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逢遙 (司法部《犯罪與改造研究》雜志副編審)
南非最早的定居白人是荷蘭人。1652年,荷蘭船長揚·范里貝克 (Jan Van Riebeeck)率領第一批153名荷蘭移民抵達好望角的桌灣,建立了南非的第一個荷蘭殖民地——開普殖民地。他們將羅馬—荷蘭法帶到了南非,并被廣泛使用。英國人自1806年開始成為開普殖民地的新統治者,但英國人并沒有廢除荷蘭人的羅馬—荷蘭法,而是巧妙地將英國法律滲透到既有的法律體系中,使其英國化。英國人的法院模式、陪審團制度、刑事訴訟法和證據法,以及有關公司、航運、保險、票據等商業性法律,甚至是憲法原則和政府制度都被悄悄滲入到原來的法律體系。
隨著荷裔白人向南非內陸的大遷徙,英國殖民勢力的不斷擴張,這種在沖突與融合中發展的混合法律制度進入了荷裔白人的共和國和納塔爾。在1910年后的南非聯邦成立后,受實際掌握政權的荷裔白人影響,羅馬—荷蘭法重新得到重視,融合的趨勢更加明顯。羅馬—荷蘭法成為全南非的普通法,加進英國法律在立法和判例法方面的影響,這樣的法律系統的特點是可以適時地修改、補充、完善。南非的法院每當遇到羅馬—荷蘭法不夠明確時,便會求助于英國判例。這種法律體系結合了兩大法系的特點,適合了南非不斷變化的社會。除了白人帶來的西方法律制度外,土著黑人原有的習慣法在黑人社群中一直世代相沿。
在徹底廢除種族隔離之后,南非1996年憲法廣泛借鑒了英、美、法、德先進的憲政文明,同時保留了南非黑人的傳統習慣和酋長法庭,成為混合型憲法的代表。
概言之,南非的法律體系是典型的混合法系,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相結合、現代法律制度與固有傳統習慣并立,在不同法律體系的融合上,南非走在世界前列。
1、南非的監獄是白人殖民者建立的,早期的監獄系統的規定主要是各個省區的法令。1900年英國人對德蘭士瓦省和奧蘭治自由邦的占領,導致了在這些省份的刑罰體系較大的重組。在這個時期,監獄人口已經開始膨脹。囚犯常被采礦公司用非常低的成本用作勞動力②“9便士一天”,1970年以前英鎊使用舊制,1英鎊=240便士 (1先令=12便士,一英鎊=20先令)。。
2、《監獄和感化院法》(1911年第13號法案)實施后,監獄系統也開始負責管理感化院。法院開始在監獄法律發展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罪犯如果感到自己在監獄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享有向法院尋求法律救助的法定權利。允許部分在監獄中表現較好的罪犯減輕刑罰,還有允許提前釋放,或者直接進入社會,或者通過在一個工作聚居區或類似機構經過一個過渡期再回歸社會。
在監獄內對違反者的懲罰是非常殘酷的,包括鞭刑、單獨監禁、飲食懲罰、額外勞動,并且法律規定在監獄中進行種族隔離。
3、1945年成立的蘭茲當 (Landsdowne)委員會認為《監獄和感化院法》并沒有在南非監獄開啟一個新時代,它事實上成為一個維護先前早已存在的殘酷和不公平的監獄體系的工具。蘭茲當委員會提出了刑罰與監獄改革建議,但很可悲,這個委員會于1947年提交的報告沒有什么結果。
1、南非的種族隔離肇始于1913年的《原住民土地法》,1948年以荷裔白人為主的南非國民黨正式開啟了法律意義上的種族隔離時代,監獄成為頑固執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堡壘。這是南非監獄史上最暗無天日的時代。
為了對付黑人的反抗,南非的監獄是完全軍事化的,是有軍銜的正規軍,操練、檢閱、軍令完全同于軍隊。
《監獄法》(1959年8號法案)繼續甚至擴大了監獄內的種族隔離;固化了監獄管理中的軍事化特征,封閉的監獄體系斷絕了來自外部人的監督:禁止報道和出版圖片;雖然拋棄了“9便士一天”的監獄勞動計劃,代之以假釋體系,但監獄繼續要求假釋的罪犯仍然要同雇主 (主要是農場主)以低得可笑的報酬簽訂雇工合同,要不然就繼續呆在監獄里。
