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蓮
(廣東省南雄市人民醫院外科,廣東 南雄 512400)
手術是一種應激源,常使患者產生焦慮、恐懼、失眠等一系列的心理、生理變化,使得各臟器功能失調,抵抗力下降,影響手術的效果和預后[1]。普外涉及胃腸道手術患者,切口多為Ⅱ類或Ⅲ類,術中常需置入各種引流管或造瘺,更加重患者的恐懼及顧慮,為了有效緩解手術患者焦慮情緒及恐懼感,保證術程平穩,提高手術成功率,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有必要對圍手術期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2]。我院普外科試驗性的對部分胃腸手術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系統化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取得了滿意效果,本文回顧性進行總結分析。
1.1 一般資料: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科共行胃腸手術患者127例,將其按是否實施心理護理干預進行分組,并從中隨機抽取患者各40例,組成心理護理組(A組,n=40)和普通護理組(B組,n=40)。兩組共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21-67歲,平均(45.1±5.9)歲,體重45-78kg,平均(51.9±10.2)kg。排除伴有其它嚴重的軀體疾病、精神疾病等。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營養狀況、手術方式和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 方法:80例患者在入院時、術前、術后均由患者本人如實填寫“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分。兩組患者在圍手術期,B組給予常規護理。A組在普通護理的基礎上,再給予系統化心理護理干預措施。
1.2.1 術前護理:患者入院后,社會角色發生了轉換,由于對醫院環境陌生和對疾病認識不足或懷疑手術是否成功,均會產生恐懼、焦慮和安全需要的渴求心理。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職業、文化背景、心理素質等特點有的放矢地作好入院宣教及衛生指導,積極開展微笑服務,特別強調4個“第1次”滿意[3]:即第1次入院介紹,第1次健康教育,第1次飲食,第1次檢查時的護送,讓病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在有針對性解答患者及家屬各種疑慮時,應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態度和藹親切,舉止端莊大方,使患者產生安全感,消除對手術治療的顧慮。對于需行腸改道或造瘺的特殊患者,易導致抑郁、自卑、依賴等心理反應,甚至心理創傷超過身體創傷。此時,醫護人員給予患者支持、關心和安慰,通過圖片、影像資料等展示造瘺口的部位及其功能,使患者和家屬了解手術的必要性和造瘺口處理的簡單性,并讓其知道這此措施術后將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亦可通過手術成功的病例介紹,使患者面對現實、接受事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應教會患者及家屬術后對造瘺口的護理,讓患者早日進入術后角色,為術后康復奠定基礎。
1.2.2 術后護理:術后麻醉清醒,得知手術成功,患者心理負擔明顯減輕,但切口疼痛將困擾患者,而疼痛可產生復雜的生理、心理變化,給患者帶來新的身體折磨。良好的鎮痛,可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促進患者身體康復十分有利。術中放置的各種引流管,使腹腔與外界相通,常有不同性質和異味的引流液引出,給患者造成緊張、恐懼,而患者的心理狀況直接影響引流效果[4]。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向患者解釋手術中放置各種管道是根據病情需要選擇的,通過醫學知識的講述,使患者了解放置引流管的目的、意義,并可隨病情的好轉拔除,不會留下任何隱患,從而達到配合治療的目的。
1.3 觀察指標:評價兩組患者入院時、術前、術后狀態焦慮抑郁水平、護理依從性、滿意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差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用統計學意義。
表1兩組患者不同時項焦慮抑郁評分比較(±s)

表1兩組患者不同時項焦慮抑郁評分比較(±s)
時項 SDS評分A組 B組t值 P值 SAS評分A組 B組t 值入院時 10.1±2.7 10.3±2.4 0.3502 >0.05 11.8±4.3 11.0±3.3 0.9335>0.05手術前 6.6±1.9 11.0±2.1 9.8264<0.01 6.9±3.4 11.7±3.5 6.2214<0.01手術后 6.5±2.1 10.5±2.6 7.5694<0.01 6.8±1.9 10.9±2.9 7.4793<0.01
2.1 兩組患者入院時焦慮(SAS)、抑郁(SDS)評分比較,P>0.05,無統計學意義。A組患者,手術前和手術后焦慮、抑郁評分與入院時比較,P<0.05,有統計學差異。兩組患者手術前、手術后的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P<0.01,差異有顯著性。見表1。
2.2 A組患者依從性、滿意率明顯高于B組,并發癥顯著少于B組,經比較,P<0.05,有統計學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依從性、滿意率及并發癥比較 n(%)
隨著現代護理觀念的完善和更新,醫院的護理工作已經由以疾病治療為中心變為以人的健康身體和愉快正常心態為中心的護理時代[5]。手術是普外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手術治療對于患者既是一個治療過程,又是一個創傷過程,可使患者產生強烈的負性心理反應,造成各臟器功能失調,抵抗力下降,影響手術效果及術后機體功能的恢復,甚至導致手術失敗,因此,對于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至關重要。心理護理不同一般臨床護理,是根據手術患者即時心理狀態和心理變化,實時運用醫學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用語言來解釋病人的心理反應,并通過言行和人際關系的影響,解決圍手術期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改變不良負性心理狀態,利于患者治療和康復[6]。本文A組圍手術期通過實施系統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焦慮狀態和抑郁水平,與術前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且提高了患者依從性,降低了手術并發癥發生率,達到提高手術成功率及縮短患者康復時間的目的,從而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1] 鄧行愛,鄭耀珍.給與人文關懷深化整體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9):707.
[2] 李金娜,孔德珍,葉詠章,等.術前熟悉手術室環境對手術患者焦慮水平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1,16(12):711.
[3] 曾秀梅.香港兩所地區醫院護士工作滿意度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6):488.
[4] 李碩.腹部手術后患者院內感染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0):62.
[5] 林衛紅,陳云志,曾其強,等.護理干預對預防消化道手術切口感染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9):3.
[6] 劉盼盼,王汝娜,陳燕,等.骨腫瘤微波滅活手術患者全程心理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9):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