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運斗
近年來,厄貝沙坦與貝那普利可下調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蛋白尿水平,而備受關注,關于二者聯合用藥的適當性和適用范圍尚有爭議[1]。因此,單獨使用以及兩者合用所取得的療效值得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間共收治135例慢性腎臟病患者,包括男77例,女58例;患者年齡在18~75 歲,平均為(51.4±14.1)歲;將其隨機分為I、II、III組,分別實施貝那普利、厄貝沙坦、貝那普利+厄貝沙坦聯合療法。
1.2 入選標準 (1)有慢性腎臟病病史;(2)血壓>120/80mmHg;(3)血肌酐<265μmol/L;(4)24 h尿蛋白定量>1.0 g[1]。退出標準:(1)對所使用藥物過敏;(2)出現頑固咳嗽難以耐受,或者其他不良反應需終止用藥者,如嚴重高血鉀、血肌酐較使用前上升超過30%者;(3)患者因自身原因退出或者死亡者。
1.3 方法 I組45例給予10~20 mg的貝那普利或福辛普利,1次/d;II組 45例給予150~300 mg的厄貝沙坦或50~100 mg氯沙坦鉀,1次/d;III組45例給予 10 mg的貝那普利或福辛普利聯合150 mg的厄貝沙坦或50 mg的氯沙坦鉀,1次/d。12周為一個療程。比較3組在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UA)、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以及血鉀(K+)方面的改變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進行χ2分析,組內比較進行t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35名患者中7例退出,其中2例因頑固性咳嗽,4例因血肌酐較使用前上升超過30%停止用藥,1例轉外地生活隨訪中斷。實際完成臨床研究者128人;經治療后,3組治療前后各指標改變情況見表1。3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與治療前相比均出現不同幅度的降低,治療后III組降低幅度最大,大于I、II兩組P<0.05;但3組之間比較其他的各項指標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

表1 3組治療前后各指標改變對比結果
蛋白尿是慢性腎臟病最為常見的臨床表現,可使慢性腎臟疾病快速發展成為終末期腎病。貝那普利能夠限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的活性,能阻礙血管緊張素I發揮作用,減小血管阻力;厄貝沙坦是血管緊張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受體抑制劑,能抑制AngⅠ轉化為AngⅡ,能特異性地拮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1受體(AT 1),對AT 1的拮抗作用大于AT 28500倍,通過選擇性地阻斷AngⅡ與AT 1受體的結合,抑制血管收縮和醛固酮的釋放,產生降壓作用[2]。兩藥聯用在不同的機制下調控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使其發揮協同作用,在最大程度上阻止血管緊張素II對腎臟產生的損害。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后,3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與治療前相比均出現不同幅度的降低,治療后III組降低幅度最大,大于I、II兩組P<0.05;但3組之間比較其他的各項指標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差異,這一結果與以往的相關報道相符[3]。目前認為,兩藥聯用對于控制高血壓尚缺乏足夠的循證醫學證據[1]。除增加副作用風險之外,并未觀察到更好的治療作用及靶器官保護作用[3]。而聯合用藥對于控制蛋白尿,發揮腎保護效應則具有較為肯定的作用[4]。本研究的結論也支持這一觀點。
總之,兩種藥物均能夠有效降低慢性腎臟病的蛋白尿水平,本研究中未觀察到聯合用藥較單獨使用副作用增加情況,并且兩者的合用效果較好,提倡臨床推廣應用[5]。
[1]Yu HT.Progression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J].Arch Intern Med,2003,163(12):1417-1429.
[2]周曉蘭,馬郡,顧宇重.ARB聯合ACEI治療糖尿病腎病60例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2011,24(5):2597-2598.
[3]劉雙信,史偉,李睿均,等.回顧性分析ACEI/ARB聯用激素對微小病變型腎病綜合征的影響[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0,26(7):495-498.
[4]張道友,楊沿浪,陳衛東,等.苯那普利和纈沙坦單用或聯用對慢性腎小球疾病尿蛋白的影響[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9,17(12):762-763.
[5]張國艷,張浩,牛效清.前列地爾聯合貝那普利治療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的療效[J].當代醫學,2012,18(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