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芳
(柳州市圖書館,廣西 柳州 545001)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信息傳播的渠道和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人類已進入全媒體時代。 全媒體的出現在給圖書館帶來影響的同時,也為圖書館的發展創造了機遇。 在全媒體時代,信息供大于求,信息呈現海量化、碎片化等特點,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個性化,讀者需要更快、更準、更全、更可信、更可讀的信息。 在全媒體時代,圖書館尤其是公共圖書館要利用全媒體創新服務模式,以快、準、全的信息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
全媒體一詞英文為omnimedia, 最早出現于1999 年成立的一家美國家政服務公司的名稱中。這家名為瑪莎·斯圖爾特生活全媒體的家政公司,通過雜志、書籍、報紙專欄、電視節目、廣播節目以及網站在內的多種媒體傳播自己的家政服務產品。 實際上,瑪莎·斯圖爾特生活全媒體公司的“全媒體”的含義更接近多媒體(multimedia)。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日益融合互通,全媒體概念的內涵更加豐富。
盡管不同學者對全媒體的定義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認同這一說法, 即全媒體是指媒介信息傳播采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利用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報紙、雜志、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業務融合),通過融合的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絡進行傳播(三網融合),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W)。
全媒體是信息、 通訊及網絡技術條件下各種媒介實現深度融合的結果,有三個基本特征(1)融合性。 全媒體強調的是特性不同、傳播力不同、影響力不同的各種介質的聚合。 全媒體載體包含了紙質報紙、紙質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網絡、手機和手持閱讀終端等載體形式,通過融合不同的媒介載體形式、內容形式以及技術平臺,形成傳播技術、內容、渠道、營銷的集成體。 (2)系統性。全媒體的組合是系統有序的, 強調對各種信息資源的統一發布,通過統一平臺,實現一次性無縫采集所有信息資源。 (3)開放性。 全媒體傳播的信息既能滿足大眾多樣化的需要, 又能滿足大眾的個性化需求。 針對受眾個體提供超細分服務。
在全媒體時代,信息資源分布在報刊、書籍、廣播、電視、網絡等載體上,信息資源種類非常豐富,包括紙質文獻、音像資料、視頻資源、網絡文獻等。 各種非印刷型載體的信息資源在圖書館館藏體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紙質文獻、 視聽文獻、電子文獻、網絡資源構成了圖書館的館藏資源體系。
全媒體時代深刻地改變了傳媒出版業的經營模式,紙質文獻與數字文獻同時出版,信息資源向多樣化發展,這給圖書館資源建設帶來了影響。 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需逐步融入以數字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集互聯網、電視、手機等全方位、多媒體、互動性的全媒體存貯格局。
全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圖書館的文獻采訪模式,網上書店—圖書館采訪模式、出版社—圖書館采訪模式、互動采訪模式、現貨采訪模式成為全媒體時代大多數圖書館的文獻采訪模式。 圖書館可以與網上書店及時溝通交流,獲取采訪數據,選擇、采購所需文獻,可以單獨與出版社或與作者聯系洽談采購業務,獲取其電子版作品,還可以吸納作者為圖書館的特殊讀者, 鼓勵其捐贈電子作品給圖書館,讓讀者參與文獻資源建設。 全媒體的出現改變了文獻資源加工的流程,下載MARC 數據、利用書商配備的MARC 數據建立書目數據庫,既減輕了編目人員的勞動強度, 又加快了文獻資源的加工速度。
在全媒體時代,全媒體出版逐漸興起,讀者選擇閱讀的方式多了, 讀者可利用手機、 手持閱讀器、互聯網進行閱讀。 多元化的數字化閱讀、實用的個性化閱讀、碎片式的淺層次閱讀、娛樂化的消遣式閱讀、 對話式的互動閱讀成為全媒體時代讀者閱讀的主要特點,使得讀者的閱讀內容、閱讀媒介、閱讀習慣正在發生改變。
在全媒體時代, 讀者的信息需求發生了根本變化,越來越多的讀者利用手機、網絡來獲取各種信息,他們不僅需要一次文獻,而且更需要二次文獻、三次文獻,尤其是集成化的專題文獻信息。 讀者獲取信息的方式由單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轉變,不僅需要圖書館的靜態館藏信息, 更需要通過互聯網收集與自己專業和科研課題相關的動態信息。
