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建 (天津市西青醫院,天津 300380)
靜脈輸液在臨床應用極為廣泛,然而,靜脈輸液外滲是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的護理問題,一旦發生,不采取積極正確的措施,就會引起靜脈炎[1],有的將會發生嚴重后果,甚至引發醫療護理糾紛。分析發生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及相應的護理對策具有重要的意義。急診科診治的特殊人群一般包括:嬰幼兒、老年人、重癥患者及無法溝通者等。本文就分析這一類人群發生靜脈外滲的原因及防治對策。
1.1 患者因素
1.1.1 嬰幼兒:由于嬰幼兒頭皮等靜脈分支多,交叉成網,相互溝通,哭鬧、不配合,血管短、細、且不直,家長常十分緊張,無形中給護理人員增加了壓力,給靜脈穿刺增加了難度;在輸液過程中由于患兒天性好動,肢體難于固定,一旦發生外滲難于表達疼痛的感受,所以往往小兒外滲多于成人[2]。特別是早產兒、低體重兒、新生兒硬腫癥患兒自身抵抗力弱,皮膚敏感度低,對表皮痛感無明顯反應,對外滲的不適反應不能及時感覺,易被醫護人員所疏忽。
1.1.2 老年人:老年人生理功能減退,行為容易失控導致注射針頭容易移位;此外,老年人的自身條件使痛感減低,反應遲鈍。皮膚松弛、靜脈脆弱、生理功能減退也增加外滲的可能。
1.1.3 重癥患者:如休克、嚴重脫水、病危的患者,此類患者由于微循環受損,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發生外滲。
1.1.4 無法溝通者:此類患者主要包括聾啞人、神志不清、精神障礙患者,使用鎮靜劑或處于昏迷狀態、行為不受控制的患者,如腦中風、顱腦外傷的患者。此類患者由于煩躁、知覺障礙,容易發生外滲。
1.2 護理因素:護理人員選擇血管不當,穿刺技術不夠熟練,針頭固定不當,責任心不強;巡回時未能及時發現外滲情況,拔針后按壓針眼不及時,給藥方法不當等。一般護理技術缺陷造成外滲的情況包括:①沒有經驗,對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②晚夜班沒有定時巡視靜脈通道;③護理人員知識缺乏,對藥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④使用鋼針,鋼針外滲是留置針的2倍;⑤用敷料覆蓋穿刺部位,影響外滲的觀察;⑥同一血管多次穿刺。
1.3 疾病因素:①腫瘤患者化療是外滲的危險因素,這是因為癌癥患者反復接受化療,靜脈脆弱,難以穿刺。而且穿刺部位相同時,外滲可能性會增大。②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組織彈性差,易發生外滲。③糖尿病患者由于外周神經病變,使其在輸液時感受不到疼痛。由于糖、脂肪代謝障礙,血管硬化,也容易發生外滲。④靜脈壓增高的患者,如上腔靜脈綜合征、右心衰竭患者,全身靜脈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發生外滲。⑤因疾病需要長時間大量輸液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外滲發生[2]。
1.4 藥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藥物,如化療藥、甘露醇、鈣劑。擴張血管藥,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腎上腺素等。臨床上把這些藥物稱為外滲的高危藥物,因為這些藥物一旦外滲,將會發生嚴重的后果,甚至導致血管壞死。
靜脈輸液外滲一般表現為腫脹、脹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為燒灼、刺痛,局部紅腫,無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膚發黑變硬。其發生機制:①血管受到藥物的化學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發生了改變,另一方面通過藥物直接刺激引起炎性反應介質的釋放,以及使血管內壁受損通透性升高,從而引起炎性反應;②藥物持續滴注,膠體滲透壓降低;③液體靜壓增加;④繼發感染,因細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性反應細胞的聚集及炎性反應介質的釋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發生組織水腫。一旦發生輸液外滲,患者將受到精神上的痛苦和肉體上的創傷,延長患者的住院天數,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對患者、家屬、醫護人員產生壓力和擔憂,嚴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殘疾,引發醫療護理糾紛。因此,輸液外滲的防治值得關注,尤其在工作強度大的急診科尤為重要,其防治也是根據發生因素、機制等制定的。
2.1 靜脈輸液外滲的預防
2.1.1 護士培訓
2.1.1.1 基礎知識:①強調高危與低危藥物分類。②外滲的危險因素。③外滲的后果及護理。④與外滲預防有關的給藥方法及注意事項。掌握藥物的性能、特點及使用的注意事項,注意輸入藥物的濃度及速度,小兒一般按1~2滴/(kg·min)速度輸入,持續輸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時,應用留置針開辟兩條靜脈通道,每隔2~3小時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組織壞死,用甘露醇時局部熱敷或提高藥物的溫度,使血管的通暢性增高。