1960年之后,監獄開始大規模監禁政治犯。這招致了對監獄合法性的攻擊和國際社會的譴責。但白人政府的回應是變本加厲地授予監獄更寬泛的權力。
2、1984年司法調查變成了法院的制度功能,產生了一些進步性的變化:監獄的分部逐步關閉,出于農業目的而使用監獄勞動力也普遍下降;假釋罪犯系統的報酬合同也被逐步淘汰。然而,監獄仍然是過度擁擠的監禁場所。
這些對于監獄體系的邊緣性改善迅速被1985年7月21日宣布的國家緊急狀態所湮沒,一直持續到1990年。這一時期監獄里大量的政治犯使本來已經產生問題的監獄人口更加膨脹。曼德拉、西蘇魯、姆貝基等主要黑人解放運動領袖被作為重要政治犯關押在羅本島監獄。
3、1988年監獄立法中作出重要的修正案。排除所有涉及種族的內容,盡管這個修正案數年后才實施。臭名昭著的監獄管理規章——規定白人職員自動高于所有其他非白人職員,也被廢除。
1990年底,政府宣布計劃進行廣泛的監獄體制改革。監獄系統將從司法部分離出來,成為與司法部并立的矯正部 (The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al Services,縮寫:DCS)③關于這個部門的名稱,有的學者將其翻譯為教育改造部、獄政部、懲教署等,但筆者認為譯為“矯正部”更準確。Correctional的本意就是“矯正的、改正的或糾正的”,直譯的全稱應該是“矯正服務部”,與國際通稱保持一致。這樣的理解也與南非1998年《矯正法》和2004年《矯正白皮書》的精神內涵一脈相承。。這一改革雖然是迫于黑人解放運動的高漲和國際輿論壓力而不得已為之,但其影響卻是深遠的,在此后的十數年為南非監獄系統帶來了顛覆性和歷史性的進步。
1、監獄立法發生了重要改變,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將社區矯正引入南非的刑罰執行體系,以此降低行刑成本和應對監獄的過度擁擠。
2、南非在1993年制定了臨時憲法,規定了公民,包括罪犯的基本權利。從此,人權文化進入了南非的矯正系統。
3、矯正部1994年《矯正白皮書》認為矯正部的立法框架應當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符合憲政國家要求的矯正系統。
4、自1996年4月1日起南非矯正部開始非軍事化改革。
5、引入獨立的機制審查和調查矯正部的活動,如委派一名審查法官。
6、1996年國家預防犯罪戰略 (NCPS)被議會批準,采用了整體的司法體系 (IJS),目標是通過國家預防犯罪戰略,使“刑事司法體系更加高效和實際。它必須提供確定和清晰的對罪犯的威懾和減少重新犯罪的危險?!?/p>
7、1998年《矯正法》頒布,后經數次修正,一直沿用至今。
1、矯正部于2000年8月1日至2日舉辦了關于矯正服務的國家級別的矯正服務研討會,承認需要提高罪犯改造和罪犯回歸社會的集體社會責任,達成了關于矯正體系的共同理解和實現人的發展、將所有罪犯矯正成有益的守法公民以融入社區的國家共識。
2、2001年1月22~23日召開的Lekgotla內閣會議,矯正部承諾自身逐步以矯正作為各種活動的中心,通過提高矯正服務,以其作為中期支出框架 (MTEF)時期的主要部門目標。
3、通過了2001年《矯正法》修正案。
4、2001戰略計劃會議于2002年10月采用了2002~2005年姆韋拉潘達戰略計劃,矯正部需要將矯正置于所有活動的中心。會議認為單元管理在南非的矯正系統變革中是缺失的因素,因此規定在即將來臨的中期支出框架時代之前80%的監獄要實施單元管理。
5、2001~2003年期間,矯正部從內部、外部同時推行發展戰略對部內進行清理整頓,以準備提供有效的矯正服務。
6、修訂1994年《矯正白皮書》的各種不足,南非內閣批準了南非2004年《矯正白皮書》。這本白皮書是南非矯正服務的首要戰略文件,旨在指導今后矯正部的管理和服務規定,同時也設定了南非人民可以衡量矯正部的表現和提供服務的目標。
