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青
[本文系中國氣象局氣象軟科學立項課題“氣象服務產品成本核算與補償的機制研究”、江蘇省社科聯研究課題“構建江蘇省制造業節能減排投入產出評價指標體系”階段性成果。]
目前,“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等關于氣候、生產方式、經濟發展模式等術語是人們所熟知的。這些術語的理論內涵是什么?可能有很多人并不清晰,甚至是學術界也對某些概念沒有統一的認知。二者的邏輯分析是基于這樣的一種假設為前提,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踐的邏輯根源,實現低碳經濟的邏輯基礎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必然存在差別,差別是什么?形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是什么?若有一致的根源基礎,那么二者的關系是怎樣的?如何正確的理解二者的機理與作用?這就是論文要解決的問題。
(1)資源稀缺性
據世界銀行統計,在20世紀的100年當中,人類共消耗煤炭2650億噸,消耗石油1420億噸,消耗鋼鐵380億噸,消耗鋁7.6億噸,消耗銅4.8億噸,同時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使大氣中CO2濃度在20世紀初不到300ppm上升到目前接近400ppm的水平。我國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人均自然資源是世界平均值的1/2,單位產值的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幾倍,單位能耗是日本的7.1倍,美國的5.7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全球1121種瀕危物種中,我國占190種。據統計,在全世界144個國家的主要資源人均占有量排序中,我國比較靠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第100位以后,淡水資源量排在第55位以后。在礦產資源中,石油、天然氣、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儲量,僅分別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經濟規模比現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碳基能源在總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達87%。
(2)環境承載力有限
回顧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歷程,其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等問題,大多源于人類沒有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動規律給予科學的認識,導致生態系統正常的物質流動出現了問題。污染物排放量極大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據有關資料表明:2006年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比上年增加1.5%;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9.5億噸,比上年增加6.5%;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7.1%。沙化土地面積達約100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僅達到18.21%,草地退化面積達2/3。
(1)全球變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指出“從工業化開始到1999年,大氣中CO2濃度增長了33%,甲烷濃度增長了一倍,氮氧化物大約增長了15%”。隨著化石能源開發和利用的規模不斷擴大,碳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地球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并開始影響人類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
(2)碳排放導致全球變暖
2006年英國政府發表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主持完成的《斯特恩報告》。報告認為:“不斷加劇的溫室效應將會嚴重影響全球經濟發展,其嚴重程度不亞于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世界每排放一噸CO2,會造成至少八十五美元的破壞”。2007年,IPCC所做的氣候變化第四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報告指出目前地球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比過去一萬年中任何一段時期都高,大氣中CO2的含量比過去六十五萬年中任何時候都高,比工業革命前高35%。因為溫室效應的原因,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暖。對于過去五十年來的全球暖化現象,人類活動要負90%的責任。認為到2050年必須將大氣中CO2濃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內,才可能避免發生極端氣候變化后果。由此可以說正是該評估報告證實了“碳排放導致全球變暖”這一假說。
(3)資源能源危機
有科學家估計,在過去的2億年中沒有人類的干擾,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但是自從有了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人類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越來越高,技術要求越來越強。如果說氣候變化還存在不確定性的話,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則沒有爭議,而不可再生能源總有用光的一天。這一點,可從發達國家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放在節能、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的技術開發上得到驗證。
(1)理論研究
循環經濟,即為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從本質上看,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按照生態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注重污染源頭的治理,倡導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發展循環經濟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源稀缺性。最后是制度的要求。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是工業生態學。生態工業是按生態規律和生態經濟原理組織的循環網絡型工業,既充分考慮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又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與和諧的生態功能。
