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血管母細胞瘤20例臨床分析
王飛
目的探討血管母細胞瘤顯微手術治療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血管母細胞瘤20例臨床資料,全部采取顯微手術治療。結果20例患者術中腫瘤全切16例,次全切3例,1例行后顱窩減壓術。術中死亡1例。術后每6個月復查CT或MRI顯示:12例至今未見復發,4例復發。結論血管母細胞瘤術中應用顯微鏡,掌握手術技巧,能使血管母細胞瘤死亡率大為減低,提高其生存質量。
血管母細胞瘤;顯微手術;治療
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血管母細胞瘤20例,全部采取顯微手術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結合臨床資料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男女之比3∶2,發病年齡5~70歲,20歲以下2例,20~50歲15例,50~70歲5例。
1.2臨床表現 頭痛16例,主要為間斷性,嘔吐,眩暈者11例,復視者4例,共濟失調者12例,眼震8例,錐體束征者9例,眼底水腫者13例。
1.3影像學檢查 CT檢查平掃顯示腫瘤呈現較為均勻低密度影,結節位于囊的邊緣,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強掃描結節明顯強化,囊無明顯強化。MRI平掃顯示囊變T1為低信號,為T2高信號。瘤結節T1為等信號,T2為高信號。腫瘤血管為迂曲無信號區,位于腫瘤一側或中心。增強掃描瘤結節均勻強化。超聲檢查有胰腺或腎囊腫。
1.4手術方法 插管全麻后,側臥位,腫瘤側在上,標出手術切口線,骨窗開顱,剪開硬腦膜,在顯微鏡下尋找腫瘤,對于囊性血管母細胞瘤,先吸除囊液后再尋找瘤結節,對于實質性血管母細胞瘤,先尋找供血動脈給予電凝,然后電凝引流靜脈,完整切除腫瘤。對于供血豐富,與腦干關系密切實質性腫瘤,手術難度非常大,行后顱窩減壓術,不強求切除腫瘤。腫瘤切除后,止血完全,顱壓不高者縫合硬腦膜,壓力高者敞開硬腦膜,硬膜外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
20例患者術中腫瘤全切16例,次全切3例,1例行后顱窩減壓術。術中死亡1例。術后每6個月復查CT或MRI顯示:12例至今未見復發,4例復發。
血管母細胞瘤為良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1.5%~2%[1],病因不明確,好發于后顱窩,發病年齡多為20~50歲,因同時伴發視網膜血管瘤,胰腺囊腫,嗜鉻細胞瘤等,有家族傾向,所以認為有遺傳傾向[2]。本病多見于小腦半球,蚓部,第四腦室底,腦干。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顱高壓引起的頭痛,嘔吐,小腦半球引起共濟失調,眩暈,復視。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CT檢查平掃顯示腫瘤多位于小腦蚓部呈現較為均勻低密度影,結節位于囊的邊緣,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強掃描結節明顯強化,囊無明顯強化。MRI平掃顯示囊變T1為低信號,為T2高信號。瘤結節T1為等信號,T2為高信號。腫瘤血管為迂曲無信號區,位于腫瘤一側或中心。增強掃描瘤結節均勻強化。超聲檢查有胰腺或腎囊腫。
血管母細胞瘤主要是手術治療,運用顯微手術切除腫瘤20例,有以下體會:血管母細胞瘤主要有囊性血管母細胞瘤和實質性血管母細胞瘤,對于囊性血管母細胞瘤手術難度并不大只切除小的瘤結節,無需切除囊壁即可,對于實質性血管母細胞瘤手術難度非常大,主要在于腫瘤是有血管組成的,供血非常豐富,切除腫瘤是不能穿刺,更不能分塊切除,否者會造成大出血,對于此類腫瘤術前先行腫瘤供血動脈栓塞術,術中切除腫瘤時沿正常腦組織切開分離,不要接觸腫瘤表面,先尋找供血動脈予以電凝,在處理引流靜脈。然后切除腫瘤即可。我科實質性血管母細胞瘤手術6例,全切2例,次全切3例,1例行后顱窩減壓術,術中因出血死亡1例,教訓深刻。3例因腦干及后組顱神經結合緊密不能全切,1例因供血非常豐富僅行后顱窩減壓術。對于囊性血管母細胞瘤全切后未行進一步治療,患者未見復發,另外一部分囊性血管母細胞瘤復發主要是未完整切除瘤結節。對于實質性血管母細胞瘤,延長了患者生存期,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隨著神經用影像學發展,手術顯微鏡應用,掌握手術技巧,使血管母細胞瘤死亡率大為減低,提高其生存質量。
[1]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
[2] 周良輔.現代神經外科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12.
473009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