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勤(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廣西南寧 530022)
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和入學機會擴大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拉力”和人們接受高等教育需求“推力”的影響下,從精英到大眾再到普及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國高校擴招順應了教育發展的趨勢,表明我國高等教育正向大眾化和普及化的方向發展。但是,由于學生個體條件差異大、教學條件不足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如何克服困難和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保證人才的培養質量,是當前高校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這些問題在高校藝術教育領域顯得尤為突出。高校音樂教育在于培養大學生有高層次的審美意識、審美感受、審美能力、和正確的審美判斷,從而達到精神和心理的和諧、平衡,成為有高尚道德情操和遠大理想的人。聲樂是音樂藝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種類,并因其所起的社會作用和所實現的社會功能的不可替代性使其在音樂藝術中具有獨特的地位。聲樂教學是一門復雜和具有獨特的科學藝術規律的學問,對聲樂學習者有較高的要求和條件限制。聲樂教學還具有極強的實踐性、主觀性、針對性和合作性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兼顧學生的差異程度并有效地實施個性化教學。應該說,目前的聲樂教學已經不太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
聲樂作為一門表演藝術是以人體為樂器,以人的嗓音為音源,由人身唱出的音樂。從普及的角度來說,只要嗓音和聽覺健全,人人都可以學唱。但要使聲樂學習達到較高的藝術水平,就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學唱條件:“1.有中等以上的智商和在音樂學習上的悟性。2.音樂感覺良好。3.有健康的和較好音質的聲帶。4.有和自身聲帶條件、相匹配的健康的共鳴器官。5.健康的身體和適于演出的形象。”如果想成為一名歌唱家還需具備“非常熱愛歌唱藝術、為歌唱藝術獻身的精神、個性十足、充滿魅力、真情投入、不同凡響等素質。”此外,學習聲樂還需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敏銳的觀察理解能力、豐富的情感體驗能力等等。由于每個學生發聲器官的先天條件和學習程度不同,他們在開始正式學習時,水平并不在一個起跑線上,學習開始后的進度也不同,每個人的狀態和應解決的問題也不一樣。這就決定了聲樂教學是以個別課為主,小組課、集體理論課為輔的針對性和合作性極強的教學形式。這種對學習對象的專業條件嚴格要求顯然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存在著尖銳的矛盾。
聲樂學習一般都要經過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它的標準,都有質的不同,都有它自己的規律和特點。金鐵霖教授提出了自然階段、不自然階段、科學的自然階段的“三個階段”理論。該理論指出:“自然階段的演唱是靠自己的自然嗓音條件和樂感模仿著去演唱,演唱時歌者對聲音基本沒有理性的認識與明確的要求,聲音比較自然。不自然階段又分為初、中、高三個階段。在不自然階段的初級階段,學習者無所適從的表現較為明顯,歌唱者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自由演唱狀態受到限制。此時,聲音時好時壞、不均勻,真假聲打架、破音、歌唱吃力、不舒服,甚至會出現不敢唱的現象。由于此現象,歌唱者開始不自信,甚至懷疑老師的教學,思想上迷茫、混亂、甚至痛苦。不自然階段的中級階段相對初級階段而言,歌唱者有了較大的進步,逐漸適應了新的方法,但需要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能力上還需要繼續拓展而達到運用方法自如的程度。不自然階段的高級階段表現為歌唱能力較強,音域較寬廣,音色比較統一,具有演唱大作品的能力,但在方法的運用上還不夠完全自如,聲音上方法運用的痕跡比較明顯,聲音不夠靈活,需要不斷繼續鞏固。不自然階段的訓練就是對歌手暫時打破原有個性、建立科學方法、拓展歌唱能力的階段,這個階段是不可逾越的。科學的自然階段指的是歌唱的高級階段。這個階段發聲方法科學,聲音運用自如,作品表現比較自然,是歌唱者掌握了科學的演唱方法后,再回到個性化的階段。這個階段又可分為“會”“通”“化”三個不同的階段。” 學習聲樂的三個階段就是一個原有平衡被打破,經歷新的平衡的過程;是不斷地否定自我,達到新的自我的過程。
歌唱學習的過程就是在矛盾的對立與統一中發展著,聲樂教師要客觀地看待聲樂教學過程,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同時也指引學生更加理性地看待聲樂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避免急于求成,心浮氣躁。只有充分認識到聲樂專業學習必須要經歷一個嚴格、曲折而又艱苦漫長的學習過程,才能使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相互信任,和諧共進。聲樂學習的三個階段學說體現了聲樂學習嚴格的階段性和低成才率的精英、專業化特點。這些特點與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規模和普及化的要求也是有較大矛盾的。
目前,在每年高校的音樂藝術招生中,由于多種原因,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是很符合聲樂學習的條件。他們在聲樂學習過程中也很難逾越不“自然階段”。高等教育大眾化與聲樂學習專業化的矛盾加大了聲樂教學的難度,使聲樂教學更加復雜化,給聲樂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 在普通高校和地方性藝術專業院校的聲樂教學中,教學對象一般包括聲樂表演專業學習者,音樂教育專業中的聲樂主修者和普修者以及其它專業的選修者四個類別。其中,聲樂表演專業學習者和音樂教育專業中的聲樂主修者在培養要求上是以舞臺演唱或聲樂教學為學習目的,必須要跨過聲樂學習的不自然階段,達到高級以上程度才能勝任演唱和聲樂教學工作。然而,由于專業藝術院校的招生規模擴張,即使在聲樂專業的學生中也存在較多專業學習條件不符合專業學習要求的學生。他們當中的一些在畢業后,往往因不能勝任聲樂演唱和教學工作而不得已另擇它業。雖然學校既定的的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沒有因此有所調整,但我們每一個有責任心的聲樂教師應該可以有些作為。因為依然存在的一對一的聲樂課堂教學模式使我們有機會對每一個學生實行有效的“個性化”教學。通過個性化教學使教育內容和學習目標的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在個性化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個別化的綜合分析,根據專業未來發展趨勢和職業前景、學生自我價值傾向和個人潛質特征,進行量身定制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高等教育大眾化環境下聲樂教學的對象群體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需要實行有效的“個性化”教學。但是,在當前教育形勢和教學規模擴大化情況下,聲樂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制約著聲樂“個性化”教學的有效實施。