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榮,王恒煒,劉潤萍,劉七軍,王建連,白賀蘭,李紅霞
(1.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工程咨詢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3.北方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油料作物是以榨取油脂為主要用途的一類作物,我國作為油脂油料最大的輸入國,對外依存度現已超過70%。面對城鎮化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脂類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全國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在生產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油料作物種植增長越來越難。油料生產在甘肅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油料除滿足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食用油的需求外,同時也是一些主產區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油料生產不僅影響到種植業,同時也影響到相關加工業和養殖業的發展。甘肅地域廣闊,適合多種油料作物生產,但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如熱量、降水、溫度、氣候、土壤等對各種油料作物的影響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同油料作物在生產分布上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穩定性。因此,如何科學、合理有效的協調油料產業的多方位全面發展,對促進甘肅農業的持續、高效發展及產業化進程意義深遠。為此,我們對甘肅省各市(州)主要油料作物生產狀況進行了全面分析,以期科學、合理有效地協調油料產業的多方位全面發展,進行優化布局調整,使油料作物生產向比較優勢較高的區域轉移,提高油料作物生產的土地生產力。
甘肅省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胡麻、向日葵、大豆和油橄欖等10多個種類,總產量居全國第16位,西北地區首位,其中胡麻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0.8%,居第一大省。無論從播種面積還是產量來看,甘肅省油菜、胡麻、向日葵3種油料作物占整個油料作物的比重都經已超過90%。2011年,全省油料作物播種面積35.11萬hm2,總產量63.52萬t,其中油菜播種面積18.48萬hm2,產量33.14萬t;胡麻10.09萬hm2,產量13.83萬t;向日葵3.58萬hm2,產量11.50萬t;其它油料作物2.96萬hm2,產量5.05萬t[1]。從油料作物的種類來看,油菜和胡麻是甘肅省主要的油料作物,產量分別占全省油料總產量的51.86%和21.77%,向日葵占18.10%。從區域分布情況看,中東部地區油料總產量占全省油料總產量的72.00%,河西地區占28.00%。油料作物種植面積最大的是慶陽市,為76 820.0 hm2,占全省油料作物種植面積的21.88%;其次是天水市,為50 513.3 hm2,占全省的14.39%;第三是平涼市47280.0hm2,占全省的13.47%。油料總產量最高的是慶陽市,為12.07萬t,占全省總產量的19.01%;其次是武威市8.33萬t,占全省的13.11%;第三是天水市7.01萬t,占全省的11.04%(表1)。油菜籽產量最高的是慶陽市(表2),胡麻籽產量最高的是平涼市(表3)。
2.1.1 油菜 甘肅省現已形成了以慶陽市寧縣、鎮原縣,定西市漳縣、岷縣,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康樂縣、和政縣,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天水市秦州區、秦安縣,平涼市莊浪縣等為主的河東南部地區集中生產區和張掖市山丹縣、民樂縣,武威市涼州區、天祝縣為中心的河西油菜集中生產區[2]。特別是沿祁連山北麓冷涼灌區,氣候冷涼濕潤,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有利于油籽脂肪的形成和積累,能提高籽粒的千粒重和含油率,是種植甘藍型雙低油菜的理想地帶。2011年油菜種植面積最大的是慶陽市,為34 213.3 hm2,占甘肅省油菜種植面積18.52%;其次是天水市34 020.0 hm2,占甘肅省18.41%;第三是張掖市29 073.3 hm2,占甘肅省15.74%。油菜總產量最大的是慶陽市,為5.56萬t,占甘肅省16.78%;其次是臨夏回族自治州5.26萬t,占甘肅省15.86%;第三是張掖市,總產量5.20萬t,占甘肅省15.68%。無論是總產量還是種植面積,嘉峪關市均最低。油菜單產最高的是臨夏回族自治州,為3 519.5 kg/hm2;其次是金昌市,為2 714.9 kg/hm2;第三是武威市,為2 357.1 kg/hm2(表2)。

