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心偉
隨著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階段,心腦血管病發生率也呈現上升趨勢,腦梗死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受到臨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近年來相關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腦梗死的重要發病原因之一[1]。本文旨在分析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危險性及其防治的重要性,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4月漢中405醫院內科收治的115 例(男71 例,女44 例)腦梗死患者,年齡42~73 歲,平均(58.5±6.3)歲。所有患者的臨床診斷參考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所制定的標準[2],經頭顱CT掃描確診;另選同期住院的115 例非腦血管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詳細的入院體檢以及詳細的頸動脈超聲檢查,儀器為飛利浦飛凡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12 MHz。受檢者取平臥位,暴露頸部,分別檢測兩側頸動脈,讓受檢者頭偏向對側,超聲探頭先做縱向掃查,依次掃描頸總動脈遠端、中段、近端,分叉處和分叉處以上的頸內動脈、頸外動脈、椎動脈,然后再按上述順序依次做橫斷掃查。仔細觀察并記錄斑塊的形態、大小、性質、管腔狹窄程度。
1.3 診斷標準 頸總動脈IMT>1.0 mm為斑塊形成,頸總動脈分叉處內膜-中層厚度(IMT)>1.2 mm為斑塊形成。根據參考文獻[3],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根據其病理學特征、形態學特征、超聲回聲可分為穩定性斑塊(包括扁平斑和硬斑)和不穩定性斑塊(包括軟斑和潰瘍斑)共4 型:(1)扁平斑:早期少量類脂質在血管壁聚集,血管壁內膜欠光滑,局部隆起狀或彌漫性增厚,超聲顯示血管壁偏心性增厚,其內膜呈均勻低回聲;(2)軟斑:出現纖維組織增生,鈣鹽在動脈管壁沉積,斑塊內出血,斑塊突出動脈官腔內,呈均勻弱回聲或不同程度混合性回聲;(3)硬斑:斑塊內纖維化或鈣化,局部回聲增強,后方回聲呈現明顯衰減或伴有聲影;(4)潰瘍斑:斑塊不規則,表面不平,CDFI有龕影,呈現“穴狀”或“壁龕樣”改變,潰瘍邊緣回聲減低。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2.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斑塊檢出率 對照組患者頸動脈斑塊檢出19 例(占16.5%),腦梗死組頸動脈斑塊檢出111 例(占9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頸動脈斑塊的情況 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進行分析,腦梗死組共檢出斑塊139 處,不穩定性斑塊120 處(120/139,占86.3%),對照組檢出斑塊22 處,不穩定性斑塊6處(27.3%)。腦梗死組的不穩定性斑塊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不穩定性斑塊比例(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斑塊性質分析
腦梗死是臨床內科常見病,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缺血性腦血管病最常見的病因在顱外段頸動脈而非顱內,這是近年來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研究的重大成就[4]。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動脈管腔狹窄、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斑塊脫落形成栓子是誘發腦缺血的主要機制,因此近年來國內外大多注重對斑塊穩定性的研究[5]。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一種進行性疾病,早期病變是病灶處內膜下大量脂質成分的聚集,斑塊表明進一步形成纖維帽,繼而發生鈣化、斑塊內出血、潰瘍形成、破裂。不穩定性斑塊是指有血栓形成傾向或者斑塊纖維帽不穩定而極可能發生破裂導致腦卒中的斑塊,一旦發現頸動脈存在不穩定性斑塊,即使不引起嚴重狹窄,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性也很大,而如果存在輕度至中度頸動脈狹窄同時存在穩定性頸動脈斑塊,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幾率則相對降低。
腦梗死組的頸動脈斑塊形成率明顯高于非腦梗死患者,再次證實了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關系密切。內科收治腦梗死患者需要詳細診斷頸動脈情況,評估斑塊大小、形態、部位、性質、官腔是否狹窄及閉塞等,準確定性定位之后,決定采取外科手術或內科藥物治療,而且有助于評估預后,對臨床診斷、及時治療腦梗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為避免和減少腦梗死的發生,積極干預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的各種危險因素及發生斑塊后及時使用藥物使不穩定斑塊進一步轉化為穩定性斑塊顯得尤為重要。
[1]華揚,鄭宇,凌晨,等.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與頸動脈狹窄和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4,1(2):69-72.
[2]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何文.頸動脈多普勒超聲與臨床[M].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57-64.
[4]華揚.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67-205.
[5]Mofidi R,Crotty TB,McCarthy P,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laque instability,angiogenesis and symptomatic carotid occlusive disease[J].Br J Surg,2001,88(7):94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