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
2009年4月我國推出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經過三年多的時間,隨著各項政策的不斷推出和完善,銀行和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跨境人民幣業務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結算金額、地域范圍、交易主體以及交易類型等不斷擴大。
在此背景下,我國的一些商業銀行為了爭取客戶和市場、增加銀行利潤,利用現有政策和跨境貿易人民結算發展機遇,開發出一系列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創新產品,為涉外企業提供了重要的低成本融資渠道和避險套利工具。本文將對目前市場上主要的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業務的操作流程、特點等進行探討。
一、出口項下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業務
(一)人民幣出口代付
人民幣出口代付是指境內出口商在有融資需求時,如果境內銀行(委托行)資金短缺,則委托其海外聯行或者境外銀行(代付行)提供人民幣貸款,融資到期時,出口商以收回的貨款償還代付行貸款。該業務適用于匯款、托收和信用證等各類國際結算方式下的出口貿易融資。包括但不限于:打包貸款、出口訂單融資、出口托收貸款、出口商業發票融資、出口保理、出口押匯、遠期信用證項下匯票貼現/應收賬款買入等。
該業務流程見圖1,包括:(1)進出口雙方簽訂貿易合同。(2)出口商按要求履約。(3)出口商向境內銀行提出融資申請。(4)境內銀行因自身資金緊張無法提供貸款,向海外聯行或境外銀行提出代付委托。(5)境外銀行向境內銀行支付人民幣代付款。(6)境內銀行收到融資款后,扣除自身收益,貸記出口商帳戶。(7)融資到期后,進口商向進口商銀行支付貨款。(8)進口商銀行直接償還境外銀行或者支付給境內銀行。(9)境內銀行償還境外銀行本金和利息。
案例1:境內A企業出口1000萬元人民幣商品,以人民幣結算。假設1年期人民幣出口押匯,境內利率為6%,境外融資成本為5%,境內外存在利差。
A企業提出融資申請,但境內銀行資金緊張無法提供貸款,該企業申請辦理1年期人民幣出口代付,可融通資金為1000×(1-5%)=950萬,且融資成本節省1000×(6%-5%)=10萬元。
出口企業通過人民幣出口代付,不僅解決了境內資金緊張、融資難的問題,提前收回貨款加速了資金周轉,而且享受到境外人民幣的優惠貸款利率,節省了融資成本。但是這種業務更適合于以人民幣結算的合同,如果結算幣種為外幣,在收到外幣貨款時,需要進行結匯再歸還人民幣貸款,此時出口商就會面臨著人民幣升值使還款成本上升的風險。
(二)人民幣出口協議融資
人民幣出口協議融資是指境內銀行代理境外銀行與境內出口商簽訂融資合同后,由境內銀行向境外銀行發出指示,請求境外銀行對境內出口商在訂單及出口信用證項下貨物采購、生產和裝運或出口項下的對外本幣或外幣應收賬款提供人民幣融資便利。出口協議融資業務品種主要包括訂單融資、打包放款、出口商業發票貼現、出口押匯等業務類型。融資企業需要滿足年出口結算量較大且具有真實的交易背景等條件。
從概念和流程上可以看出人民幣出口代付和出口協議融資非常相似,兩種業務貸放和償還的幣種均為人民幣,都是對出口商以未來應收賬款為還款保證的融資。但實際上這兩種業務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
其一,從簽約主體來看。根據銀監辦發[2012]237號文件《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規范同業代付業務管理的通知》,海外代付下委托行是出口商的債權人,直接承擔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到期向借款人收回本息。而協議融資業務中境內銀行不是融資合同的簽訂主體,以中介的身份促成境內企業與境外銀行業務的達成,即放款時協助簽約,還款時協助追討。
其二,從銀行會計處理來看。在海外代付業務中,到期后委托行需無條件償還拆放資金本息,理論上應為委托行的對外負債,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在協議融資業務中雖然境內銀行需要承擔對境外融資的保證義務,但這僅作為境內銀行對境外銀行的或有負債。
其三,從債務主體監管來看。出口海外代付呈現出來的是境內銀行對境外銀行的外債。而協議融資業務則認定為企業的外債。
筆者認為無論是人民幣出口代付還是人民幣出口協議融資,對企業融通資金起到的作用幾乎沒有區別。在某種意義上,業務名稱的差異可以說是一種創新,也可以說是商業銀行規避管制的一種手段。
二、進口項下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業務
(一)人民幣進口代付
人民幣進口代付又分為人民幣海外代付和人民幣換幣種海外代付兩種模式。前者指境內銀行指示境外銀行代付人民幣給指定收款人,并承諾到期以人民幣歸還本息的業務(適用于以人民幣計價的進口貿易)。后者則是境內銀行指示境外銀行貸放人民幣資金的同時即期購匯,向指定收款人支付外幣資金,到期以人民幣歸還本息的業務(適用于以外幣計價的進口貿易)。
