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江波
(九江學院圖書館,江西 九江 332000)
服務是圖書館永恒的主題, 是圖書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不同的讀者群體對信息也有著不同的需求,因此必須了解讀者的信息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信息服務工作。 高校是知識高度密集的區域, 依不同的社會分工在高校內部和外部形成了多種類、多層次的信息讀者群體。根據讀者在文獻信息資料獲取中形成的各自的特點分為校內讀者群和校外讀者群, 校內讀者群又可分為學生群體、教師群體、科研群體等。
高校圖書館應針對不同的讀者群體開展信息服務,首先要了解讀者群體的不同信息需求特點,才能從資源、設備和服務等各個方面來開展服務。
作為高校圖書館服務的主要對象的學生讀者群體,人數最多。 該群體因為入學年序、專業不同及知識層次各異等原因, 他們的信息需求表現各不相同, 并隨著學習內容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為此, 圖書館應根據學生讀者群體各個時期的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服務: 對新生主要進行圖書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教育, 使其對圖書館有一個基本認識,認識圖書館的基本功能,學會如何熟練利用圖書館;對其他各階段的讀者,需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開設文獻檢索課程,培養學生獲取和利用信息資源的技能,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幫助學生拓寬學習視野, 全面接觸能夠反映學科前沿的專業知識; 畢業班學生和研究生有能力參加一定的科研活動, 需要有較專深的專業文獻檢索和信息分析處理能力,此時應指引他們如何編制文摘、索引、綜述,如何利用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如何撰寫學術論文及論文如何投稿等。
高校教師承擔傳播知識、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成才的職責, 文獻信息資源對他們而言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因此,圖書館必須了解他們的信息需求、信息行為能力和信息行為習慣,有針對性、高效地開展信息服務工作。 高校教師所需要的信息大多主題比較明確,范圍比較確定,讀者心態也比較穩定, 他們的需求表現為與教學內容相關, 往往盡可能多地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參考資料和最新教材, 部分教師還承擔著國家或地方級科研項目, 圖書館工作人員應主動加強與這些教師的合作,深入了解他們的信息需求,主動為他們提供課題查新及所需原始文獻和最新的研究動態。
高校科研人員是一組較高層次的知識群體,在本專業造詣較深,并取得了較高的學術成就,得到了同行的認可。 他們信息獲取的特點與專業特點緊密相連,其信息需求一般是圍繞課題展開,對課題進行仔細分析和研究后, 會根據若干條線索搜集信息,特別重視理論性較強的一次信息。 他們在利用圖書館館藏文獻信息資源方面具有穩定性,主要行為特征是原始文獻查尋、文獻信息定題檢索、課題成果查新、信息編譯和分析研究。 一般要求某些科研過程或階段結果的記錄以及某些社會活動的紀實,如內部匯報、專題報告、數據統計、動態分析、 探索性和建設性意見等供內部參考的原始文獻。 社會科學類人員以調查數據方面的需求為主, 而自然類科研人員以實驗數據方面的需求為主。
主要指校外讀者。 由于這個群體構成比較復雜,讀者相對分散,其對于信息的需求大多是職業性的,他們的信息行為呈現出極大的隨意性,涉及深淺不一,對文獻信息需求傾向不穩定。 目前高校圖書館一般采用解答咨詢的方式來提供信息資料服務。
高校圖書館作為信息服務中心, 其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就是為教師與學生提供優質信息服務,因此必須加強對讀者群體的研究,了解他們的信息需求、信息行為能力及信息行為習慣,有針對性、準確地開展信息服務工作。 新的信息環境下,讀者利用圖書館的各種平臺進行自我服務的比重不斷增大,由圖書館提供的信息服務逐漸轉向“讀者的自我服務”。 圖書館要做的就是通過對信息的分析,判斷信息的優劣,使更多的讀者了解信息獲取的途徑, 從而使讀者通過最簡單的途徑獲取最有用的信息。 這樣,圖書館為讀者信息服務的重點將從文獻的傳遞轉變為知識和信息的傳遞, 從提供文本信息服務向活化的信息咨詢服務轉變。 為達到此效果,很多圖書館建立了學科館員制度,希望通過這一制度為讀者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然而實際效果不盡人意。 筆者認為最貼切的方法就是根據讀者群體用戶的不同信息需求, 提高讀者自身的文獻信息獲取能力。 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要提高讀者的信息獲取能力, 首先要提高館員的素質。 只有從自身做起, 提高圖書館館員素質,才能開發信息資源,針對不同讀者群體進行信息素養教育及培訓。 在網絡化、信息化環境下,信息服務的內容、形式、手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圖書館的讀者與館員的關系同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讀者對館員的依賴正逐漸變為對網絡的依賴,服務也逐漸轉變為網上服務, 從淺層次的文獻借閱服務走向具有豐富內涵的高層次服務。 因此,優化人才結構,培養新型復合人才,提高隊伍素質是圖書館現代化的當務之急。 然而,就我國目前地方高校人員而言,其信息素質相對偏低,面對這種情況,圖書館必須整合現有人才資源,根據館員的層次和知識結構制定出素質教育培訓計劃, 把終身學習作為館員一生的追求。