2.1.1.2 操作時預防:①正確選擇穿刺靜脈:建立系統的使用計劃,由遠心端到近心端,由細小靜脈到大靜脈。②注射器具:對于持續、長期輸液和1天多次輸入甘露醇等藥物者采用較粗大靜脈留置,運用可彎曲、柔軟的密閉留置針,鋼針外滲率是留置針的2倍。③合理調節滴速,根據病情和年齡,防止輸液過快或過慢。④避免同一注射部多次、長時間輸液。⑤輸液肢體勿被壓迫,以免影響血液循環。煩躁不安者,予適當約束固定輸液部位。⑥加強巡視,仔細觀察穿刺部位,有無腫脹、回血及皮膚顏色改變。⑦正確拔針:輸液完畢,擰緊調節器,除去膠布,快速拔針。在針尖即將離開皮膚的瞬間,迅速用干棉簽沿血管方向按壓穿刺點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為止,一般為5~10 min,切忌在按壓處來回揉動,按壓的力度要適中。正確拔針可避免血管損傷,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輸液時發生滲漏。
2.1.2 患者宣教:交待患者哪些是高危藥,哪些是低危藥;交代使用留置針的好處,保護留置針的方法;在輸注高危藥物時要向患者及家屬說明,要求患者盡量減少活動,并指導患者及家屬自我觀察,如果出現注射部位疼痛、腫脹,及時向護理人員報告。
2.2 靜脈輸液外滲的治療:發生外滲時應及時拔除針管,及時給予有效處理,并根據患者情況作詳細記錄及床邊交班,給予患者持續性護理措施。
2.2.1 局部濕敷:①冷敷:冷敷在早期應用效果優于熱敷及中藥外敷。而在炎性反應吸收期應予以濕熱敷,促進吸收,減輕炎性反應。②熱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縮劑,如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阿拉明等外滲。長春新堿引起的滲漏性組織損傷則禁用熱敷。
2.2.1.1 小范圍外滲:①外滲的藥液對組織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輔助治療的藥液,可以用濕熱敷,或用95%乙醇、0.5%碘伏、50%的硫酸鎂濕敷,腫脹很快會消退;如果所剩的藥液不多,可以一邊觀察,一邊濕敷,如不再繼續外滲,可以堅持到輸液完成。②輸入的藥液為血管活性藥,局部腫脹雖不明顯,但發紅、蒼白、疼痛明顯的,必須立即更換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乙醇持續濕敷,紅腫也會很快消失。
2.2.1.2 大范圍外滲:輸入的藥液為刺激性大的藥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動,抬高患肢,用50%硫酸鎂、0.5%碘伏或95%乙醇持續濕敷,配合理療,局部封閉,亦可用相對應的藥物相拮抗,如縮血管藥物多巴胺、間羥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外滲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鈣劑,50%硫酸鎂、山莨菪堿(654-2)或以50%硫酸鎂、50%葡萄糖、Vit B12混合外敷等濕敷。
2.2.2 中藥外敷:①云南白藥:云南白藥加食醋調成糊狀,均勻涂于紅腫外。②如意金黃散:用食醋將如意金黃散調成糊狀,濕敷于水腫部位,以保鮮膜覆蓋,1次/d。③冬青冷敷法:將其浸濕紗布外敷與外滲處,用保鮮膜覆蓋,30 min/次,2次/d。④大黃石膏散:將大黃,鍛石膏研成的細粉,取適量仙人掌,去刺洗凈后搗成糊狀,涂于紗布上外敷患處。
2.2.3 局部封閉療法:封閉的方法:用肌內注射針頭,在紅腫皮膚的邊緣呈點狀或扇狀封閉。進針深度以15~20°為宜。注射藥量以能使紅腫范圍明顯突出皮膚。進針長度以針尖最好在紅腫的正中處,使藥物均勻地向四周擴散。根據情況2~3 d封閉1次,一般封閉3~5次。針對不同藥物外滲選用對抗藥物封閉。①0.25%~0.5%普魯卡因:能止痛和減輕藥物對局部損害。②透明質酸酶:將透明質酸酶0.1 ml與生理鹽水0.9 ml進行局封,適用于氨茶堿,鈣劑,氯化鉀,腸外營養液,X線透影劑,長春新堿等外滲。③碳酸氫鈉:適用于氮芥,卡氮芥,正定霉素,阿霉素等外滲。④5%硫代硫酸鈉:適用于放線菌素D,絲裂霉素C,氮芥等外滲。⑤酚妥拉明:1%酚妥拉明1 ml+生理鹽水19 ml備用,消毒外滲處皮膚,以蒼白或者青紫處皮膚核心為穿刺點,針頭斜面向上與皮膚成20°角,推注藥液0.3 ml,形成一皮丘,使轉向向四周環形封閉,使皮丘完全覆蓋與蒼自或者青紫處皮膚上。適用于多巴胺外滲。
靜脈輸液外滲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經常遇到的護理問題,急診科的工作性質決定著靜脈輸液外滲發生率比各臨床科室都要高,尤其是在特殊人群的輸液過程中更容易發生。輸液外滲的藥物不同,所出現的后果也不同,輕度為局部組織紅腫痛,嚴重者可出現局部組織壞死,甚至功能障礙。熟練操作技術、仔細巡視、保護血管是預防藥液外滲的重要措施。若輸藥液外滲,則需立即行局部處理和針對有關外滲藥液作相應處理。
總之,急診科就診的特殊人群,因其生理、心理、行為的功能暫時缺失導致靜脈輸液外滲率增加,輸液外滲的藥物不同,所出現的后果也不同,輕度為局部組織紅腫痛,嚴重者可出現局部組織壞死,甚至功能障礙。熟練操作技術、仔細巡視、保護血管是預防藥液外滲的重要措施。若輸藥液外滲,則需立即行局部處理和針對有關外滲藥液作相應處理,避免給患者造成嚴重影響及不必要的護理糾紛。
[1]吳 勤,王鵬巨.靜脈給藥并發靜脈炎的發病機理和防治進展[J].實用護理雜志,1994,10(2):41.
[2]邵華芳,何春燕,田培芳,等.對使用多巴胺新生兒實施靜脈保護的體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3(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