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守疆,龔成文,劉生戰,趙欣楠,楊君林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節水農業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
黨參是甘肅省道地中藥材品種之一,近年來種植面積穩定在2.67萬hm2左右,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0%以上[1],已成為甘肅省區域優勢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因黨參多產于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的貧困山區,農民文化知識欠缺、科技意識薄弱,黨參種植長期依賴于經驗,加之種植區農戶為追求經濟效益而長期濫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壤鹽堿化、酸化嚴重,結構變差,黨參生長環境不斷惡化,嚴重影響了藥材質量。同時,由于黨參適宜密植,生長中、后期莖葉互相纏繞將地面覆蓋,追肥無法直接撒施地面,易造成葉面燒傷,既影響藥材質量又浪費肥料[2~3]。為此,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節水農業研究所根據甘肅省黨參主產區氣候特點、土壤供肥能力及黨參需肥規律,自主開發研制出了黨參專用肥,為了給該肥料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提供依據,我們于2012年對黨參專用肥進行了田間肥效試驗?,F將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黨參專用肥(N-P2O5-K2O為24-11-5)委托甘肅施可豐新型肥料有限公司生產,尿素(含N 46%)由中國石化蘭州化學工業總公司生產,磷酸二銨(含N 18%、P2O546%)由云南三環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生產。指示黨參品種為白條黨參,購自種苗市場。
試驗在甘肅省渭源縣新寨鎮的黎家灣村和大坪村兩地進行,新寨鎮平均海拔1 930~3 941m(其中黎家灣村試驗區海拔2 497m,大坪村試驗區海拔2 452m)。氣候高寒陰濕,年平均氣溫5.8℃,年平均降水量507mm左右,無霜期157 d,黎家灣土壤類型為黑壚土,大坪村土壤類型為黃綿土。各試驗點的試驗田土壤基本性狀見表1。

表1 黨參專用肥肥效對比試驗地塊土壤基本理化性狀
試驗采用大區試驗設計,設2個處理,即黨參專用肥處理和常規施肥處理,大區面積335m2。專用肥處理與常規施肥處理等養分量(養分量均為420 kg/hm2)施用,其中黨參專用肥用量為1 050 kg/hm2,整地時一次性施入,不追肥;常規施肥處理肥料用量為即尿素460 kg/hm2(基施184 kg/hm2,結合中耕除草追施276 kg/hm2)、磷酸二銨330 kg/hm2(全部基施)。黨參苗栽培方式與管理模式同當地大田,按行株距20 cm×5 cm移栽,移栽密度為97.5萬株/hm2,保苗密度90.0萬株/hm2。試驗收獲時每個試驗田均采用“S”取樣法選取5個點,每個點取1m2,收獲后自然晾曬風干,對干樣按常規考種、測產。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法測定浸出物含量。
由表2可知,黨參平均干根長和平均干根單重均以黨參專用肥處理較高,分別為25.8 cm和4.81 g,較常規施肥處理分別增加1.3 cm和0.46 g;平均干根直徑黨參專用肥處理與常規施肥處理均為0.50 cm。用配對t檢驗法對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黨參專用肥處理與常規施肥處理的黨參平均干根長、平均干根直徑之間差異均不顯著,平均干根單重之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由表2可知,黨參干根折合平均產量以黨參專用肥處理較高,為3 688.04 kg/hm2,較常規施肥處理增加288.40 kg/hm2,增產率為8.48%。經配對t檢驗法分析,黨參專用肥處理與常規施肥處理的黨參干根折合產量之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表2 不同施肥處理的黨參根部形態特征及干根產量
對黎家灣村和大坪村兩個試驗點10塊試驗田的混合樣品浸出物含量進行測定的結果顯示,黨參專用肥處理和常規施肥處理的黨參浸出物含量分別為74.059%和72.127%,分別比藥典規定的浸出物含量(≥55.0%)增加19.059、17.127百分點,且專用肥處理的浸出物含量較常規施肥處理增加1.932百分點。由此可見,黨參專用肥處理和常規施肥處理的黨參浸出物含量均符合國家藥典要求。

表3 不同處理的經濟效益分析①
由表3可知,黨參專用肥處理的產值為295 043元/hm2,較常規施肥處理增加230 772元/hm2;種植純收益為214 043元/hm2,較常規施肥處理增加23 226元/hm2??梢婞h參專用肥可有效提高黨參種植收益。
在甘肅省黨參主產區渭源縣雨養農業條件下,施用黨參專用肥1 050 kg/hm2對黨參平均干根長、干根直徑無顯著影響,但黨參平均干根單重和干根折合平均產量顯著提高,分別為4.81 g和3 688.04 kg/hm2,分別較等養分量常規施肥處理增加0.46 g和288.4 kg/hm2。黨參浸出物含量為74.059%,較常規施肥處理增加1.932百分點。種植純收益為214 043元/hm2,較常規施肥處理增加23 226元/hm2。
[1]李成義,魏學明,王明偉,等.甘肅道地藥材黨參的本草學研究[J]. 西部中醫藥,2012,25(2):12-14.
[2]王 丹,侯俊玲,萬春陽,等.中藥材施肥研究進展[J]. 土壤通報,2011,42(1):225-228.
[3]藺海明.甘肅省中藥材生產現狀與產業化開發對策[J]. 甘肅農業科技,2003(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