表1 2011年甘肅省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及產量
2.1.2 胡麻 胡麻是甘肅的傳統優勢作物,主要分布在平涼市靜寧縣、靈臺縣、崆峒區,慶陽市鎮原縣、環縣、華池縣,定西市通渭縣、安定區,蘭州市永登縣、榆中縣,天水市清水縣等。這些地區也是甘肅生態、氣候、土壤條件都比較差的地區,并且胡麻又主要分布在山區旱地,當發生嚴重春旱、夏糧作物無法播種時,可作為主要的救災作物。
2011年甘肅省胡麻種植面積最大的是平涼市,為25 633.3 hm2,占全省胡麻種植面積的24.95%;其次是慶陽市16 826.7 hm2,占全省胡麻種植面積16.38%;第三是定西市14 740.0 hm2,占全省胡麻種植面積14.35%。胡麻產量最高的是平涼市,為3.76萬t,占全省胡麻產量27.23%;其次是慶陽市1.98萬t,占全省胡麻產量14.31%;第三是定西市,總產量1.77萬t,占全省胡麻產量12.83%。單產最高的是酒泉市,為3 860.3 kg/hm2;其次是臨夏回族自治州,為3 162.0 kg/hm2;第三是張掖市,為3 145.8 kg/hm2;河西5市的胡麻單產遠遠高于平涼、慶陽、定西等胡麻面積和總產量較大的地區(表3)。
2.1.3 向日葵 隨著種植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向日葵種植已逐步向規模化方向發展,加之向日葵具有耐鹽堿、耐瘠薄,銷路好,經濟效益高等特點,使甘肅向日葵播種面積不斷擴大,2002年全省向日葵種植面積僅為1.52萬hm2,2006年增長到2.56萬hm2。2007年武威市民勤縣突破了0.66萬hm2,慶陽環縣1.66萬hm2。到2011年,全省種植面積達3.58萬hm2,成為甘肅省特色優勢作物之一。主要分布于武威、天水、慶陽等市。

表2 2011年甘肅省各市(州)油菜種植面積及產量

表3 2011年甘肅省各市(州)胡麻種植面積及產量
2011年甘肅省向日葵種植面積最大的是武威市,為11 413.3 hm2,占全省31.85%;其次是天水市5 913.3 hm2,占全省16.50%;第三是慶陽市5 600.0 hm2,占全省15.63%。總產量最高的是武威市,為5.31萬t,占全省46.16%;其次是金昌市1.13萬t,占全省9.87%;第三是天水市,總產量1.05萬t,占全省9.12%。單產最高的是臨夏回族自治州,為5 566.1 kg/hm2;其次是武威市,為4 650.5 kg/hm2。從種植面積和產量來看,武威市占絕對優勢,其向日葵總產量占到全省的近50.00%。定西市和臨夏回族自治州幾乎沒有規模化的種植向日葵生產(表4)。
適宜在甘肅省不同生態環境條件下栽培的特色油料作物有油橄欖、紫蘇、油葵、花生等,油葵經過30 a的發展,已成為大宗油料作物納入上文分析;花生僅在部分區域零星種植或試種,因此,特色油料作物以適合在甘肅特定區域種植的油橄欖、紫蘇為主。
2.2.1 油橄欖 甘肅省油橄欖種植區域分布在隴南市9縣(區),隴南市是我國油橄欖的最佳適生區之一,油橄欖種植面積、鮮果產量、橄欖油產量和質量均居全國之首。隴南市武都區被授予“中國油橄欖之鄉”、“油橄欖標準化基地”稱號,國家質檢總局對武都油橄欖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2年,甘肅省油橄欖種植面積達1.80萬hm2,鮮果產量7 600.00 t,榨油1 140.00 t,種植面積和鮮果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5.00%和89.00%,實現產值4.2億元。
2.2.2 紫蘇 甘肅省紫蘇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慶陽、平涼、天水、定西、蘭州地區,以慶陽市種植面積最大,主要分布在正寧縣、寧縣、合水縣、慶城縣、西峰區及鎮原縣南部。紫蘇是慶陽市傳統的油料作物,不僅產量高、效益好,而且是一種極好的倒茬作物,目前紫蘇已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特色產業。從1999年開始,甘肅阿爾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規模化無公害原料種植,在慶陽市建立了萬畝紫蘇種植基地。近年來,慶陽市將紫蘇生產當做特色產業來抓,種植規模穩步擴大,據統計,全市紫蘇種植面積2010年為1.71萬hm2,2012年為1.82萬hm2,總產量3.53萬t。
國家的惠農政策對糧食產量非常重視,對油料生產的關注比較少。油料生產在政策上不能與糧食爭地,在補貼方面也不能獲得與糧食同等的地位,可以說是在夾縫中生存。近年來由于食用植物油自給率不斷下降,已經威脅到了產業安全,國家才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油料生產還需要出臺鼓勵育種、種植、收購、加工等系列扶持政策。
甘肅省油料作物多分散經營,且產地多為旱、寒區,耕地立地條件較差,機械化程度低,油料作物的播種和移栽、施肥、收獲等配套的機械設備和技術缺乏,適合機械化生產的油料作物品種研究起步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油料生產的集約化程度。