具體業務流程見圖2,包括:(1)境內進口企業與境外出口企業簽訂以人民幣(或外幣)結算的貿易合同。(2)境外出口商履約,寄出單據。(3)境內企業向境內銀行提出代付申請。(4)境內銀行通過詢價確定境外銀行后,發出代付指示。(5)境外銀行向出口商銀行支付人民幣(或外幣)款項。(6)出口商銀行將貨款入賬出口商。(7)貸款到期后境內企業向境內銀行歸還人民幣本息。(8)境內銀行扣除自身收益后向境外銀行償還代付款。
案例2:假設境內1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為6%,而境外1年期人民幣融資成本為5%,境內外存在利差。
如果境內A企業收到1000萬元人民幣的進口到單,該企業在境內銀行有授信額度,由于資金緊張申請辦理1年期人民幣進口代付。與流動資金貸款相比,可以節約財務費用:1000×(6%-5%)=10萬元。
如果企業手中持有6個月的銀行承兌匯票,貼現率為6.5%,若辦理貼現,則需要票據1000萬÷(1-6.5%×6/12)≈1033.59萬元。而如果將票據質押給銀行,辦理6個月的人民幣進口代付本息合計為1000萬×(1+5%×6/12)=1025萬元。與貼現相比,銀行承兌匯票質押項下進口代付可以節約財務費用為1033.59-1025=8.59萬元。
通過人民幣進口代付,企業不僅可以解決融資問題,而且可以利用境外較低的人民幣貸款利率節省財務費用。與外匯海外代付相比,人民幣海外代付不占用銀行外債指標,不受貸款期限限制。但是,辦理該種業務境內企業融入的是人民幣資金,由于人民幣利率相對外幣要高,融資成本略高于外幣,此外境內企業也無法通過該產品獲得人民幣升值的收益。
(二)人民幣進口協議付款
該業務是指境內銀行代理境外銀行與境內進口商簽訂融資合同后,以加押電方式向境外銀行發出 《協議付款指示電》,請求境外銀行對進口商進行融資,將應付賬款支付給收款行,到期后進口商通過境內銀行償還境外銀行人民幣本息的資金融通業務。
可見,人民幣進口代付和人民幣進口協議付款同樣非常類似,兩者之間的區別仍屬于海外代付和協議融資,這兩大類貿易融資業務的不同,在此不再贅述。
三、跨境人民幣信用證境外融資業務
該業務是指由境內商業銀行為境內企業開出人民幣遠期信用證,境外銀行以該筆信用證承兌后的應收款項為擔保,向境外企業發放外幣貸款的業務模式。為鎖定償還外幣本息的人民幣成本,該項業務一般會與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業務NDF相結合。
該業務流程如圖3,包括:(1)境內企業與境外企業(多為境內企業關聯公司)簽訂人民幣結算貿易合同。(2)境內企業存入境內銀行全額人民幣保證金,申請開立人民幣遠期信用證。(3)境內銀行向境外銀行開出信用證,境外企業按合同要求交單,獲得境內銀行承兌。(4)境外企業申請辦理外幣貸款,同時套作NDF鎖定匯率。(5)到期后境內企業支付人民幣。(6)境內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劃轉境外銀行。(7)境外企業與境外銀行辦理即期購匯,歸還一年期外幣貸款本息;同時與銀行清算已到期的人民幣NDF遠期協議。
案例3:某日我國A企業需要通過境外B公司從境外進口1000萬美元的鐵礦石。境內即期購匯價格為6.4650,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25%;境外即期購匯價格為6.4570,一年期遠期購匯NDF價格為6.3580,一年期Libor 為0.80%,假設境外一年期貸款利率為Libor+150BPS。
如果企業辦理1年期人民幣信用證境外融資,存入6465萬元保證金,存款本利和為6465×(1+3.25%)=6675.11萬元。境內開證手續費為1000×(1.5‰+0.5‰×3)×6.4650=19.40萬元。境外企業海外融資1000萬美元用于進口所需原材料,融資費用為1000×3‰×6.4570=19.371萬元,一年后本息和為1000×[1+(0.80%+1.5%)]=1023萬美元,無論即期匯率如何變化,通過NDF鎖定遠期購匯需要人民幣1023×6.3580=6504.234萬元。境內銀行收到單據后辦理承兌,承兌手續費為 6504.234×1‰×12=78.05萬元。待一年到期后境內企業向外支付6504.234萬元用以交割償還借款。成本合計19.40+19.371+78.05+6504.234=6621.055萬元。
通過這種方式,企業不僅及時獲得了所需的進口原材料,并且在一年的時間里獲得了6675.11-
6621.055=54.06萬元人民幣的收益。這部分收益包含一年期境內人民幣存款利率高于境外外幣融資利率的收益1000×6.4650×(3.25%-2.3%)=61.42萬元,NDF人民幣遠期升水的收益1023×(6.4650-6.3580)=109.46萬元,扣除境內開證費、信用證承兌費以及境外融資費19.40+78.05+19.371
=116.82萬元,凈利為61.42+109.46
-116.82=54.06萬元。
四、人民幣保函境外融資
人民幣保函境外融資是指由境內企業提供人民幣質押,境內銀行為其境外關聯企業開出人民幣保函,被擔保企業憑保函向境外銀行融通資金。該業務同樣可以通過遠期購匯避免匯率波動風險,到期時用境內企業支付的人民幣資金辦理交割,償還貸款。
該業務流程如圖4,包括:(1)境內外企業簽訂人民幣支付協議。(2)境內企業提供人民幣質押。(3)境內銀行為境外關聯企業開出人民幣融資性保函。(4)境外企業向境外銀行申請保函項下外幣融資,并通過遠期購匯鎖定償還成本。(5)境外企業利用貸款進口所需商品,完成與境內企業的合約。(6)到期后境內企業支付人民幣貨款。(7)境內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劃轉至境外銀行。(8)境外企業與銀行進行遠期外匯交割,購得外匯償還貸款。
