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2013年1月15日,《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以下簡稱“三包”規定)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正式公布,將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經過長達12年的反復討論和修訂,汽車“三包”規定終于塵埃落定。與“三包”規定配套的《家用汽車產品三包主要零件種類范圍及三包憑證》標準已進入送審階段,很快就會出臺。另外還會出臺一些其他的配套性文件。如果說汽車召回制度的建立實施對保證汽車使用安全,維護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發揮積極作用的話,那么“三包”規定的發布將從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這一層面做進一步的保障。
目前,在GB7258《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和GB/T15089《機動車輛及掛車分類》兩個標準中均未出現“家用汽車”這個詞匯。筆者認為,“三包”規定中的“家用汽車產品”,是指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和使用的乘用車。我們可以從車輛行駛證上的登記信息,來判斷是否為“家用汽車”。首先,“車輛類型”這一欄里應為轎車或客車;其次,在“所有人”這一欄里,應顯示為個人姓名;再次,“使用性質”需為“非營運”。
“三包”規定第三十條提到“三包責任免除”的情形包括“家用汽車產品用于出租或者其他營運目的的”。
汽車召回的責任主體是生產者,而“三包”責任實行“誰銷售,誰負責”。銷售者承擔家用汽車產品的修理、更換、退貨責任。但如果屬于生產者的責任,銷售者有權向其追償,生產者也可進一步向零部件供應商追償責任。
我國汽車召回采取的是集權式管理,即由國務院產品質量監督部門統籌監管汽車召回工作,地方質監部門只是根據需要,對轄區內企業的召回行動進行監管;而在開展汽車“三包”工作中,地方質監部門的職責將更為繁重。首先,要對汽車“三包”的申訴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其次,要建立本行政區域內的汽車“三包”爭議處理體系;再次,要進行技術專家的管理工作;最后,要對經營者履行汽車“三包”的情況進行監督。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經營者既包括本地生產企業的經銷商,也包括外省市生產企業在本地的經銷商,這比汽車召回的監管范圍更為廣泛。
保修期是指汽車廠家為售出車輛提供的一定時間或一定里程數內的質量保證保修期,不低于3年或6萬公里。也就是在這個期限內,車輛出現確定非人為引起的質量問題,廠家是要為車主車輛進行免費維修和更換故障零件的(易老化損耗配件的質保期可能與整車質保期時間不同,以用戶使用手冊上的標注為準)。而前提是車主在車輛質保期內要按照廠家的建議,在規定里程數或規定時間內到該品牌授權經銷商處進行保養維護,才能享受到廠家的質保服務。
家用汽車產品的“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50000公里,在“三包”有效期內,如果符合規定的退貨和換貨條件(見第5點),消費者可以憑“三包”憑證、購車發票等辦理更換或退貨。
易損耗零部件在其質量保證期內出現產品質量問題的,消費者可以選擇免費更換。因損耗零部件的種類范圍及其質量保證期由生產者明示在“三包”憑證上,具體的種類范圍需符合國家質檢總局即將出臺的《家用汽車產品三包主要零件種類范圍及三包憑證》相關要求。
在家用汽車產品“三包”有效期內,滿足退換車的條件概括如下。
1)開票之日起60日內或3000公里之內,出現轉向系統失效、制動系統失效、車身開裂、燃油泄漏;
2)“三包”有效期內的故障:a. 嚴重安全性能故障修理2次,未排除或重現新故障;b.發動機、變速器及其主要零部件更換2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總成和零件不重復計算);c.轉向、制動、懸架、前/后橋、車身的同一主要零件累計更換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
其中“嚴重安全性能故障”的界定,需由專家采用風險評估理論進行判定,同時,國家質檢總局正在起草《嚴重安全性能故障判斷指南》。
“三包”規定中提及,因產品質量問題而導致修理時間超過5日的,應當為消費者提供備用車,或給予合理的交通費用補償。關于備用車的車型以及合理的費用還需由相關配套文件進行細化說明。
以上僅針對“三包“規定的部分重點條款進行解讀。作為有“車輪上的國家”之稱的美國,在汽車“三包”和汽車召回方面的制度建立是最完善的。對其“三包”法律以及消費者維權途徑的學習研究,或將為我國汽車“三包”制度的實施和完善提供借鑒。

1970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羅夫教授發表了一篇論文《檸檬市場:質化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主要討論了信息不對稱理論對二手車市場的影響,文中把質量糟糕的二手車比喻為檸檬車(Lemon Car),因為買到此類車的消費者心情難免會很酸澀。后來這一比喻得到了擴大,有質量問題的新車也被稱為檸檬車,保護汽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因此被稱為檸檬法。
盡管各州間有些條款的細則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如果你買了在法律限期內有質量問題的汽車,在嘗試修理一定次數后仍無法修好,那么你的車就可能是一個“檸檬”,你就有資格要求換車、貨幣補償或其他方式補償。根據該法案,車主(不僅包括購車者,也包括新車租賃人)只要憑一年內三次修理的發票就可以要求退款或換車。