建立多層次的信息資源保障體系, 是全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的基石。 在全媒體環境下,信息以紙質、電子、數字等形式分布在圖書、報紙、期刊、光盤、網站等介質上。 因此,公共圖書館一要加強紙質文獻的采購, 依據本館建設規劃和讀者需求, 開展有針對性的紙質文獻資源建設。 與大型館配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在館配商提供標準采訪數據的基礎上,采購紙質文獻。 選擇有誠信、實力強、規范化、服務好的館配商,為圖書館紙質文獻資源建設奠定基礎。 館配商要管理科學、規范,具有較強的供貨及發運物流能力,能為圖書館提供專業的、周到的服務,要嚴格履行與圖書館合約的各項內容,保證到貨率和到貨時間,確保書籍質量。 二要與出版商、大型數據庫商開展合作,采購電子文獻。 現在出版商大多已將印刷出版物匯總后出版光盤數據庫或網絡數據庫, 如國外的Elesvier、Springer 等,這類數據庫的質量相對較高。 大型數據庫商能按照市場需求生產綜合性或專題性數據庫,如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建設的系列數據庫。 公共圖書館通過聯合采購或集團采購的形式, 將各種數據庫資源建設成為圖書館的虛擬館藏。 三要加強網絡資源的收集和整合。 學術網站、個人學術博客及微博蘊含著大量新穎的學術信息, 是研究人員了解學術研究前沿信息不可缺少的參考信息源。 公共圖書館可建立網絡學術信息資源導航系統, 為讀者提供網絡導航服務。 四要充分發揮信息資源整合的專業優勢,從專題領域拓展資源建設內容, 通過構建專題資源,整合各個媒體中發布的信息內容,形成特色資源庫。 如柳州市圖書館通過收集各種載體的反映柳州特色文化的資源而建立的 “名城柳州”“柳州文史”“柳州名人”“柳州山歌”“柳州老照片” 等特色數據庫,成為柳州市圖書館的特色數字資源,放到該館網站上,便于讀者查閱。
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融合發展,實現三網互聯互通、資源視頻共享,為用戶提供語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 數字電視圖書館是指以有線電視網絡作為傳輸管道, 將圖書館的資源進行數字技術加工處理后, 在有線數字電視平臺上實現版權管理和用戶授權,然后在電視上出版發行,供用戶在電視機上進行OPAC 查詢、圖書瀏覽、圖書預約續借、看展覽、聽講座、接受遠程教育、進行參考咨詢與互動等。 數字電視圖書館將館藏資源通過視頻、音頻、文字等多種內容形式呈現給用戶, 為用戶提供可看、可聽、可讀的休閑閱讀模式,提升了用戶的閱讀興趣。 公共圖書館可利用“三網融合”的契機,積極推進數字電視圖書館建設, 開展數字電視圖書館服務,以適應全媒體環境下讀者的信息需求。 江蘇常州圖書館在常州數字電視通過“701”頻道建立的數字電視圖書館,將該館的“龍城講壇”“道德講堂”內容以及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的優秀視頻資源放到數字電視圖書館進行播放,并與龍源期刊網深度合作,將時政、黨建、管理、財經、文學、社會、科普、時尚、健康等500 余種期刊搬上了電視熒幕, 讓常州市民享受到免費的文化大餐。 浙江紹興圖書館與中廣有線信息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的“紹興電視圖書館”包含紹圖簡介、我的圖書館、精彩講座、共享工程、書畫鑒賞、文明與創造等12 個欄目,用戶通過紹興電視圖書館可觀看視頻資源和瀏覽圖文信息。 紹興電視圖書館除了提供圖文信息和視頻資源外, 還為用戶提供視頻點播服務、 書目查詢及圖書續借服務、遠程教育服務。
全媒體的出現為圖書館的多元化、 立體式服務提供了可能,圖書館需充分利用全媒體多載體、多媒體、多空間、多時間的多選擇特征,在基于傳統實體圖書館提供服務的基礎上利用手機、 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POS 機等移動終端開展移動圖書館服務。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1 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2 年我國手機網民數量為4.2 億,年增長率達18.1%,遠超網民整體增幅。 在用戶利用手機等移動設備接觸信息的機會、 頻率不斷攀升的情況下,利用智能手機開展移動圖書館服務,是全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創新服務的一種模式。
移動圖書館服務是指用戶通過移動終端設備以無線接入的方式接收圖書館提供的服務。 如利用手機的短信功能或電子郵件功能, 接收圖書館發出的圖書逾期通知或咨詢圖書是否借出, 利用手機上網的功能檢索館藏圖書的書目信息、 閱讀在線全文書刊等。 3G 技術與智能手機的結合可以借助運營商提供的數據鏈路直接訪問Internet,手機終端上的手機瀏覽器軟件通過Http 協議直接透明地訪問Web 網站,與PC 電腦運行瀏覽器軟件訪問Web 網站的原理完全一樣。因此,圖書館應建立一個新的面向手機終端訪問的移動圖書館服務器系統, 開展手機在線參考咨詢服務、 手機閱讀服務、個性化知識推送服務等。 如重慶圖書館開通的手機圖書館“掌上重圖”,用戶只要用智能手機上網,登錄重慶圖書館網站“掌上重圖”欄目,下載手機圖書館客戶端軟件, 就能體驗全新的圖書館免費服務方式。 重慶圖書館的手機圖書館向讀者提供“書目檢索”“我的圖書館”“重圖電子書”“入館指南”“讀者互動”“閱讀通”“講座預告”等服務。
[1] 陳志興.全媒體時代圖書館的應對策略[J].圖書館學研究,2012(9):29-31.
[2] 王世偉.全媒體時代的公共圖書館服務及其對圖情教育的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10(21):5-9.
[3] 曹媛媛,張芳寧.全媒體影響圖書館服務之多維分析[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2(5):27-29.
[4] 李曉巖.全媒體時代圖書館創新服務途徑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1(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