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發展比較研究”課題組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北京 100028)
政治發展有深刻的經濟社會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社會基礎的發展變化與政治上層建筑發展變化之間存在著決定和反作用的關系。這種相互作用的歷史進程在政治上的表現,即是政治發展。
階級、階層和利益集團概念是分析政治發展的經濟社會基礎的主要概念工具,政治學研究曾由此得出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在既有理論成果基礎上,繼續探索政治發展規律的目標和任務之一是,發現經濟社會基礎與政治上層建筑之間相互作用的主要機制和階段性特征。對亞洲國家(地區)政治發展進程的經驗性研究和比較分析[1]發現,從中觀層面來看,在這些國家的政治發展進程中,一種具有相似特性的社會群體即新社會集團在發揮著政治發展動力的作用,其形成和政治成長進程與政治發展的階段和面貌有著直接而緊密的關系。
階級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概念。馬克思主義剝離社會現象的復雜表象,將生產資料的占有和支配作為階級的劃分標志,建立了階級概念,即“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保?]。
馬克思主義以階級概念分析人類歷史發展過程,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階級概念為核心解釋了人類社會的經濟社會秩序及政治發展進程。馬克思主義認為,“每一個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3]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階級之間的利益矛盾在性質和形式上不斷發展變化,推動人類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相應發展。階級社會形態的轉換是在新的生產方式中居統治地位的階級獲得了政治統治地位的結果。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將走向無產階級專政,即通過多數人對少數人專政,創造沒有剝削、沒有貧困的社會主義社會[4],經過此社會形態,人類將最終進入無階級社會。
階級分析揭示了人類社會政治進程的根源和方向。階級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它摒棄了眾多次要因素,將紛繁復雜的社會政治現象歸結到生產方式、歸結到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發現了生產方式與政治秩序的內在聯系,揭示了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變化將導致政治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經濟基礎對包括政治在內的上層建筑具有決定性作用,人類經歷的主要社會形態是不同生產力條件與相應政治秩序和政治結構的統一。
進一步研究政治發展現象,需要在歷史唯物主義闡明的政治發展根源和方向基礎上,解釋根本因素在其他因素作用下的各種演化機制。相比其他一些社會科學學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深度,政治學關于政治發展的認識較為粗略,尚有諸多未揭開的“黑匣子”。例如,同一種社會形態下不同國家具有不同政治權力結構并發生變化的原因;新生產方式中的社會群體成為推動政治發展力量的條件、主要階段和形式;其他的經濟社會因素和已有的政治力量在政治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等問題,都需要政治發展研究深入思考和探究。
馬克斯·韋伯以來的社會學使用內涵相對階級來說更為豐富的階層概念,通過多因素的綜合測量和評估各層次群體的狀況,反映出社會流動和社會結構變動的狀況,及其與政治發展的關聯性。
階層的內涵有兩種界定:一種是指不同的經濟、政治、社會身份的群體,它不同于馬克思主義以生產關系界定的階級概念,認為階層起源于人們的“市場狀態”不同,具有相似生活方式和社會聲望的群體即為同一階層;另一種是對階級概念的細化。兩種界定有所區別,但都不是單純從生產關系角度關注不同社會群體的差別,因此兩種階層概念對社會群體的劃分結果往往相似。