總體而言,南非刑罰執行法律制度的改革始于1990年,早于南非的種族隔離廢除和憲政改革。廢除種族隔離后的南非,全方位地吸收了世界各國的先進的立法經驗,南非的刑罰執行立法同南非的憲法一樣,具有混合法系的特點,對世界各國監獄矯正立法和聯合國相關公約都有廣泛的考察和借鑒。
南非的監獄在歷史上是隸屬司法部的,但在1990年南非開始監獄制度改革,監獄系統從右翼白人的大本營——司法部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部級管理部門,稱為矯正部,是世界上唯一的主管矯正的部級行政管理部門。這種制度安排與南非的三個首都的政治體制一樣,都是南非特殊的歷史遺產。
南非直到1994年才徹底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成為人類社會中最后一個擺脫種族壓迫的國家。在此之后,全世界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于在法律制度層面公然維護種族主義。種族隔離制度被徹底地埋葬了,這在人類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上講,南非的刑罰執行法律制度變遷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支標尺。
就南非的刑罰執行制度的歷史演進而言,我們一方面要看到其巨大的歷史進步,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法律制度,尤其是刑罰執行制度變革的局限性。刑罰執行制度只不過是龐大的社會系統中的子系統,永遠不可能獨立與社會而存在。在法律制度改革時必須要考慮到社會現實和國家的整體刑事政策、預防犯罪方略。否則,刑罰執行法律制度本身的進步就會大打折扣。
300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尤其是近半個世紀的野蠻的種族隔離造成了南非社會嚴重的黑白對立和二元分化。1994年之后的南非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高壓走向民主,從對抗走向融合,但將近20多年過去了,原有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新的矛盾又產生了,雖然避免了劇烈的社會動蕩,但犯罪問題越來越突出。其實無論是社會上的犯罪還是監獄內的矯正問題都是南非深層次社會矛盾的反映。
在種族隔離時代,南非是全世界哪里都找不到的白人天堂,但卻是黑人和有色人種的地獄;而現在南非卻是世界上少有的犯罪人的天堂,受害者的地獄。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以下從社會管理和法律制度角度解析。
南非的暴力案件高發的關鍵原因在于非法槍支的泛濫。南非5000萬人口手中擁有的非法槍支達到了300多萬支,這個數字遠比南非軍隊和警察擁有的全部槍支數量還要多④2 010年7月2日《法制晚報》。。而其中還有像AK-47那樣的軍用武器,威力巨大,一般的警用武器都無法與之對抗。因為大批非法槍支的存在,南非平均一天就有50人死于非命,每年謀殺案多達2.1萬起,搶劫案達到10萬起,入室盜竊案更有30萬起⑤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6月3日《東方早報》。。
在槍支受到嚴格管制的國家,財產犯罪往往不針對人身,或對人身威脅較小,而在南非情況恰恰相反,因為有槍,財產犯罪直接威脅人身,不給錢就開槍殺人。對于從監獄刑滿釋放的人,在這樣一個槍支極易獲得的社會中很容易重操舊業。畢竟持槍劫財遠比辛苦創業快得多,也刺激得多。但如此一來,國家多年來在監獄中為其花費大量財力和人力的改造和矯正也就前功盡棄了。如果南非政府不能做到清繳非法槍支、嚴格禁槍或者限制槍支,南非的暴力犯罪將永無終日。