案例4:某日我國A企業需要通過境外B公司從境外進口1000萬美元的鐵礦石,需要即期付匯。企業資金緊張無法即期付款,但有授信額度,或可以提供質押。A、B公司簽訂合同,約定以人民幣結算。境內即期購匯價格為6.4650,一年期貸款利率為6.56%;境外即期購匯價格為6.4570,一年期遠期購匯NDF價格為6.3580,一年期Libor 為0.80%,假設境外一年期貸款利率為Libor+150BPS。
如果企業辦理即期信用證業務,開證手續費為1000×1.5‰×6.4650=9.70萬元,到單后申請1年期流動資金貸款購匯對外支付,則融資本息合計為1000×6.4650×(1+6.56%)=6889.10萬元??偝杀緸?.70+6889.10=6898.80萬元。
如果辦理人民幣保函海外融資,境外開立美元即期信用證。境外開證手續費為(5×2.5‰+995×1.25‰)×6.4570=8.11萬元,海外融資本息合計為1000×(1+0.8%+1.5%)=1023萬美元,鎖定遠期購匯需要人民幣1023×6.3580=6504.234萬元,境外融資費用為1000×3‰×6.4570=
19.371萬元,保函手續費為6504.234×0.6%=39.03萬元。則總成本為8.11+6504.234+19.371+
39.03=6570.75萬元。
同樣一筆 1000 萬美元的進口業務,在需要融資的前提下,通過人民幣保函境外融資與境內融資相比,可以節約成本6898.80-6570.75
=328.05萬元人民幣。
五、運用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業務需要注意的問題
各種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業務雖然名目類型繁多,但都有這樣的共同特點,即利用境內外利率、匯率的差異和跨境人民幣結算政策,通過境內外、本外幣的融資交易組合,規避了外債管理限制,使企業在境內資金緊張的情況下獲得融資,降低了交易和融資成本,實現了套利或套匯。但在運用這些業務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注意業務的適用條件。由于涉及到境內外企業利益分配等問題,上述業務并不適用于所有的企業。通常情況下,境內外有關聯公司并且有進出口需求的企業、境內外有關聯公司的大宗商品貿易商、境內設有企業的跨國公司、有一定談判能力希望在相關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客戶、擬在境外進行直接投資且在未來與境內有貿易往來的企業比較具備運用該類業務的條件。
第二,保證交易的真實性。雖然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業務的作用十分突出,但這些產品通常帶有明顯的吸引客戶、規避監管等特征。鑒于這類業務的迅猛發展,加劇了資金的跨境流動,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給我國外匯管理帶來了很大挑戰,管理當局對此十分重視,并通過各種方式加強了監管。按照國際金融學原理,境內外如果存在套利機會,將會引發資金流動,而大量的套利活動最終會使這些差異消失,從而發揮價格發現功能。因此,銀行推出這些業務恰好是市場經濟下交易主體逐利行為的自然體現。但由于我國的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還存在各種限制,因此作為企業來說應該關注外匯管理政策的變化,在保證真實的國際貿易背景和政策允許的范圍之內合理有效地運用這些業務。
第三,提高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目前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業務主要集中在少數國有大型企業,除了該類業務需要一定的適用條件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企業認識不到位,缺乏創新意識。多數企業對新政策不夠敏銳,對市場不夠敏感,不愿嘗試新的業務品種,從而喪失了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獲利的機會。此外,因為套匯和套利的機會并不一直存在,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如果人民幣匯率預期發生改變,境內外利率發生調整,則套匯和套利的機會將會改變或者消失。因此,企業的財務部門應積極與銀行加強聯系,研究新的業務品種,關注市場變化,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蔣先進.境內企業從境外銀行進行人民幣貿易融資情況的調查[J]. 海南金融,2011 (10) :82~85.
[2] 袁金宇. 跨境人民幣遠期信用證_NDF業務的運用及收益分析[J].對外經貿 實務,2012 (9) :69~70.
[3] 李少偉. 對貿易項下人民幣跨境融資結算產品的思考[J]. 金融發展研究, 2011(7) :85~86.
[4]趙喜生.對跨境人民幣融資的探討[J].中國信用卡,2012 (6) :61~64.
[5]林建煌. 從協議付款說開去[J].中國外匯,2011 (11) :27~28.
[6]王騰.人民幣出口代付解決企業融資難[J].進出口經理人,2011 (8)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