階層概念,是綜合多種因素的分析工具,可以多方位的展現經濟社會矛盾的多樣性。依據階層概念,按照財產收入水平、職業類別、技能水平、社會聲望等多元標準劃分的社會群體,群體規模較小,群體內部的相似性較高,有利于使用調查統計和數理分析等研究工具,得出不同社會群體的生產和生活狀態、社會政治態度和行為等多方面狀況,發現不同階層內部的歷時變化和相互差異。
階層分析,通過較細致觀察,發現具體階層的來源、形成、態度、行為與政治變遷存在聯系。例如:觀察財產收入水平相同群體的來源和去向,發現處于下層收入水平的人向上層收入水平群體的進入是階層分解的一種途徑,可以緩解階層沖突,有利于現有政治秩序穩定;但是,社會群體的“社會集群(social collectivities)”行為傾向,即把資源和機會的獲得局限于有特別資格的人的范圍之內以達到自身報酬的最大化[5],則限制了代際和代內的社會流動,固化了社會結構,提升了階層認同[6]。按照就業行業和地域劃分社會群體,發現從農業向工業、農村向城市的社會流動對現有的經濟社會管理方式、政府能力和政治秩序形成挑戰。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需要政治協調和集中統一處理的經濟社會事務劇增,政府雇員和其他從事公共事務的群體猛增,形成了新的階層。這個階層對于法制的實施和形成基于法治的民主制度,具有核心作用[7]。處于同一生產關系地位,但因就業技能差異而產生的不同階層,基于不同的經濟利益機會對維護現有經濟秩序的政府政策、政治制度等,可能持正面、負面、激烈抗擊等不同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8]。擺脫拮據進入相對富足生活水平的中等階層,在政治心態上不再注重物質利益議題,呈現階級利益矛盾弱化的后物質主義傾向[9]。對不同社會中相似階層的比較發現,歷史文化因素對于階層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方式具有明顯的塑造作用。
階層分析長于多方位地細致觀察社會群體,反映社會矛盾的多樣性,有助于理解政治發展進程和結果多樣性。階層分析的優勢,使得一些研究者以階層分析否定階級概念和階級分析方法。他們認為階層分析的結論更符合現實,而難以理解階層分析和階級分析所得的不同結論,在不同程度上質疑甚至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
事實上,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主要功能是解釋人類歷史宏觀進程,為此階級概念的抽象層次較高,需要去除諸多因素而抓住了生產資料的占有和分配關系這一要素。社會現象是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的綜合表現,解釋某一特定階段或時期政治發展的具體原因和過程,要求使用單一的階級分析予以全面解答是違背邏輯的。但是,“市場狀態”的客觀性不能否定剝削關系的存在;社會屬性不平等的人有自然根源但不能掩飾其經濟根源;階層分析研究的許多社會因素甚至文化因素從歷史長期看有其經濟根源,階級分析也強調依據生產關系地位而形成階級意識和行動需要諸多前提。人類生產生活處于復雜的社會關系當中,因此階級和階層分析的合理關系是相互補充、相互深化。
利益集團概念,以國家和社會兩分為前提,將社會成員區分為直接掌握政治權力的政治職業者和不掌握政治權力的社會群體,觀察社會群體表達和維護自己利益的組織和方式,及其通過政治職業者對政策和政治制度變動的實際影響。利益集團概念,以相同利益和共同行動為標準劃分社會群體,認為處于不同經濟社會地位的群體,只要采取共同行動維護自己利益,建立不以掌握政權為目標而“致力于影響國家政策方向的組織”,即為利益集團。
利益集團的政治理論來自于對美國政治實踐的觀察。盡管歐洲是工業化的發源地,行業和職業的分化孕育出了各種行會、商會、協會等組織,但正如托克維爾的觀察:“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比美國更加成功地把協會的原則適用于實現眾多的目標?!保?0]利益集團組織成為社會群體影響政治的主要形式,最早出現于19世紀的美國?;趯γ绹蔚挠^察,美國政治學者提出了利益集團的概念,他們認為:社會就是各種集團的組合,集團是政治的“原材料”,政治過程就是集團間相互作用的結果[11];利益集團通過調整內部的成員關系和外部與其他組織之間的關系,形成并引導參與者的態度和行為,這樣的政治集團在社會迅速變化的時期,有利于社會穩定[12]。當利益集團能夠越來越多的出現,形成相互博弈規則的時候,民主就產生了。
