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遠
進展成效:(1)有效投資強勁增長。出臺了擴大有效投資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加快騰籠換鳥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等政策意見,2011—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2%,比“十一五”期間加快8.9個百分點,分別比廣東、江蘇、山東快5.9、1.4和1.1個百分點。民間投資活力有效激發,2011—2012年民間投資年均增長26.8%,2012年民間投資達10564.7億元,占投資的比重為61.8%,比2010年提高4.4個百分點。(2)促進內需的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連續12年和28年居全國各省區之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2012年最終消費支出達16509.4億元,比2010年增長29.3%。(3)內需市場進一步擴大。推進“浙貨萬里行”活動,浙商營銷網絡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實際增長11.1%。網絡零售等新興業態高速發展,2012年網絡零售額達2027.4億元,同比增長89.5%,占全國網絡零售額的16.2%。
存在問題:擴大有效投資可持續性不容樂觀,消費增長動力依然不足,城鄉居民的消費意愿有進一步減弱的趨勢。
對策建議:(1)進一步提高投資的質量和效益,重點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基礎設施完善、統籌城鄉建設、公共服務提升等“四大萬億工程”擴大有效投資。(2)積極培育消費新增長點,通過創新供給引導消費,加快研究實施消費促進政策,拓寬居民消費領域。(3)進一步優化消費環境。
進展成效:(1)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取得積極進展。推進以“機器換人”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四減兩提高”效應日益顯現。(2)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12年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2521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3.2%。(3)服務業發展平穩向好。2012年全省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5681億元,比上年增長9.4%。(4)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十大農業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接近80%,2012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5)產業集聚區建設初見成效。
存在問題:工業結構調整進展不快,省級產業集聚區內大企業、大項目不多,農業生產風險防范能力亟需加強。
對策建議:(1)加快工業強省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業,繼續實施新興產業“百項工程”計劃,加快建立“單位資源產出論英雄”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強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和引進,加快小微企業規范升級和質量提升。(2)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深化落實促進服務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強化目標評價引導,提高服務業用地比重,著重保障省重點服務業建設項目、“411”行動計劃服務業項目、省服務業集聚區項目、浙商回歸服務業項目的落地建設。(3)著力提高產業平臺集聚發展水平。強化產業導向和項目準入,高水平培育主導產業;強化創新驅動,積極創建以裝備制造業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強化產城融合發展,強化集聚區重大項目要素傾斜保障。(4)積極推進農業增產提效。
進展成效:(1)新型城市化的推進機制逐步完善。2012年全省城市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6個百分點。(2)小城市試點和中心鎮培育全面推進。實施小城市試點培育三年行動計劃,著力推進中心鎮發展改革。(3)山區經濟發展支持力度加大。出臺《關于加快山區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啟動實施重點欠發達縣特別扶持政策,欠發達地區主要指標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到2012年底,全省村莊整治率達89%,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達60%,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覆蓋率達93%以上。(5)山海協作工程深入實施。
存在問題:“大城市病”不同程度地存在,縣城和小城鎮的發展質量有待提升,山區、海島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基礎仍然薄弱。
對策建議:(1)加快推進都市區規劃建設。逐步實現城際軌道、公路、信息網絡全面接軌,探索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都市區建設協調機制。(2)大力實施交通治堵工程。(3)進一步加強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保障。
進展成效:(1)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若干意見》,2012年,全省實現海洋生產總值4958億元,占GDP比重達14%以上。(2)舟山群島新區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出臺《關于推進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及配套政策,編制實施三年行動計劃,下放舟山市400項省級管理權限。(3)現代海洋產業加快發展。
主要問題:政策體制有待突破,人才支撐亟需加強,海洋漁業資源持續衰退困局亟待破解。
對策建議:(1)加大先行先試力度。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研究推進寧波—舟山港(含嘉興港)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加快舟山群島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下放省級行政審批及管理事項。(2)改善招才引智的政策環境。探索建立舟山“海洋創新人才特區”。(3)完善統籌協調機制。(4)組織實施漁場修復振興計劃。
進展成效:(1)多層次綜合交通網絡建設成效明顯。初步形成與國家“五縱五橫”綜合運輸通道相銜接、有效滿足客貨運輸需求的多層次綜合運輸網絡和運輸服務系統。(2)水利設施網進一步完善。(3)能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電源和電網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多氣源供氣格局基本形成。(4)高速信息網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存在問題:項目統籌謀劃不足,要素保障難度加大,項目前期制約較多。
對策建議:(1)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前瞻性和績效水平。加快建設交通、水利、能源、通訊“四張網”,形成銜接緊密、功能系統的有機體系。積極推進高速鐵路、城際軌道鐵路建設,統籌謀劃港口等項目建設。(2)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加快用地指標落地,優化環境資源配置,創新資金使用模式,拓寬內外融資渠道。(3)加強項目前期和建設。
