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迎
(陜西中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食積”首見于《儒門事親》[1]。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處于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其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全賴于脾胃化生。而小兒形氣未充,脾常不足,運化功能不足,加之乳食不知自節,擇食不辨優劣,寒溫不能自調,易致積滯,傷及脾胃。
朱富華系陜西省中醫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長期從事中醫兒科臨床及科研工作30余年,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發現諸多兒科疾病的發病均與食積有關,從食積論治一些兒科疾病可收良效。筆者有幸跟隨朱富華老師學習,獲益良多。
王某,男,6歲。2012年7月16日初診。
患兒以“咳嗽7日”為主訴。平素飲食不節,于5日前過食肉食,出現咳嗽,有痰,色黃,口氣重,食少,不思飲食,大便干,1~2日1次,大便臭穢,小便正常,睡眠可,舌苔白厚膩。診斷為“咳嗽”。辨證屬食積化熱,痰熱壅盛。治以清熱宣肺,消食化痰。處方:
葶藶子 10g,連翹 10g,焦山楂 10g,桔梗 10g,蜜枇杷葉 10g,枳實 6g,瓜蔞 10g,萊菔子 10g,檳榔10g,黃芩10g(均采用三九藥業集團免煎中藥)。5劑。每日1劑,分2次服用。
5日后復診:咳嗽明顯減輕,偶爾咳嗽一兩聲,舌苔薄白。續服藥2劑予以鞏固。
按:《素問》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小兒飲食不知自節,傷及脾胃,脾失健運,生成痰濁,上貯于肺或食積日久,郁而化熱,煉津成痰,上犯于肺,肺失宣降,從而發為咳嗽。食積咳嗽多夜間或黎明咳嗽,多有痰,伴納差,腹脹,舌苔厚膩。朱師用焦山楂與枳實相伍,焦山楂消食導滯,枳實破氣破痞,異類相使,消積散痞;葶藶子豁痰利氣;檳榔破氣消積,消積滯,除腹脹;連翹消食積,化熱散結;萊菔子消食除脹,降氣化痰;桔梗、瓜蔞祛痰止咳;黃芩清熱祛濕;蜜枇杷葉潤肺止咳。全方共奏消積化痰止咳之效,因藥證合拍,而收良效。
許某,女,8歲。2012年7月31日初診。
患兒以“食少、食欲不振3天余”為主訴。患兒于3日前過食肥甘厚膩,出現食少,食欲不振,大便干,2日一行,小便正常,睡眠可,舌苔厚膩。診斷為“厭食”。辨證屬食積。治以消食導滯,行氣和胃。處方:
山楂 10g,神曲 10g,半夏 9g,茯苓 10g,陳皮 6g,連翹10g,萊菔子10g,麥芽15g,厚樸6g(均采用三九藥業集團免煎中藥)。5劑。每日1劑,分2次服用。
5日后復診:小兒食欲明顯增加,舌苔薄白。
按:小兒飲食多不知自節或喂養不當,正如《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小兒脾常不足,飲食積滯損傷脾胃,故出現食少,食欲不振,乃至拒食,常用消食導滯之法治療。長期厭食者,食積停滯中焦多傷及脾胃,應以健脾法固本。
張某,男,11歲。2012年10月11日初診。
患兒以“發熱1天余”為主訴。患兒于1天前因多肉食出現發熱,體溫37.9℃,全身困重酸痛,不咳嗽,腹脹,口臭,大便干,2日1次,舌紅、苔黃膩。診斷為“發熱”。辨證屬食積發熱。治以解表清里,消食導滯。處方:
柴胡 6g,黃芩 10g,石膏 15g,羌活 10g,白芷 6g,白芍 10g,生姜 3g,大棗 10g,枳實 6g,山楂 10g,檳榔10g,甘草3g(均采用三九藥業集團免煎中藥)。4劑。每日1劑,分2次服用。
4日后復診:發熱已退,舌苔正常。
按:發熱為小兒的常見疾病,其與食積也有密切的關系。朱師認為多與食積郁而化熱有關。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不能自節,過食滯脾胃,形成食積,蘊郁化熱,腠理失固,一遇外感,隨即發病。臨癥當辨表證、食積孰重孰輕,治療當以消積兼以解表或表里雙解。
王某,男,4歲。2012年11月21日初診。
患兒以“反復腹痛1月余”為主訴。患兒于1月前出現臍周疼痛,腹脹,大便干,2~3日一行,精神倦怠,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苔厚膩。診斷為腹痛。辨證屬食積腹痛。治以消積化滯,行氣止痛。處方:
山楂 10g,蒼術 10g,陳皮 6g,厚樸 6g,砂仁 3g,炒枳殼 6g,神曲 10g,炒麥芽 15g,丹參 10g,檀香 3g,炙甘草3g(均采用三九藥業集團免煎中藥)。7劑。每日1劑,分2次服用。
7日后復診:飲食有所增加,腹痛次數減少,大便一日一行,舌苔薄膩。繼以上方化裁,去丹參、檀香、砂仁,加黃芪10g、白術10g。服用7劑,飲食正常,腹痛未發,二便調。
按:小兒飲食失節,喂養不當,暴飲暴食或過食肥甘厚膩之品,損傷脾胃,使脾胃運化功能失職停滯不化,氣機阻滯,不通則痛。食積日久,多兼有瘀熱的癥狀。腹痛是小兒常見的疾病,朱師認為食積是引起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療以消食導滯、疏通氣機為主,兼以清熱化瘀,積滯去則腑氣通,通則不痛。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常不足。小兒飲食不知自節或家長對孩子的喂養不當易引起小兒食積。當今小兒食積發病以幼兒及學齡兒童居多,多傷于肉食。食積形成后,傷及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而食積又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可誘發厭食、發熱、腹痛、腹瀉、咳嗽、夜驚等多種小兒疾病。食積可誘發多種小兒疾病,小兒疾病也可引起或加重食積,即本證和標證之間互為因果,或成惡性循環,使本病遷延反復[2],更傷正氣。朱師認為食積是現在小兒常見病的重要原因,在治療小兒疾病的過程中,注重消食化積的作用,在未病或疾病痊愈后注重對患兒脾胃的調理,可以防止小兒疾病誘發和復發。
[1]張海岑,趙法新,胡永信,等.儒門事親校注.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64
[2]閆永彬,都修波.丁櫻名老中醫辨治小兒厭食經驗擷菁.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3(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