利益集團概念的提出是政治學的一個突破性成果。利益集團概念的兩個特點使其更適合政治學研究的任務。一是以是否爭奪或直接掌握政權為標準區分社會組織和政治組織。利益集團概念聚焦于社會成員如何影響政治的問題,通過觀察社會成員如何形成組織和共同行動,促使政府政策為自己的利益服務,揭示國家政府與各社會群體的關系。二是對利益集團組織不作差異性和等級方面的區分。利益集團概念以泛化的利益和共同行動為核心內涵,涵蓋不同性質和能力的非政治性組織。利益集團理論秉持政治空間論,認為各種利益組織都能憑借自身資源影響政府,影響效果取決于能否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在相互博弈中實現自己的要求。利益集團概念及其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對傳統西方民主制度如選舉制、政黨制等不能落實社會成員平等權利的質疑,完成了西方民主理論的完整理論邏輯。
利益集團概念對政治實踐也產生了實際影響。西方學者運用利益集團概念,在分析美歐國家政治現象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得到相當廣泛的接受和認同,在政治實踐中促進和指導了社會群體的利益集團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利益集團組織在經濟發達國家獲得了快速發展,多元主義利益集團政治[13]似乎在普遍出現。這一政治現實顯著提升了利益集團理論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提升了利益集團概念的學術地位,使其成為西方政治學的主要概念,并被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所使用。
基于分析西方政治現象的成功,許多西方學者使用利益集團概念分析發展中國家政治,不是為了豐富和修正利益集團政治理論,而是把現有理論結論作為分析的預設前提,即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路徑就是通過允許和鼓勵建立多元的利益集團組織,形成利益集團政治,最終實現民主化。西方學者雖然認識到,利益集團政治有個別利益優于共同利益的內在傾向和現實貽害[14],但仍然只強調利益集團間的相互作用和競爭可以滿足社會的多元要求,利益集團政治能夠彌補選舉制、代議制、政黨制等民主制度之不足,是反映民意、提升民主程度的主要措施;以這一待檢驗理論指導發展中國家促進利益集團組織的規范和發展,以建立現代民主制度[15]。
利益集團理論為西方國家的國際政治戰略提供了理論基礎,而走上這一民主化道路的發展中國家,得到的結果卻是南橘北枳。究其原因在于,利益集團概念作為政治發展研究的工具存在天然缺陷。
一則,弱區分性的利益集團概念,不利于反映政治權力結構變化的社會基礎。不同社會群體與政權的關系,是國家政權性質的核心問題。利益集團概念不標明各種利益集團組織內部和組織之間的差異性,僅把利益集團作為社會組織區分于政府組織,卻不區分不同利益集團組織與政權的不同關系,如有的組織是政權的核心基礎、有的是政權的一般基礎,有的是難以影響政權的邊緣化社會組織。利益集團理論雖承認在實際政治中,不同利益集團組織在性質和政策影響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別,卻未對概念和理論作切實的豐富和修正。這是因為將所有利益集團組織都視為國家政權的社會基礎,可以凸現國家和政府在調和社會矛盾過程中的“中立性”,有助于展現民主制度對各種利益主張的“包容和滿足”,從而模糊國家階級統治的性質。在分析國家政治權力結構變遷時,如果不突破利益集團概念的局限性,就很難反映和解釋因實際政治影響力不同而存在的政治結構及其社會基礎,不能反映不同國家政權性質、不同民主制度之間的實際差別,也就不能正確說明政治發展研究的核心問題。
二則,利益集團理論對于利益集團與民主制度形成的歷史分析不夠充分。允許社會成員成立保護自己利益的組織,是否就能自然促成一個非民主國家走向民主?對此,利益集團理論并未深入分析,也沒有做出恰當的有說服力的解答。
歷史和現實的很多案例表明,促進利益集團組織的發展,并不必然能為建立民主制度建立提供動力和基礎。利益集團多元化往往可能是政權治理能力低下的表現,不僅無法促進民主制度的建立,而且很可能導致政治混亂、社會動蕩、甚至是國家崩潰。許多非民主國家經歷政治動蕩,推翻原有政權而掌權的新利益集團往往仍然保持非民主制度,而不與其他利益集團共享權力,有的國家即使采用了民主制度形式,也沒有實現民主政治的實質。在觀察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的前景和途徑時,使用利益集團概念分析必須慎重。
政治發展,是政治權力結構的變化和重建。觀察不同國家政治發展過程,可以發現,政治發展進程無論長期還是短期,暴力還是和平,無論變化的直接動因何在,新的政治力量和新的政治格局能夠改變原有政治權力結構,一定有其經濟社會基礎作為支撐。這一經濟社會基礎的現實載體就是新的經濟關系、新的社會關系的產物——新社會集團。
