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平,江 偉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重慶 402160)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醫學教學過程中使用普通話已在各高等學校得到貫徹落實。但在使用普通話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些醫學術語讀音錯誤的現象,造成不良影響。對此,我們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改進建議,力求糾正教學過程中醫學術語讀音錯誤,提高醫學教學水平。
術語,是通過語音和文字來表達或限定科學概念的約定語言符號,是思想和認識交流的工具。醫學術語是醫學科學技術的基本用語和重要組成部分[1]。在醫學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醫學術語的讀音,有助于醫學知識的傳播,有助于醫學生準確理解和掌握醫學術語的涵義,有助于弘揚民族文化,同時,也體現出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嚴謹治學的風范。反之,則以訛傳訛,造成一個局部地區讀音錯誤,許悅玲等[2]調查河南省15所醫院750名護士醫學術語讀音情況結果表明誤讀人數較多,主要原因是在校學習期間受到教師誤讀的影響。此外,醫學術語誤讀或至貽笑大方,有失教師風范。
造成醫學術語讀音錯誤原因主要有:①對醫學術語讀音不夠重視。只重視醫學知識內容,不重視醫學術語讀音,也就忽視了教學的重要表達形式,犯了教學之大忌;②受方言的影響。由于長期使用方言,已成習慣,致教學過程中“鄉音難改”;③一些醫學術語讀音存在一定難度。由于醫學術語較多,其中的生僻字和多音字較多,給準確掌握讀音帶來一定困難。1985年12月27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廣播電視部共同發布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對普通話詞語的一些異讀現象審定讀音,是目前法定的漢字讀音標準。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共同發布了《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規范了普通話書面語中異形詞的使用。由于我國的術語學研究起步較晚,術語學課程設置相對比較薄弱[3],特別是對于一些醫學術語的讀音仍需進一步規范。譬如,我國將西文解剖學名詞翻譯成漢語后,只規范了其字形,沒有規范字音,因而在實際運用中就會出現一些差異[4]。
3.1 受方言和習慣的影響:由于受方言和習慣的影響甚重,誤讀字的聲母、韻母及聲調。如癲癇的“癇”字應讀xián,不讀jiān;潴留的“潴”字應讀為 zhū,不讀 chǔ;骨骺的“骺”字應讀hóu,不讀 ɡòu;嵌頓的“嵌”字應讀 qiàn,不讀 kān;壞疽的“疽”字應讀 jū,不讀 zǔ;氯化鈉的“氯”字應讀 lǜ,不讀 lù;麻痹的“痹”字應讀 bì,不讀 pí(疲);棘突的“棘”字應讀 jí,不讀 jǐ;陰莖的“莖”應讀 jīnɡ,不讀 jìnɡ;浸潤的“浸”應讀 jìn,不讀 qīn(侵);髕骨的“髕”字應讀 bìn,不讀 bīn;嘌呤應讀為 piào lìng,不讀 piāo líng。
3.2 不識字讀半邊:對于有些字來說,讀字形的半邊或其中部分也正確,但不盡然,究竟正確與否還要根據具體的字詞而定。由于不識字,自以為是讀半邊導致讀音錯誤。如臀部的“臀”字應讀 tún,不讀 diàn(殿);瀕死的“瀕”字應讀 bīn,不讀pín(頻);吸吮的“吮”字應讀 shǔn,不讀 yǔn(允);氨基甙的“甙”字應讀 dài,不讀 ɡān;畸形的“畸”應讀 jī,不讀 qí(奇);齲齒的“齲”字應讀qǔ,不讀yǔ(禹);仰頭提頦的“頦”字應讀kē,不讀 hài(亥);抽搐的“搐”字應讀 chù,不讀 xù(畜)。也有將不認識的字作為認識的字的半邊,按照認識的字來讀音,如賁門的“賁”字應讀為 bēn,不應讀為 pēn(噴)。
3.3 未掌握多音字:多音字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其讀音要根據具體的詞組、環境和習慣而定。如咯血的“咯”字為多音字,有四種讀音 kǎ、ɡē、lo和 luò,咯血特指喉部或喉以下呼吸道出血經口腔排出,而非指食道或胃出血經口腔排出,咯血的“咯”字只能讀為 kǎ[5],不能誤讀為 ɡē、lo 或 luò;“大夫(醫生)”和“大黃”中的“大”字都只能讀 dài,不能誤讀為 dà;卒中即中風,卒中的“卒”字應讀cù,不讀zú;猝死的“猝”字應讀 cù,不讀 zú;寒顫的“顫”應讀 zhàn,不讀 chàn,而顫動、房顫和室顫的“顫”字均應讀chàn,不讀zhàn;冠心病和冠狀動脈的“冠”字應讀 ɡuān,不讀 ɡuàn;分泌的“泌”字應讀 mì,不讀bì;纖維的“纖”字應讀 xiān,不讀 qiān;奇靜脈的“奇”字應讀jī,不讀 qí;瘧疾的“瘧”字應讀 nüè,不讀 yào;分娩的“娩”字應讀 miǎn,不讀 wǎn;“臂”字有文白二讀,讀 bì時多用于書面語言,如臂叢的“臂”字應讀bì,讀beī時多用于口語,如胳臂的“臂”字可說成beī;蕁麻疹的“蕁”字也有文白二讀,在教學中作為醫學術語使用時應讀為qián,不應讀為xún,但在日常生活中談及“蕁麻疹”時可以將其中“蕁”字說成xún;“粘”字同“黏”,“粘”字有兩種讀音 zhān 和 nián,“黏”字只讀nián,但粘連的“粘”字應讀為 zhān,不讀 nián。
3.4 誤認成常見字:由于一些醫學術語中的字形象常見字,誤將醫學術語中的字認成常見字,導致其讀音也按誤認的常見字讀音。如安瓿的“瓿”字應讀 bù,不讀 pínɡ(瓶);肱骨的“肱”字應讀 ɡōnɡ,不讀 hónɡ(竑);蟯蟲的“蟯”字應讀 náo,不讀 ráo(饒);琥珀膽堿的“珀”字應讀 pò,不讀 bó(鉑);嗜鉻細胞瘤的“鉻”字應讀 ɡè,不讀 lo(咯);氙氣的“氙”字應讀 xiān,不讀 shàn(疝);罹患的“罹”字應讀 lí,不讀 luó(羅)?!佰暪恰焙汀磅殴恰睘楫愋卧~,“蹠骨”已簡化為“跖骨”,其中的“蹠”和“跖”字都應讀為 zhí,不讀 zhè(嗻)或 tuò(拓)。
對于醫學術語誤讀的改進方法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教師要自覺地在思想上足夠重視醫學術語讀音,深入學習普通話,進一步提高普通話級別,不斷地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其次,教師在各種形式的備課中發現醫學術語讀音問題,要及時查閱字典、詞典和有關信息資料,及時解決,提高備課質量。再次,在幻燈課件中,在容易讀錯的醫學術語后加拼音,以引起師生注意。此外,在院校教學督導方面,把普通話教學作為一項長期的督導內容,并建立激勵機制,對于普通話教學水平高者予以單項獎勵。
[1]劉重光.醫學術語特性簡議[J].術語學研究,2005,7(3):51.
[2]許悅玲,陳麗琳.護士讀錯醫學術語的情況調查[J].實用醫學雜志,2007,24(8):967.
[3]王 紅.俄羅斯高等醫學院校術語學課程設置評述[J].醫學教育探索,2010,9(8):1019.
[4]陳 惠,傅江宏.人體解剖學術語的讀音問題[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1,20(5):583.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2: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