進展成效:(1)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工程實施力度加大。實施節能降耗十大工程、污染減排六大工程,啟動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能源消費總量雙控工作,組織實施“811”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行動。(2)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深入實施。(3)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4)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積極推進。
存在問題:完成能源“雙控”目標壓力較大,城鄉環境污染問題仍然突出,生態補償和獎懲機制亟待完善。
對策建議:(1)全力打好治水攻堅戰。以浦陽江綜合整治為突破口,帶動全省重點流域、飲用水源地和平原河網整治,積極探索“河長制”等長效機制建設,健全污染排放等相關法規和獎懲制度。(2)加強大氣復合污染防治。(3)完善生態補償機制。(4)推廣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進展成效:(1)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深入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開展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2012年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居全國第六位,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居全國第二位。(2)青山湖科技城和未來科技城建設加快。(3)教育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存在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教育質量和水平不高,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短缺。
對策建議:(1)加快實施“十百千萬”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2)大力推進教育內涵發展。重視德育工作,扎實開展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創建工作,推動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抓好中職教育現代化建設工程,完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3)不斷完善高層次人才發展環境。
進展成效:(1)“最美浙江人”不斷涌現。(2)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新建和改建一批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行政村農家書屋基本實現全覆蓋,啟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3)文化產業綜合實力不斷提升。新聞出版業總體經濟規模連續四年位居全國第3位。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網絡游戲、移動多媒體等新興文化業態加速發展。(4)文化體制改革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
存在問題:公民道德建設亟待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規模質量尚待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有待加強。
對策建議:(1)大力弘揚以創業創新為核心的浙江精神。(2)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做大做強一批主業突出、實力雄厚的骨干文化企業,培育打造一批規模較大、特色鮮明、具有行業龍頭帶動效應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在全省建成一批文化產業強縣(市、區)。(3)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4)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
進展成效:(1)人口和就業穩定有序。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2)社會保障擴面提標。(3)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4)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穩步推進。
存在問題:社會就業壓力加大,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食品藥品安全問題比較突出,各類群體性事件呈現多發趨勢。
對策建議:(1)加快建立以創業促就業的工作機制。(2)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3)加大對食品藥品監管力度。(4)全面實施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進展成效:(1)新一輪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進。出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省本級審批事項清理規范任務基本完成。(2)按綜合效益配置資源要素的導向機制取得較大進展。(3)民間資本進入社會領域、壟斷行業的步伐加快。(4)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有所改善。
存在問題:民間投資準入“玻璃門”、“彈簧門”問題仍然突出,要素市場化進程亟需加快。
對策建議:(1)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積極開展減少審批層級、審批環節和前置審批的改革,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監督考核制度。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2)切實破除制約民間投資的各種隱性壁壘。(3)建立健全競爭性要素分配機制。研究制定小額貸款公司轉制為村鎮銀行的改革方案,探索建立股權比例調整機制,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指導海寧市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示范帶動全省面上改革加快推進。
進展成效:(1)“浙商回歸”成效顯著。出臺《支持浙商創業創新促進浙江發展的若干意見》,制定實施浙商回歸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2012年浙商回歸引進項目到位資金1298億元,增長43%,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個百分點。(2)出口結構進一步調整。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達到42.7%和6.6%;服務外包離岸外貿執行額37億美元,占全國11%;保稅倉庫進出口境、市場采購等新型貿易出口額101.5億美元,同比增長1.7倍。(3)實際利用外資創歷史新高。到2013年6月底已累計引進156家世界500強企業。2012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達130.7億元,占全國11.7%,規模和比重均創歷史新高。(4)“走出去”步伐進一步加快。兩年來,浙江民營企業海外并購項目達108個,并購額18.2億美元,海外并購在數量和規模上均居全國前列。(5)與資源富集省份的戰略合作加快推進。(6)對口支援工作結出碩果。
存在問題:擴大外貿出口難度加大,境外投資風險較大,戰略性資源要素的合作方式仍較單一。
對策建議:(1)加快創新外貿發展方式。積極探索跨境貿易試點工作的“杭州模式”,總結和推廣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和市場采購等新型外貿方式。(2)創新“浙商回歸”項目的要素保障機制,在信貸額度、用電指標、產品出口等方面對“浙商回歸”重大項目予以傾斜。(3)強化企業境外投資的管理和服務。(4)建立多層次的能源資源區域合作機制。重點推進與新疆、內蒙古、寧夏、山西、安徽、黑龍江、吉林等能源資源富集省份的戰略合作,新建一批省級共建園區和能源資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