政治發展進程的面貌是新社會集團形成和成長過程在政治上的表現。如果沒有新社會集團形成和發展,即使原有統治集團被推翻和替代,也無非是人事性的變化,政治制度的實質性變化和發展難以完成。在掌握政治權力的政治力量主動地自上而下改變政治制度的情況下,如果變革沒能導致新社會集團的生成,新制度也將無法保持長期、穩固地運行。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迭大多是人事性的變化,而不是政治權力結構的變化;越南和菲律賓的政治變化,到目前為止尚缺少新社會集團的基礎,并未發生政治權力結構的實質性變化。
新社會集團,來自于原有社會群體的轉化或分化。從不同國家的政治實踐來看,在政治發展中曾發揮重要作用的社會群體,通常都是異質社會群體的復合,受到多種經濟社會矛盾的綜合作用。其中包括:(1)依據階級分野而形成,如組織起來的工人、資本家等。例如通過“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的就是組織起來的俄羅斯工人階級和貧農;韓國威權體制的終結是威權時期新生的財閥和工人聯合推翻軍人政權。(2)依據階層分野而出現,如新興資本家、軍人、中等收入群體等。例如韓國和印尼的威權體制都是軍人掌握政權,泰國正在發生的政治轉型是從事新興產業的資本家與農民結合起來,向傳統產業資本家、軍隊、城市中間階層等爭取政權的過程。(3)傳統的宗教、種族、地區性群體的新發展。例如臺灣地區的民主化是本土的中小企業家、新城市中間階層和農民聯合起來,形成與外省籍軍人、公職人員、教師等群體分享政權的政治格局的過程;通過“伊斯蘭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的是宗教領袖領導的什葉派穆斯林,建立伊斯蘭宗法和西方民主政治形式結合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新社會集團概念,來自于對政治發展現象的觀察歸納,可與階級、階層、利益集團等概念相互配合。在較長歷史時期的宏觀視野下,特別是社會形態變遷問題,以階級概念分析是適宜的。在跟蹤現實形勢變化的微觀視野下,以階層和利益集團概念分析是有利的。在觀察政治發展的具體途徑和階段的中觀視野下,新社會集團分析是適用的。
新社會集團,是政治發展進程中經濟社會基礎變化的社會載體,是以新的經濟關系為基礎、以某種社會關系作為粘結劑而結成的、具有共同政治立場和目標、能夠采取共同政治行動的大型社會聚合體。其形成要素包括以下方面:
新的經濟關系,是新社會集團形成的基礎條件。新社會集團的出現有經濟前提,即處于新的經濟關系中的“新”社會群體。新社會群體的來源有兩種方式,一是生產力的發展導致新社會群體的出現。社會生產力的自然發展或者外部輸入,使一個社會產生新的經濟分工,出現能夠容納大量社會成員的新的經濟領域和行業;或者使某些產業和行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和重要性有大幅提升,改變了從事這些經濟活動的社會群體的經濟地位,提高了他們的經濟能力。二是生產關系的變化、利益分配關系的變化,也可能促使新社會群體的出現。
隨著經濟關系變化而生成的自在的新社會群體,最終會形成什么樣的社會集團,取決于聚合社會群體的粘結劑。不同國情下的粘結劑不同,例如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相同地位、在市場關系中所處相同地位、相同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身份、生活地域、民族和宗教信仰等。具有相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國家,因粘結劑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新社會集團。有的國家形成了以階級關系聚合的新社會集團:工薪勞動者集團、農民集團與資本家集團,例如英法等歐洲國家;在有的國家,以行業、產業聚合的社會集團的普遍性遠遠超過了階級性集團,例如日本;在有的國家,以地域、民族、宗教等傳統社會關系聚合的社會集團,在新的生產關系下沒有衰敗,反而獲得新的發展,例如韓國、中國臺灣,在美歐等國家地域和宗教的粘結作用也仍在發揮作用。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新社會集團仍在形成過程之中。從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現實看,相對而言,能適應新社會群體的傳統社會關系的粘結作用似乎更好,經過調適的地域、民族和宗教因素往往能促使新社會集團更快更緊密地形成。
共同的思想觀念和統一行動,是新社會集團形成的標志。思想共識的產生,是一個社會群體選擇的過程。思想共識的基礎是群體的某種共同利益。內部或外部力量依據社會群體的某種共同利益,形成基于共同利益訴求的論述和更廣范圍的思想認識,以建構和強化社會群體對共同利益的意識。獲得社會群體認同的思想觀念,可能是對于新生產力、新生產關系中共同利益的論述,也可能是對地區、民族、宗教等傳統共同利益的新論述和新認識。
