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婕,王蘇梅,吳瑞芳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廣東 深圳 518036)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占婦科惡性腫瘤的50%左右,在我國發生率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第一位,而且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1-2]。宮頸癌患者較其他惡性腫瘤患者有更多的精神壓力和心理異常,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對宮頸癌患者進行心理狀態分析,制定并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3月~2011年6月在我院宮頸癌早診早治中心就診診斷為Ⅰa~Ⅱb早期宮頸癌住院患者60例,均經病理診斷。60例患者住院后均行廣泛全子宮切除術,年齡22~77歲,平均(42.9±13.5)歲。婚姻狀況均已婚。文化程度:大專以上21例,高中29例,初中10例。所有患者自愿參與調查,全部調查對象在無干擾的情況下自行填寫調查表。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及認知功能障礙等病史。發出調查表65份,有效回收60份,有效回收率92.3%。
1.2 研究方法:分別于患者在門診病理診斷后,手術治療后3個月進行問卷調查。
1.2.1 調查工具:①一般資料:年齡、職業、婚姻狀況、文化程度。②采用Zung氏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3]測定患者的焦慮值。焦慮自評量表主要評定依據為項目所定義的癥狀出現的頻度,共20個項目,分4級。正向評分題、依次評分為1、2、3、4。反向評分題測定分 4、3、2、1。SAS 的主要統計指標為總分。在自評者評定結束后,將20個項目的各項得分相加,既得總分,總分的正常上限為40分,>40分則判斷為焦慮[4]。
1.2.2 護理干預次數:手術前行心理干預1次,住院期間、手術后每周行心理干預1次,出院后每月行心理干預1次,共3次,每次約1 h。
1.3 護理干預措施
1.3.1 詳細的入院評估:護士對入院24 h以內的患者進行詳細的入院評估,了解患者的生活、飲食、鍛煉,家庭及社會支持情況等;重點放在對疾病及手術的認識,以便減輕或者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與喪失子宮的情緒反應上。
1.3.2 幫助患者正確轉換角色,勇于面對現實:發病初期,一個健康的人,對自己的患病感到突然,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盡快轉換角色,對角色否認者、強化者給予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使她們正確認識疾病,了解疾病,盡快地進入自己的角色,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治療、護理,促進疾病康復。
1.3.3 實施健康教育:①護士針對不同患者的不同時期,不同的心理及健康問題,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健康教育,與患者進行面對面的宣傳講解宮頸癌的相關知識,力求簡單易懂,對未掌握的知識通過圖片、文字、錄像等進行循環式重復講解,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②制定一套詳細、全面的針對治療期間及治療后宮頸癌患者的健康教育計劃,并將內容制成健康教育處方或健康教育手冊。③對治療存在恐懼與擔憂,有些知識型婦女了解自己的病情者,心理負擔尤重。在護理過程中,可通過掛圖、實物、宣傳資料等向患者介紹有關宮頸癌的醫學知識,介紹各種診治過程、可能出現的不適及有效的應對措施。④成立宮頸癌患者俱樂部并定期組織患者健康教育知識講座課,讓同種疾病治療效果好的患者現身說法,給患者提供治療、康復經驗交流的機會,使患者消極心理變為積極心理,充分調動患者維護自身健康的潛能。
1.3.4 心理支持:護士及時了解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及求知欲望,講解術前各種檢查、準備的目的,手術的方案及必要性[5]。介紹一些治療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減輕焦急心理。讓患者了解,充滿希望和信心的良好情緒,可以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有利于獲得最佳療效。同時,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又可增加患者的抗病信心,如此形成良性循環[5-6]。
1.3.5 爭取家屬及社會的支持:宮頸癌患者家屬的情緒變化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護理人員還應鼓勵患者家屬從情感與行動上關心、安慰、理解患者,給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尊重與理解;同時鼓勵患者正確認識、接受支持、主動利用社會支持,減輕其癥狀的困擾;護士要引導家屬在患者面前不要有失落感、痛苦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在精神上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使患者心情愉快,體會到家屬的溫暖,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患者康復期,鼓勵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結交知心朋友,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包,對護理干預前后宮頸癌患者SAS采用t檢驗。
宮頸癌患者在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60例患者護理干預前SAS為(43.42±4.96)分,護理干預后SAS為(37.10±5.3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81,P<0.01)。經過護理干預,宮頸癌患者的SAS評分明顯降低,焦慮狀態顯著改善。
女性患者在遭遇癌癥打擊時,能從家庭或社會獲得各種情感資源和物質資源,這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雖然疾病已嚴重威脅著維持患者希望的內部源泉,但來源于外表的支持卻彌補了這一不足,從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7]。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活動,使人們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有研究結果顯示健康教育不僅使患者初步掌握自身疾病的有關知識,更自覺地配合各種檢查治療,同時也使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得到了增強,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宮頸癌患者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焦慮,不同階段的宮頸癌患者心理反應有一定的差異。術前的心理反應為恐懼、失眠以及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由于不能接受患惡性腫瘤的事實,而產生煩躁、拒絕進一步治療等敵對情緒;手術后,患者存在較明顯的軀體化癥狀,如疲倦、疼痛等,同時因為對未來健康及治療的不確定而產生明顯的焦慮反應。本研究顯示,年齡越輕、文化程度越高、恐懼焦慮心理反應嚴重;年齡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患者,其焦慮評分越低。這可能是年齡越輕、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對自身疾病更了解,對器官切除的后果,自我暗示的負效應更大;對婚姻、人際交往及生活的不確定性,思想壓力也更大,心理不能及時調整,角色不能及時轉換,影響術后的治療和康復,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因此,宮頸癌患者的負性情緒應受到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同時,護理人員要善于具體分析每位患者的心理壓力,以便有針對性地實施個性化心理干預,降低或消除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對保證治療及護理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1]熊小英,邱永秀,林 霞.HPVDNA/液基細胞學檢測診斷宮頸病變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3(2):97.
[2]趙恩鋒,鮑 螺,李 超,等.近50年宮頸癌發病趨勢和臨床特點分析[J].解放軍醫學雜志,2005,30(7):644.
[3]姜乾金.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2.
[4]駱 勤.宮頸癌化療30例心理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8):91.
[5]曹澤毅.婦科腫瘤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475-481.
[6]崔 焱,丁亞蘋,陳明霞.癌癥患者負性情緒反應的護理干預效果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2(2):28.
[7]李小梅,孫玉倩.社會支持對宮頸癌患者希望水平的影響[J]. 廣東醫學,2011,32(18):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