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方
要在全面領會《決定》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全力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全面推進新型城市化,再創浙江城鄉一體發展體制機制新優勢,讓浙江農民率先圓夢、美夢成真
35年前,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農村改革指明了航向,廣袤田野從此煥發勃勃生機,讓農民從傳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實現了富裕夢。35年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吹響了改革的號角,“三農”發展迎來了又一次重要機遇。健全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這一系列改革舉措的實施和推進,會讓農民生活更有尊嚴、更加幸福,實現夢寐以求的農民夢、中國夢。
農村改革是我國啟動改革開放的起點,仍是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點。長期以來,傳統的“城鄉二元”體制讓中國的城市和農村產生了不平等,直接體現在農民與市民不能均等地享有就業、居住、教育、醫保、社保、公共服務等一系列社會福利。這一“不平等”讓農民在市民面前低人一等,失去了應有的尊嚴。《決定》對深化農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對一些長期以來議論較多但始終沒有觸及的改革有了明確提法,對一些過去雖有涉及但意見并不明確又事關重大的問題有了突破性、開創性的改革意見,在理論和政策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決定》以賦予農民更多權利和利益、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為主線,明確提出了“三個賦予”、“七個允許”、“四個鼓勵”、“五個保障”、“五個推進”、“三個建立”、“六個完善健全”、“四個制度改革”、“五個城鄉統籌”的農村改革任務和舉措,讓農民有了圓夢的愿想、圓夢的可能。
三個賦予: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
七個允許: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允許通過試點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允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允許企業和社會組織在農村興辦各類事業,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四個鼓勵: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
五個保障: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于農業農村。
五個推進: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
三個建立: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建立農村產權流轉市場,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
六個完善健全: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
四個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農業補貼制度,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戶籍制度改革。
五個城鄉統籌: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
《決定》指出要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而之前的中央文件則是要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雖然兩者強調的城鎮化發展思路一致,但是《決定》更突出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的完善,這表明中央更強調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營造有利于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而這對于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決定》破天荒把“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單獨一條,納入到“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內容,既凸顯了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性,也充分說明中央對城鎮化與統籌城鄉發展一起謀劃、一起推進,這為廣大農民向市民轉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決定》圍繞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明確提出了“兩大發展”、“一個協調”、“一個增強”、“一個賦予”、“兩個推進”、“一個掛鉤”、“兩個放開”的改革舉措,讓農民帶著尊嚴進城的夢想不再遙不可及。
兩大發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
一個協調: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
一個增強: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一個賦予:對吸納人口多、經濟實力強的鎮,可賦予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
兩個推進: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
一個掛鉤: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
兩個放開: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
改革開放35年來,浙江一直領改革風氣之先。在新的起點上,要在全面領會《決定》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以直面挑戰、不畏艱險的豪氣,披堅執銳、攻堅克難的銳氣,順勢而上、搶占先機的志氣,全力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全面推進新型城市化,再創浙江城鄉一體發展體制機制新優勢,讓浙江農民率先圓夢、美夢成真。
——圍繞讓農民的宅基地從“死資產”變成“活資本”,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積極推進農村宅基地全省范圍內交易流轉的改革。
——圍繞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長久不變,促進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經營、組織化服務,積極推進農村承包土地“定量不定位”改革。
——圍繞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等權益,讓農民放心轉移、安心轉移,全面推進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
——圍繞讓進城農民享受當地城鎮居民公共服務,保障和提升生活質量,加快建立本地進城農民公共服務共享機制。
——圍繞優化人口結構、提升人口素質,吸引高素質的外來人口到中小城市安居入戶,加快建立外來人口積分入戶機制。
——圍繞讓小城市和中心鎮真正擁有與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建立權責一致、運作順暢、管理高效的運行機制,深入推進強鎮擴權改革。
——圍繞讓各類資本參與城鎮化和農村建設,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共享城鎮化和農村改革的紅利,深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
——圍繞打造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節點、轉移農民富裕農民的重要載體,走出具有浙江特色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路子,健全完善小城市和中心鎮培育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