能否采取和保持一致行動是新社會集團形成和獨立存在的重要標志。內部聯系機制是一致行動的基礎,它可以是專門的組織機制如各種協會、俱樂部等;也可以依托于現有的其他聯系機制,如生產經營、社區生活、宗教和文化娛樂活動等。內部聯系機制的功能在平時是聚合群體、促進共識,面臨重大政治事件時則是動員群體采取一致行動。
新社會集團是大型的社會聚合體。不同于利益集團概念關注能否影響政策,新社會集團概念更關注能否推進政治發展。唯有達到一定規模的社會組織,才會對政治進程具有意義。
在規模要求的前提下,新社會集團往往是多元社會群體的聚合,可以涵蓋不同的產業、行業、職業群體,可以是不同地域、民族群體的綜合,也可以跨越階級和階層,但是較難跨越宗教分野。新社會集團概念注意到社會成員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即社會成員處在多種社會關系當中,無論是否有一個專門代表自己特殊利益的組織,他們在政治態度和政治行動上,可能更傾向于認同自己所處的某種社會關系,對其具有更強烈的歸屬感,往往首先接受這種社會關系的政治動員。社會成員可能利用多種社會關系維護自己的利益,但在面臨重大政治選擇時,則會較穩定地認同并跟隨某種社會關系聚合的社會群體的主張和行動。社會成員的社會集團歸屬,應以此種態度和行為為標準。
[1]房寧等.自由·威權·多元:東亞政治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列寧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
[3]恩格斯.1888年英文版序言[A].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2.
[4]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N].人民日報,1956-4-5.
[5]Frank Parkin.Marxism and class theory:a bourgeois critiqu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44.
[6]Anthony Giddens.The Class Structure of the Advanced Societies[M].London:Hutchinson,1973:107-112.
[7]MaxWeber.Politicsasa Vocation [A].H.H.Gerth and C.Wright Mills eds.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C].London:Routledge,1948:94-95.
[8]Ioan Davies.Social Mobility and Political Change[M].London:Praeger Publisher,1970:54.
[9]Ronald Inglehart.The Silent Revolution:the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Western Public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10]Alexis de Tocqueville.Democracy in America[M].New York:Alfred A.Knopf, Inc., 1956:1835-1836.
[11]Arthur Bentley.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M].Cambridge: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205.
[12]戴維·杜魯門.政治過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565-566.
[13]羅伯特·達爾.誰統治:一個美國城市的民主和權力[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255.
[14]諾曼·杰·奧恩斯坦等.利益集團、院外活動和政策制訂[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22;曼瑟爾·奧爾森.國家的興衰:經濟增長、滯脹和社會僵化[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7.
[15]David K Ryden.Representation in Crisis:The Constitution,Interest Groups, and Political Parties[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