(2)實務研究
在此僅討論我國循環經濟發展過程,2002年,從新興工業化的視角認識循環經濟的發展。2003年,基于科學發展觀下的循環經濟理念,確立物質減量化的發展戰略。2004年,提出從城市、區域、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005年,提出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吨腥A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于2008年8月29日通過,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標志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已經進入實踐階段。該法所稱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
(1)理論內涵
低碳經濟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低碳經濟是一種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由于人類生產、生活活動,致使地層中沉積碳庫的碳以較快的速度流向大氣碳庫,引發溫室效應。歐盟的研究表明,100多個國家已接受了全球增溫2℃的極限值。2000年到2006年,CO2排放已有2340億噸。把2020年作為峰值的拐點年,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這時仍然高于2000年水平的25%,則超過2℃的概率上升到53%-87%。這說明達到2℃的概率與排放路徑有密切關系。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是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關系的一種理性認知。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2)實務推進
英國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國,預計到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2007年6月,英國公布了《氣候變化法案》草案,承諾到2020年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60%的長遠目標。2008年7月,日本政府選定了6個積極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溫室效應的地方城市作為“環境模范城市”。2007年7月,美國對低碳經濟的認識開始發生積極的變化,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后,強調發展新能源、減少溫室氣體的責任和減少對海外石油的依賴,低碳技術與經濟的發展道路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國際社會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與手段是:①降耗減排;②增長與消費脫鉤;③技術創新;④可再生能源;⑤制度與法律體系建設。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樹立低碳觀念;制定低碳政策;發展低碳產業;開發低碳技術;提倡低碳消費。
實現循環經濟的有效發展,邏輯分析的順序是經濟性優先,技術性作保障。
(1)經濟研究
2005年6月,國務院通過《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推出了第一批試點單位,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實踐的重點是在大企業內部以“3R”為原則推進清潔生產和資源節約,在區域層次上構建循環經濟聯合體。政策的重點則是以促進資源節約為導向。如果與環境政策結合起來看則可以認為,我國的循環經濟實質上是對全社會總體經濟發展模式的重新構建,是對解決資源短缺問題和實現環境友好兩個目標的兼顧。循環經濟的本質要求企業必須在生產經營中減少生產過程的資源和能源消耗;延長和拓寬生產技術鏈,減少生產過程的污染排放;重復利用的廢棄物通過技術處理進行無限次的循環利用;擴大環保產業和資源再生產業的規模。
(2)技術研究
支持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積極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循環經濟技術,組織開發共伴生礦產資源和尾礦綜合利用技術、能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廢物綜合利用技術、循環經濟發展中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綠色再制造技術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等,提高循環經濟技術支撐能力和創新能力。支持引進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技術,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節能技術服務中心、清潔生產中心等中介機構和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作用。
(1)制度建設
制度上的約束,技術上的可行。邏輯順序是制度推動為前提,技術支撐是保證。
政策法規不斷出臺,標準體系逐步完善。為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律規范,將我國的節能環保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軌道。中央補助地方清潔生產專項資金、對部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免征增值稅等鼓勵性政策,都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持。
(2)技術保證
我國擁有了一批較為成熟的常規節能環保技術和裝備,部分關鍵、共性技術已產業化,如專門從事節能環保產業的中國節能投資公司已經掌握了高爐爐頂壓差發電、純燒高爐煤氣發電、低熱值煤氣燃氣輪機等技術,環保領域的爐排爐垃圾焚燒發電、污泥干化發電等技術。從國內市場看,2008年全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1.41萬億元,占GDP的4.7%,帶動就業2500萬人。
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的內在統一與差別在不同的發展時期表現的形式有所不一,但是作為經濟發展的模式或方式是客觀存在的,是人們經過了長期的經濟、技術、環境的發展得到的共識。這種共識使我們能夠結合社會經濟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采用適合各個階段的發展模式或生產的發展方式完成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與環境、資源、自然的協調、持續、健康的發展。
[1]潘家華.2010.4.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及核心要素分析.國際經濟評論.
[2]鄧越月2010.5.低碳經濟: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社會科學家.
[3]馮之浚.2009.12.低碳經濟的若干思考.中國軟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