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翔,夏光麒,袁紹斌,呂海峰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6醫院外二科,吉林 通化 134001)
骨不連是骨折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生骨不連后患者多有行走疼痛。過度不恰當活動往往會造成內固定物斷裂、拔釘等情況發生。往往需要再次手術植骨治療,造成患者心理負擔及經濟負擔。自2003年8月~2011年10月我院應用經皮穿刺自體骨髓移植對25例骨不連接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35~54歲,平均46歲。均為術后患者,術后時間8~28個月,平均15個月;骨不連部位:股骨10例,脛骨9例,肱骨3例,尺骨2例,橈骨1例。以往手術類型:采用鋼板內固定15例,帶鎖髓內釘固定6例,外固定架固定4例。按Waber coch骨不連分型,增生反應性骨不連5例,輕度增生反應性骨不連11例,營養不足型骨不連6例,缺血無反應性骨不連3例。所有患者骨折對位良好,內固定物無彎曲斷裂。外固定架無松動。其中2例患者曾經過2次手術,更換過內固定物,同時取過髂骨植骨。
1.2 方法:術前仔細觀察X線片,確定穿刺部位及進針點,局部麻醉下在X線電視透視下用硬膜外穿刺針穿入骨不連間隙內,剝離骨折間隙中的瘢痕組織,并保留該穿刺針。髂前上棘穿刺,抽取紅骨髓10 ml左右,注入骨折間隙中。在骨折端另一側換一穿刺點,重復上述操作,另選一部位再次抽取紅骨髓注入骨折端。局部給予加壓包扎。間隔7~10 d注射1次,一般注射3~5次。
隨訪4~8個月,經自體骨髓移植治療后23例愈合,X線片示骨折斷端間骨痂生長,骨折線模糊無感染及其他并發癥發生。愈合時間在紅骨髓第1次移植后3~7個月,平均4.2個月。以增生反應性骨不連,輕度增生反應性骨不連骨折愈合最快。2例未愈合,為缺血無反應性骨不連,骨折間隙過大。
骨折后,由于斷端間纖維軟骨未鈣化,骨折間隙缺乏成骨作用,逐漸形成間隙,纖維組織覆蓋硬化骨端,造成骨不連。產生骨不連的原因很多,其中手術處理失當、血運障礙、成骨因子缺乏等是比較重要的原因。目前以植骨術為主要治療方法,再次手術植骨創傷較大,取髂骨處外型影響較大,且可能出現術后疼痛,因而常不被患者接受。一些試驗及臨床研究證實自體骨髓能促進骨折愈合及骨缺損修復[1]。紅骨髓內含有大量的骨髓基質和骨髓基質干細胞。基質干細胞具有多分化的潛能,可以經誘導表達成骨細胞活性,它是骨髓基質細胞的前體細胞。成骨活性主要源于骨髓基質細胞。骨髓基質細胞為間充質細胞,其中含有定向成骨祖細胞,和可誘導成骨祖細胞。有良好增殖和分化成骨、成軟骨能力。在不同體內環境中可以分化為骨組織或軟骨組織[2]。自體骨髓來源豐富,穿刺抽取后對供處無大的影響。注入骨不連部位,不會產生免疫反應。在骨不連區剝離后形成新的創傷,注入骨髓后,引起局部注入性血腫,產生無菌性炎性反應,同時為骨不連區域注入骨祖細胞及骨誘導活性因子。激活成骨細胞的成骨活性。我們所選患者均為術后骨折對位良好,固定可靠無移位,鋼板無折彎、斷裂、拔釘,斷端間形成纖維連接,X線可見骨不連縫隙。骨不連處需用穿刺針刺入縫隙剝離,同時剝離骨折線周圍瘢痕組織,造成一個相對較大的骨髓滯留間隙。操作中分別選擇對應的兩個穿刺點進入,形成骨折周圍360°環形剝離區域,以利于紅骨髓注入及均勻滲入,注入后需在穿刺部加壓包扎。為了提高有效細胞濃度及反復刺激其成骨活性,我們一般根據情況注射3~5次。每7~10天注射1次。為增加骨髓基質細胞含量,抽取紅骨髓時,一個穿刺點不應抽取過多,可變換深度或穿刺點,防止抽出成分含有太多的血液成分。經皮穿刺自體骨髓移植術采用局部麻醉可在門診進行,不需更換內固定。操作簡單,醫療費用較低,效果可靠,是一種治療骨折延遲愈合及骨不連的有效方法。
[1]梁雨田,張伯勛,盧世璧,等.經皮自體骨髓移植在骨缺損瘢痕組織內成骨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1998,36(2):742.
[2]劉延青,婁思權.骨髓基質中的骨源性干細胞[J].中華骨科雜志,2000,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