3.3.1 學生群體
高校圖書館有著良好的學習環境, 能為讀者提供獨立學習、思考、研究的良好條件。 圖書館環境作為圖書館的硬件條件, 越來越成為吸引學生讀者的重要因素,它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高校圖書館環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建設良好的圖書館環境不僅給人以文化享受,還給人文化熏陶,充分體現深邃的文化內涵和典雅的文化氛圍以及圖書館的博大胸懷和包容天下知識的氣魄, 使之成為每位學生向往的地方。 圖書館提供自由寬敞的閱讀空間及自由活潑的學習氣氛, 大學生能夠更好地按照自己的興趣、目的與方法獲取知識,借鑒不同的學術觀點,培養個人興趣、獨立思考能力及創造能力。 它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還會給予學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當讀者首次來到圖書館時,由導讀人員向其介紹本校館藏情況、 特色館藏及本館的布局情況, 同時還可以向其推薦一些優秀的書籍,使其對圖書館有個基本的了解。 如九江學院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設立“濂溪書架”,向讀者推薦本校教授、學者出版的著作,激勵和鞭策同學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注意提高自身素質與能力。我館還與校讀者協會共同主辦 《讀者與館員》刊物,其宗旨是引導、溝通、共建,即傳播利用圖書館的知識和方法,交流治學之路的經驗體會,開發館藏資源,引導讀者多讀書、讀好書,充分發揮圖書館的教育職能, 使之成為溝通讀者與館員關系的橋梁;另外還開設了新浪微博,方便館員與讀者在線溝通,使讀者及時了解圖書館的動態。 高年級的學生讀者有完成論文寫作和畢業設計的任務,圖書館可以根據各類畢業生的信息需求,有針對性、系統地為他們提供專業文獻信息, 編制特色性的專題目錄,建立學位論文數據庫;另外對考研的學生可開展相應的信息服務, 圖書館可以幫助他們及時掌握相關考研信息及學習資料, 根據各類考生的需要, 系統地提供專業書刊文獻并檢索有關的需求信息, 編制具有特色的供考研用的專題資料目錄。
3.3.2 教師群體和科研群體
據統計, 教師和科研群體網上訪問高校圖書館的次數明顯高于其他群體。 因此,高校圖書館應重點根據網上信息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培養這些讀者的檢索、獲取、評價、利用網上信息資源的能力。 圖書館還可以根據教師群體網上查詢信息使用情況,分析出其上網檢索要求、檢索過程及選擇檢索結果, 將個人化界面和圖書館服務系統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讀者個人圖書館”,通過各種信息推送技術把讀者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及時、 定期地傳送給教師。
圖書館可以對承擔重點科研基金項目的讀者群體建立業務檔案,根據讀者的不同專業、不同課題研究方向、 不同的教學研究和科研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連續服務, 并保證對讀者決策過程的跟蹤和全面信息服務, 其服務效果的驗證也以是否解決讀者問題為標準。 圖書館提供文獻資料的基本要求是在保證完整性的前提下強調準確性,對情報檢索的檢全率和檢準率要求非常高。 我館專門設立了研究室, 分配給學校的各個省級重點學科,當作重點學科研究室使用,以支持學校重點學科建設。 室內配備了空調、書櫥、網絡接口、電話線、桌椅等設施,環境寧靜清幽,獲取信息便捷,為學校重點學科相關人員學習、學術研討、項目建設以及各種交流活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3.3 校外群體
高校圖書館逐步實施為社會讀者服務的大方向是確定無疑的, 校外讀者已經成為我館讀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館于2011 年對外開放,服務對象為本市年滿18 歲的個人、本校畢業生及單位集體辦證人員。 除正常圖書借閱以外,還根據條件開展電子閱覽、課題查新、文獻傳遞及信息素質培訓等一系列服務。
地方高校圖書館在經費、硬件設備、館舍及人員素養等方面在本地區有較強優勢, 根據不同讀者群體信息需求的不同特點, 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服務,能夠取得更好的服務效果。
[1] 葉惠芳.高校用戶群體情報信息需求特點探究[J].情報資料工作,2002(6):62-64.
[2] 朱紅艷. 高校圖書館學生讀者群體需求與偏好調查分析——以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為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7):127-129.
[3] 張雅紅.讀者群體行為特點及其服務模式新探[J].圖書館學刊,2008(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