由于不同時期自然條件和政策等諸多因素的變動,甘肅省的油料生產發展并不平衡,有一定的波動性。甘肅省現有灌溉耕地110.58萬hm2,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31.6%(以2011年面積計算),其余70%為旱地。目前灌溉耕地生產的油料產量是旱地的2倍,近70%的油料要靠旱地來生產,而80%的旱地受氣候干旱的影響,仍然還是“靠天吃飯”的局面。氣候變化、旱澇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致使旱地的油料總產、單產極不穩定,已成為全省油料作物單產和總產高頻振蕩與寬幅波動的重要原因。

表4 2011年甘肅省各市(州)向日葵種植面積及產量
一般綜合優勢較大的地區具有作物生長的有利氣候、土壤等自然資源和農業基礎設施,農作物生產力水平相對較高,具有較大的作物生產發展潛力。在綜合優勢較大的地區可適度擴大規模生產,而對處于劣勢地位的區域則相對減少播種面積,使甘肅省的油料作物生產區域布局更加優化和合理。分析甘肅省各市、州油料作物的生產情況表明,慶陽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張掖市、天水市油菜生產優勢強;平涼市、慶陽市、定西市胡麻種植面積和總產量高,但單產不高;武威市、金昌市、天水市、慶陽市向日葵種植面積和產量高。從單位面積產量來看,河西5市油料作物單產普遍高于隴東及隴中油料作物主產區。胡麻作為甘肅省主要的油料作物,盡管單產水平較低,在一些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種植面積呈下降趨勢,但其在抗旱、耐瘠薄等方面有其它油料作物不可替代之處,因此甘肅省胡麻生產的重點應放在干旱、半干旱雨養農業區和冷涼灌區,種植面積基本保持在15萬hm2左右。甘肅省油菜應適當減少單產較低的冬油菜,適種區穩步發展豐產性好、品質優的甘藍型春油菜,在光熱條件好的地區逐步擴大特早熟白菜型油菜復種面積。在一些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特別在河西走廊及沿黃灌區,向日葵是一種很有發展前景的油料作物,爭取年種植面積發展到6.00萬~8.00萬hm2,成為甘肅省繼油菜、胡麻之后居第3位的油料作物[3~5]。同時在具有比較優勢的油料生產區域擴大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實行規模種植。在適合發展油料作物的地區,加快集約化生產水平,改善生產條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區域抗災能力;著力提高產量水平,以提高其區域生產能力,維持或形成比較優勢,適當壓縮不具備比較優勢的作物的播種面積。
加強油料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促進成果產業化。科研單位應積極同種業公司合作,為他們提供品種和技術支持。加快油料作物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擇優支持油料品種培育與產業化,推動優質油料新品種繁育及其產業化示范工程建設。加快高產、優質、高效、多抗的新品種培育,加強相關配套技術集成創新,加快建設油料作物育種技術平臺和新品種產業化基地。重點推廣優質胡麻、“雙低”油菜、油葵、油橄欖新品種;加快普及油菜輕簡栽培,油菜、胡麻地膜覆蓋栽培,推進油料生產機械化等技術,分品種建立高產示范展示區,實現良種良法配套。
油料作物作為甘肅省種植生產的一個重要領域,由于在政策上一直不受重視,播種面積難以增加。要充分認識到油料生產的重要性,給予大宗油料作物與糧食作物同樣的政策扶持力度,將主產區油料納入農資增支綜合直補范圍,開展油料機播機收作業補貼,加大油料生產機械購置補貼規模,并提高補貼標準。實行油料最低收購價政策,對油菜籽、胡麻等主要油料產品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保護農民種植油料作物的積極性。
一方面,要鼓勵建立油料生產合作組織,通過自愿、平等、互利的組織形式,緊密圍繞發展優質油料產業,實行信息、技術、生產、銷售、資金、服務和供銷等多方面的互助合作和服務,促進油料作物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構建市場、龍頭企業、中介、農戶相聯接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另一方面,要引導和鼓勵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的大中型加工企業,圍繞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深加工、農副產品加工、運銷和飼料加工,大力推進油料產業化經營,實現產、供、加、銷一體化。重點發展河西地區“雙低”油菜、中東部地區優質胡麻和隴南地區油橄欖三大優勢特色油料的規模化種植。
[1]甘肅省統計局.甘肅農村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2012.
[2]陳其鮮.甘肅省油菜產業現狀及發展思路[J].甘肅農業科技,2007(7):36-38.
[3]陳炳東.甘肅省油料作物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1998(1):4-6.
[4]賈秀蘋,陳炳東,卯旭輝,等.甘肅省向日葵產業發展的思考[J]. 農業科技通訊,2011(3):7-10.
[5]劉 雪,傅澤田.我國蔬菜生產的區域比較優勢分析[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2,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