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水萍(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2)
對于音樂的學習這還得從我小時候說起。我出生于湖南桑植縣的一個小農村里,世代為農,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姑娘,并且還是一個典型的土家族農村姑娘。都說少數民族唱歌唱的好,是的,這一點我承認,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唱歌還得看方法來。我記得很小的時候,我的長輩們每到日落收工時,就組織村里男女老少舉辦篝火晚會,時而唱歌,時而跳舞,我想這應該算是我的音樂啟蒙吧!而到后來,上了小學當上了班上的文藝委員,成為老師和同學們心中真正愛唱歌的小女孩了。上了初中,有一次在家看電視,無意中聽到了我國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唱一首《好日子》,當時那種喜悅的心情,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真的可以說無法用語言表達,再加上與宋祖英(湖南省湘西州古丈縣人)算是半個老鄉等以上諸多因素,可以說這是我走上音樂之路的開端吧!
當自己真正走向音樂這條路時,才知道音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就拿我的主專業(聲樂)來說吧,聲樂不是想怎么唱就怎么唱,也不是聲音想唱多大就唱多大,速度也不是想唱多快就唱多快,想唱多慢就唱多慢,而是在運用正確的歌唱方法加之對作品的理解來歌唱的。追求的是一種“美”。這就要求我們對“聲樂”要有全面的學習與理解。一下將是我從“聲樂理論”“聲樂實踐”“聲樂哲學”等三個方面加以論述。
本文中的聲樂理論主要指一些文字上的東西,如:聲樂訓練法、聲樂學基礎、聲樂美學、聲樂心里學、聲樂語言學等等。這些將是作為學習聲樂并且把聲樂學好的一個理論基礎,同時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這也是學院派與民間藝人派的區別;學院派注重理論為實踐并進,而民間藝人派則注重實踐。)如我的音樂老師劉亞南副教授說過:“如果只注重音樂技巧學習,則大可不必花那么多的錢和時間來專門的藝術學校學習,找民間藝人去學足夠了,也許還學的更好。”我想,這些話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1.聲樂訓練法: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也是一個不得不談的問題,由此可見它的重要性。“聲樂訓練法”是貫串聲樂學習者一生的功課。每一個成功的歌唱家都是在其科學的訓練方法下造就的。在我的音樂道路上,所接觸的聲樂訓練主要有:氣息訓練、咬字訓練、聲腔訓練以及歌唱的站姿訓練等。采取的方法與措施有:打嘟、哼鳴、音階半音階練習(上下行)、和弦練習(三和弦、七和弦上下行練習)、歌唱練習、朗讀法練習、形態模仿練習等等。
良好的站姿也是演唱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對初學者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習慣形成。對于站姿從筆者自身體會應注意以下幾點:
兩腿斜分開,距離為兩肩寬度一致;
全身直立,放松前胸稍稍托起,但不能聳肩,重心稍向前;
目視前方,頭要端正;
面部表情,自然大方;
內心要平和,情緒要興奮。
2.聲樂學基礎、聲樂美學、聲樂心理學、聲樂語言學:
聲樂作為一門表演的藝術,當然離不開登臺表演,不管面對的是專業的聽眾還是業余的聽眾,對歌手來說表演出最佳的水平是他們的職責。那么怎樣才能演出好的水平呢?這是一個歌手綜合水平(素質)的表現,包括歌唱技巧、對作品的把握(分析)、對詞曲作者的了解、自身的心理素質、咬字發音的正確性、舞臺(演出)經驗等等。這些方面的學習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千萬不能急于求成。筆者在數年的音樂學習路上就深有體會,特別是大學四年的學習,使筆者更加系統地學習了聲樂各種理論(包括上課與自學)。認識到理論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聲樂實踐在本文中主要指三大點:
1.系統學習聲樂技巧
2.積極從事聲樂演出
3.嘗試寫作聲樂作品
聲樂的學習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與完善,同時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出問題(錯誤)來。系統地學習聲樂技巧才能使我們更好的控制聲樂位置、產生好的共鳴、控制氣息、控制呼吸方式、咬字與吐字方式等等。當我們有了一定的演唱技巧以后,要適當地登臺演出,這樣在演出中既能鍛煉自己又能再次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使聲樂技巧不斷提高。從以上方面可總結出聲樂學習的一個流程圖:理論學習—技巧學習—登臺演出—理論學習—技巧學習—登臺演出……(可以作部分程序調整)。可以看出聲樂的學習是一個反復不斷的過程。
在聲樂實踐中提到一個嘗試寫作聲樂作品。這是什么回事呢?筆者認為:從音樂的存在方式角度來說,詞曲作者屬于一度創作者,表演者屬于二度創作者。當一首“作品”被詞曲作者創作出來,展示給觀眾欣賞,這其中有一個中間環節—表演。不同的表演者表演同一首作品有不同的版本。如:一百個人演唱《我愛你中國》就有一百個版本的《我愛你中國》
就算是同一人演唱同一首作品,那么每次演唱的都不一樣,至少在某些細節上是有所不同的,這其中就包含著再次創作。那么這首被演唱者演唱的作品就不再是原來作者寫的那首作品了。如果都敢于嘗試寫作聲樂作品(音樂的其他形式也一樣),不管好與不好,至少更能體會到詞曲作者寫作時的內心想法或是要表達的東西是什么?這樣更有利于演唱者把握和表達作品。記得我大學的一同班同學經過自己采風寫了一首歌曲(屬于民歌,歌名為《拖木之歌》),經過其他同學演唱后發出這樣的感嘆:“他們(指演唱者)無法表達我內心想表達的東西,至少還沒有完全達到我想要的那種感受,但他們給這首作品注入了很多新的東西。”從以上可以看出演唱者創作聲樂作品對自身來說是有益而無害的。
“聲樂哲學”這個名詞到目前來說還是很少單獨出現的,多數看到的是在音樂哲學中出現。哲學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有些學者研究了一輩子哲學還沒有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哲學。筆者在此不奢望也沒有能力闡明到底什么是聲樂哲學。但筆者經過這數年來的音樂之路對“聲樂”倒有一種哲學式的看法:
1.聲樂教育的基本性質和價值是由聲樂藝術的本質和價值決定的。只要我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客觀地闡明聲樂藝術的本質和聲樂在人們生活中的價值,那我們就能多大程度上客觀地表達出聲樂教育的本質及其在人們生活中的價值。
2.從哲學的局限性角度出發,以在變中求變。聲樂教育和其他事物一樣,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同時也只有適應時代的變化,聲樂(聲樂教育)才能更好的發展。
3.辯證的看待聲樂哲學問題,從全面的、綜合的角度去學習聲樂、理解聲樂。聲樂是需要表達的、聲樂是需要感受的、聲樂是需要創作的。我們只有全方位的把握它,它將永遠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作為學習聲樂的專業人才和即將走向聲樂教學崗位的音樂師范類大學生,我們對自己專業的全方位把握與理解是我們在今后的執教生涯中的一筆財富。在此希望我們祖國的教育越來越好、越來越強。
[1]鄒長海著《聲樂藝術心理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
[2]余篤剛著《聲樂藝術美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2005年10月
[3]韓鍾恩主編《音樂的存在方式》[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2008年12月
[4](美)雷默著 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