1994年非國大上臺執政,飽受白人監獄27年多牢獄之苦的總統曼德拉認為死刑是白人奴役黑人的工具,因此,在其執政期間極力推行廢除死刑。
1995年6月6日,南非憲法法院通過憲法審查,宣布普通刑事案件適用死刑違憲。1997年12月9日,南非國會正式通過《刑法修正案》,廢除了包括戰時叛逆罪在內的所有死刑,從而在實體法方面廢除了死刑⑥王奎:《南非的死刑廢除:歷史、根據與特征》,《西亞非洲》2006年第9期,第56~60頁。。
法律對刑事犯罪的寬松使得南非的刑事犯罪如同脫韁的野馬,惡性犯罪率直線上升,雖然民意測驗表明80%的白人和超過50%的黑人都要求恢復死刑,但死刑在南非一直沒有恢復⑦2008年3月18日《青年參考》。。南非人權委員會不同意恢復死刑,他們認為恢復死刑無助于降低犯罪率。南非大主教圖圖認為南非應強調和解,排斥“復仇的法”,恢復死刑違憲。
死刑的存在不一定能完全解決南非的犯罪問題,但死刑的存在是對嚴重暴力犯罪最直接、最有效的威懾。尤其是對犯罪人口素質很低的國家而言,除了喪失生命,可能沒有什么可以讓那些赤貧的犯罪人害怕的。在犯罪過程中如果犯罪人被擊傷,警方會將犯罪人帶到市區最好的醫院免費治療,而被害人只能自己坐車自費療傷。
即使被判刑也沒什么不得了,南非的監獄 (矯正中心)對罪犯寬厚,罪犯根本不害怕坐牢。即使是持槍殺人和強奸殺人的罪犯也可以交保獲釋,最多不過是判處終生監禁。在監獄 (矯正中心)中過得很舒服,尤其是對那些赤貧的黑人而言,這里的生活比在家里還要好很多,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福利。而所謂的終生監禁有名無實,服刑最長25年之后依然可以假釋。在牢獄之苦遠不如犯罪之樂的情況下,遏制犯罪很困難。
國家廢除了死刑,卻不清繳非法槍支,面對猖狂的持槍犯罪,公民只好自己用槍支維護自身安全,用私力救濟的方式執行“民間死刑”了。
按照中國的說法,南非對犯罪和被監禁人“失之于寬”,維護人權固然是巨大歷史的進步,但是當失去了嚴厲的打擊、嚴格的改造這種“霹靂手段”,政府努力維護人權的“菩薩心腸”又怎么實現呢?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傷害了更多的無辜者。
對于犯罪的控制和預防,源頭治理是關鍵。如果犯罪數量龐大,尤其是惡性犯罪激增,刑罰執行系統就會承受巨大的壓力,矯正罪犯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犯罪源頭的治理責任在于政府。政府作為一國之內最大的暴力機器,能夠提供給國民最重要的公共產品是公共安全。在這一點上,南非政府是失職的。西方發達國家奉行的“小政府、大社會”的社會治理理念并不完全適合南非。
南非政府也認識到“在辦案過程中弱化懲罰犯罪的訴訟價值取向,傾向于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權利的保護而忽視被害人的權益,導致執法機關有效打擊犯罪的手段被限制和嚴重削弱。⑧《南非司法和立憲部副部長:南非將大力改革刑事司法體系》,2009年3月29日新華網?!蓖瑫r,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南非司法系統的本土化非常重要⑨《南非政府部長呼吁司法本土化》,2010年11月21日新華網。,關鍵是要用南非的方法解決南非的社會問題。
“不審勢則寬嚴皆誤”。民主南非的刑事司法實踐并沒有解決南非社會長期以來的高犯罪率和高監禁率問題。事實說明,對于打擊犯罪和矯正罪犯的“霹靂手段”和維護罪犯人權的“菩薩心腸”同樣重要,絕不可偏廢。不能機械地理解打擊犯罪與保護罪犯人權之間的關系,將兩者簡單對立起來,事實上打擊犯罪與保護罪犯人權可以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