所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共同進行調查評估工作,形成評估意見。承辦律師在庭審中將意見作為證據向法庭提供,以支撐提出的量刑建議。
第二,規范操作,做好審前社會調查評估工作。
1、固定文書格式。司法行政機關應結合實踐,根據社區矯正工作對象的不同情況分別制定申請調查評估統一制式表格,以體現評估報告的嚴肅性和規范性。固定文書格式應涵蓋家庭背景、個性特點、犯罪前表現、監管條件、社會反響、社區居民接納程度、社區治安狀況等內容。
2、做好銜接。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收到委托調查材料后,應及時將調查任務指派給未成年被告人轄區所在地的基層司法所。司法所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應在第一時間與調查對象村社干部聯系,會同承辦該案的援助律師或社區矯正工作志愿者一起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避免延誤。
3、明確調查內容。審前社會調查內容應包括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背景 (包括家庭成員及與調查對象相處的情況、家庭經濟情況等)、個性特點 (包括生理狀況、心理特征、性格類型、愛好特長等)、平時表現 (包括學習或工作表現、鄰里關系、社會交往、違紀違法情況等)、悔罪表現 (包括對犯罪行為的認識、悔罪態度、對附帶民事賠償或附加刑的履行情況等)、社會反響 (包括被害人及其親屬態度、社會公眾態度及適用社區矯正后對所在社區的影響等)、監管條件(包括家庭成員態度、經濟生活狀況及環境、所在社區基層組織意見等)、轄區派出所意見 (包括是否具備監管條件)等。應注意的是,在詢問被害人對調查對象的處理意見時應注意方式方法,不能讓被害人產生適不適用非監禁刑罰應由他說了算的錯誤認識,從而避免引發新的不穩定因素。
4、注重回避原則。進行審前社會調查的人員應類似于執行階段的監管人員,有下列情況的應當回避:(1)是被調查對象的近親屬;(2)本人或其近親屬與被調查對象有利害關系的;(3)與被調查對象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執法的。
5、注重廉潔。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及援助律師在進行審前社會調查評估的過程中直接接觸未成年被告人及其親屬,并出具評估意見,可能會給其提供尋租機會。為此,調查評估人員必須嚴格自律、不貪不占,杜絕孳生腐敗現象。
第三,建立風險等級,出具客觀真實的評估意見。
對未成年被告人的調查評估內容進行量化計分,總分值100分,85分以上為低風險人員,70~85分為中級風險人員,70分以下為高風險人員,原則上將低風險人員納入社區矯正。初步調查評估意見應經集體研究后形成結論性意見,經負責人簽字后報送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審核,縣級司法行政機關負責人簽署意見后反饋給委托機關。
第四,加強對調查評估人員的培訓工作。
審前社會調查評估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調查意見的質量好壞。加強對調查人員的培訓力度,實行上崗培訓,通過提升業務水平使調查人員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出具高質量高標準的調查意見。
第五,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通過宣傳審前社會評估工作的作用和意義,引導社會各界了解和支持該項工作的開展,同時打消被調查對象的顧慮,讓其能夠自覺、如實地向調查者全面反映未成年被告人的真實情況,使審前社會調查評估報告內容客觀真實,從而為人民法院對被告的準確量刑和社區矯正機構對矯正對象進行科學矯正提供客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