因此,加強聲樂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解決此問題的途徑。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當性就是正義就是善。教學的正當性就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實踐要符合人類基本的道德屬性。道德素養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個大學教師教書育人的精神力量所在。他的言行、思想,對于學生而言就是一種示范和榜樣。有一些聲樂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沒有把教師作為一種神圣的職業目標去追求,而是把學生看作是實現某種外在目的的手段。如:在獲得自己教學的合理勞務所得外,總想借教師的招生、比賽打分之權、強迫加課收費等途徑撈取非分的經濟利益。這些行為嚴重地損害了學生的利益,妨礙了教育的正當性和公平性,影響社會和諧,有損教師的光輝形象,更不符合一個教師的道德行為操守。學生受教育的平等權利必須受到保護,教學的正當性行為必須遵守。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很難得到學生的認同。因此,我們聲樂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素養,倡導一種甘愿寂寞、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和樂于奉獻的精神。通過自己的教學和課外工作施加自己的影響,促使學生建立先進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中的教育價值就是對人的價值及其生命意義的尊重與追求。聲樂教學也應該如此,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教師職業,熱愛學生,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然而在招生規模擴張的情況下,學生的聲樂學習條件和學習能力差別較大,有些聲樂老師則出于自己的私利和較差的責任心,只對學習素質好的學生重視,而對那些雖也有些起碼的條件,但困難較多的學生,不動腦筋,不求進取,采取放棄態度。或者是只熱衷于訓練學生發聲,不去鉆研作品的風格和語言,也不注重學生人格和知識的全面發展。這種行為的教師是缺乏教育情懷的。沒有對教育事業的理解與認同,很難有獻身精神和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沒有教育情懷的人,是不適合當教師的。對學生的熱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和教師良心的天平。作為學生的聲樂專業教師 ,是和學生是最親近的 ,是他們最信賴的人。我們要以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出發點,以追求人性的完美為目標,尊重不同學生的差異程度,尋找和欣賞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和個人價值。對于聲樂學習條件較差的學生,我們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潛質特征,積極引導他們選修第二專業。在成“人”的教育中完成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專業技能的提高。
一個大學聲樂教師要想獲得學生的信賴必須有良好的知識結構。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普通基礎知識。普通基礎知識的豐富儲備是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的綜合體現。這個范疇的知識屬于廣聞博見,文理交叉與滲透。現代音樂教育在教學中加強了音樂學科的人文內涵。聲樂教師的教學既遵循著規律,又在不斷地創造規律。這種教學的特點針對性強,有吸引力,能調動學生的思維。因此,在教學內容上要及時關注音樂教育的發展更新,強調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使聲樂教學能在多元化的背景中展開。二是專業知識。從專業知識的特性上講,應該是寬、深、新三位一體的完整結構。所謂寬,是指在專業領域有著廣闊的學術視野,洞悉相關學科知識的流變和新生;所謂深,不僅是指掌握專業知識的深度,更是指在自己專業領域的研究上達到一流 的水準,甚至是該領域的專家,有著較高的學術造詣;所謂新,是指在專業知識的了解上要追蹤學術前沿,對國際國內最新的學術進展了如指掌,保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聲樂教學必須遵循科學和藝術規律,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要求,把握時代的脈搏,使聲樂的發展與時俱進。三是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不是物,面對的是人的精神現象,是由人的靈魂和意志構成的人的精神狀態。因此,了解教育規律,探索教育方法,形成教學所必備的技能技巧,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并有針對性的施加教育影響,要充分認識音樂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音樂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的關系,確立科學的教育價值觀和教學質量觀。每一位聲樂教師都會不由自主地將他所受的教育、個人的經歷、價值觀和對藝術的體驗帶入教學中去。然而,聲樂課堂的心理氛圍非常復雜,聲樂教師是面對有知覺有感情的人聲樂器。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感覺和自我意識,積極營造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要掌握人聲樂器的生理、心理,能夠針對每個學生的嗓音條件、個性特點和學習類型做出準確的判斷,為學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個性化教學方案。
相比較而言,聲樂教學具有更強的個性化和差異性等特點。教育公平的原則和“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提醒我們要善待每一個學生,更不能放棄每一個學生。因此,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環境下,要加快聲樂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堅持教育公平性與正當性原則,強調教育的公平性和教學的差異性。只有教師具有較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知識結構,教學中實施“個性化”差異教學、做到因材施教;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素質,學習中能夠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因材施學,只有這樣,聲樂教學才能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發展方向,才能保障教學的有效性和教育的公平性。
[1]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314.
[2](英) 邦奇 (Bunch,M.) 著;韓麗艷,蔣世雄譯.歌唱動力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139.
[3]金鐵霖,鄒愛舒.金鐵霖藝術聲樂教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