在美國,檸檬法不是統一的聯邦法律,而是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檸檬法,而且實施的時間也不同,像紐約州、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新澤西州等大部分州在1985年之前就已經實施,但是也有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喬治亞州、印第安納州、南達科他州到了90年代才開始實施。而各州檸檬法對適用范圍、保質期、更換或退款前的維修次數、因維修停用時限的規定也不同。美國各州檸檬法對退換車的條件進行了詳細的限定。
(1)界定當地檸檬法的適用范圍。主要以乘用車為主,摩托車、旅居車、農用車、越野車等在很多州沒有被納入檸檬法的保護范圍。
(2)確定免費維修和退還的保質期。保質時限有購買時間和行駛里程兩個維度,以先達到為準。購買時間一般為1年~2年之間,行駛里程在12000英里~24000英里之間。例如加利福尼亞州為18個月或者18000英里(1英里=1.6093公里)。
(3)確定達到換車和退款的維修次數/因維修累計停用天數。這兩個數量上的限制只要達到了其中的一條,消費者都可以提出換車或者退車,以維修收據為憑證。在很多州,維修次數的上限因后果的嚴重性而不同。例如加州檸檬法規定,嚴重安全缺陷問題經過2次維修仍無法解決就可以退換,而其他性質的問題要經過4次維修,另外因故障和維修停用天數累計不得超過30天。
(4)如果在保質期多次發生的質量問題在保質期滿后依然出現,消費者在該問題上依然受到檸檬法的保護。在部分州,汽車企業的“傳動系統額外保障”可以達到10萬英里里程,遠遠超過法定保質期。
(5)因車禍、使用不當、用戶疏忽或者在經銷商指定維修點以外的地方進行修理而造成的故障不在檸檬法保護范圍之內。消費者除了要求退還車款外,還可以要求賠償拖車、修車、租車和律師費用。
根據檸檬法退車時,退款會因為車的使用情況進行打折。
由于檸檬法的保護,美國消費者退換問題車并不需要經過復雜的程序,只要達到條件,就可以通過消費者協會索賠,不必上法庭。另外消費者還可以通過仲裁調解,如果仲裁敗訴,仍可以上法庭起訴。而且美國的法律體系主要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進入訴訟程序,一旦上報到美國商務部,商務部會對汽車產品問題進行嚴格調查和處罰。美國的消費者協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們代表消費者的利益。如果消協發現質量問題,會在內部雜志上通報,號召抵制該產品,對汽車制造商帶來巨大的打擊。
在鑒定汽車質量方面,檸檬法規定讓制造商自己排除質量隱患,而不是“誰主張誰舉證”,改變了消費者因為技術、財力、精力匱乏而導致的劣勢狀態。
但是汽車制造商不會輕易讓消費者退換汽車,一方面不希望助長退換風氣造成太多損失,另一方面出于對自己聲譽的維護。車企為了規避退換車,在法庭上往往想辦法把責任推給消費者,證明消費者沒有正確使用車輛、沒有定期保養車輛、對車輛進行改裝等行為導致車輛出問題。車企還會通過向法官或者仲裁者申請額外的最后一次維修機會來避免退換,理由可能為車廠有新維修方法來處理之前未能修好的質量缺陷,而這種“維修判決”往往會讓消費者感到失望。
車企收回的檸檬車在整修之后還會再次出售,但是根據檸檬法的規定,再次出售車窗上必須貼有“檸檬”標志,文件上也必須注明是“檸檬法回購車”(Lemon Law Buyback),出售的檸檬車至少要有1年的保質期,依然受到檸檬法的保護。
據統計,從1983年到1990年不到10年的時間里,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產生的汽車退款達10億美元。
“是產品質量問題,還是消費者使用不當?”這是橫亙在汽車三包規定前方不容回避的問題。首先,消費者需要與經營者協商解決,若協商不成,應當由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或者地方質監部門進行調解處理,同時,若遇到專業技術問題,需由專家進行分析判斷,根據專家意見明確“三包”責任。這與美國《檸檬法》中的消費者維權機制也是相近的。絕大部分的“三包”爭議事件應該就此劃上句號。對于極個別的爭議,若雙方通過調解無法達成一致的,只能根據協議申請仲裁,也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汽車“三包”爭議按照合同糾紛案件分配舉證責任,由消費者負責對汽車產品存在質量問題進行舉證。對于有上萬種零部件的汽車產品而言,這樣的規定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而言顯然是不利的。當然像舉證責任分配在理論上應由上位法加以調整,不是部委制定的部門規章所能承擔的。若干年后,若汽車三包規定上升到法律層級之后,就能如同《檸檬法》那樣,讓制造商來舉證了。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網頁的汽車召回公告統計,2013年1月1日至5月15日,共發布汽車召回公告51起,與2012年同時段的25起召回相比,增長率超過100%。這固然得益于今年1月1日汽車召回法規升級之后產生的威懾力,但通過深層次的分析,筆者認為,汽車“三包”規定的正式發布讓制造商更愿意及時采取能提升企業形象的主動召回行動。首先,雖然“三包”的責任主體在經銷商,但畢竟要追償到制造商,制造商或將再追償到零部件供應商,耗時耗力;其次,在實施召回過程中只需消除汽車產品安全隱患,即采取維修或更換零部件的行為即可,否則,若演化成“三包”爭議或群體性事件,必將影響到企業及品牌形象??梢灶A見,中國汽車召回次數將呈現井噴式的增長。
汽車召回條例的實施推動了汽車“三包”規定的正式發布,而汽車“三包”規定的發布又促使了召回次數的增長。汽車召回和汽車“三包”,猶如雙輪驅動,為消費者在行駛途中保駕護航。雖然一路上難免還會磕磕碰碰,但行駛的方向,始終將是汽車產品質量的提升、汽車產業的發展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