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
河南省委、省政府近年來探索提出的“兩不三新”發展路子上升為中原經濟區規劃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即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路子。許昌市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貫徹落實“兩不三新”的發展路子上進行了一些嘗試,專門制訂了《許昌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意見》,助推該市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筆者跟隨市政協調研組對該市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近年來,許昌市在確保糧食生產這一大前提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和各類專業合作社,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紐帶,輻射帶動相關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良好勢頭,十大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取得明顯進展。以全市糧食生產穩步提高為基礎,全市現有肉制品加工企業36家,年實際加工肉制品29萬噸;豆制品加工企業110家,年加工大豆60萬噸;中藥材加工企業15家,年加工能力3000噸;蜂產品生產加工企業14家,年加工能力3萬噸;蔬菜常年復種面積100萬畝左右,蔬菜總產量280萬噸,食用菌年生產加工能力3萬噸;“三粉”加工企業200家,年加工能力30萬噸;糧食加工企業240多家,年加工能力170萬噸以上。糧食、肉制品、豆制品、中藥材、蜂產品、蔬菜食用菌、“三粉”、煙葉、花木、生豬等產業已初步呈現集群發展的勢頭。
許昌市自然條件優越,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小麥、玉米、大豆、紅薯、花生等農產品資源豐富。尤其今年夏糧生產實現了“十連增”。全市324.2萬畝小麥,畝產達474.3公斤,位居全省第三位,總產達到153.7萬噸。其中43.7萬畝小麥高產創建示范片,畝產達556公斤,高于全市平均畝產81.7公斤,較上年增加17.2%。各類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果,襄城縣蔬菜復種面積達37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達12萬畝,全縣蔬菜年產量15億公斤,年產值14.5億元;禹州現有中藥材種植公司6家,中藥制藥企業6家,年銷售額超千萬元的加工企業7家,年加工中藥材3000噸以上,取得國家中藥制劑品種批準文號120個、中藥保護品種2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4個,中藥材種植和中成藥加工年產值超過50億元;鄢陵縣花卉苗木面積超過60萬畝,占全省花木面積的34.3%,形成了綠化苗木、盆景盆花、鮮花切花、草皮草毯4大系列2300多個品種,從業人員20萬人,花卉苗木銷售總額57億元;許昌縣的腐竹、長葛的蜂產品等特色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累,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并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圍繞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突出抓好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工作。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穩定在245家以上,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44家,省級數量居全省第三位。河南世紀香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作為食用菌生產農業龍頭企業,年加工能力1萬噸,現有白靈菇、雙孢菇等22個系列,白靈菇出口量全國第一,年創匯500多萬美元,是國家級食用菌示范標準區;河南眾品食業有限公司速凍蔬菜12萬噸,是全國最大的速凍蔬菜加工基地,眾品冷鮮肉遠銷國內各大消費市場。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的建設項目,如以許昌縣天和農業、襄城縣神農實業為代表的無公害蔬菜種植,襄城縣華多農牧公司年出欄30萬頭生豬項目等,逐步形成規模。襄城縣所引進的雛鷹農牧集團總投資45億元的生豬養殖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另一方面,全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867家,全市達到雙百條件(帶動農戶100戶,年收入100萬元)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883個,帶動型專業市場11個(年交易額5000萬元年以上的專業市場4個),穩定各類特色農業種植基地面積528萬畝,畜禽類養殖量4500萬頭(只),帶動農戶134.3萬戶。
據調查,全市245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有專門研發機構的龍頭企業39個,建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的13個,2011年科技研發投入共計18.7億元;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獎勵或榮譽的龍頭企業16家,擁有各類科技人員1279人。64家企業通過ISO9000、HACCP、GAP、GMP等質量認證,獲得省以上名牌產品或著名(馳名)商標的30家,獲得“三品”認證的50家。眾品公司三大類產品的設計、研發、銷售均通過了ISO9001體系認證,生鮮肉和速凍蔬菜等產品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為特色農產品進入更廣闊市場掃清了障礙。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培育壯大了龍頭企業,建設了一批生產基地,完善了農業產業鏈條。
經過多年培育,一批區域品牌不斷成熟。“河南眾品”榮獲全國優質產品稱號;許昌縣天和蔬菜基地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蔬菜標準園創建基地”;河南世紀香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食用菌加工基地,“世紀香”產品行銷大江南北;“鄢陵臘梅”聞名海內外;長葛市作為全國三大蜂產品加工基地之一,是長江以北最大的蜂產品加工基地,蜂蠟、蜂膠占全國總產量的90%,蜂王漿占60%;河街腐竹制品年產量達到8.8萬噸,占全國市場的份額在60%以上;質源腐竹、世紀豪佳腐竹、王家磨坊腐竹等品牌享譽中外。許昌市銀行業積極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產品專業市場發展,截至2012年8月末,全市銀行業機構發放涉農貸款余額達496.36億元,較年初增加88.84億元,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貸款余額共計68.85億元,較年初增加14.79億元,增速27.36%。
一些職能部門和市場參與主體,對什么是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集群究竟如何發展等,缺乏深刻的認識與思考。如現有的800多家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與管理問題,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明令予以規范,但現實中的管理仍然是比較混亂,個別職能部門不能主動履行職責,有些產業行業主管部門不明確,導致各種所謂的合作社一哄而上。由于認識不到位,大部分農戶對合作社的股份制運行方案不了解,不愿承擔因市場競爭帶來的風險,參股入股不積極;有的即使入了股,也僅僅是為了能夠通過合作社買到低于市場價格的化肥、農藥等農資,導致合作社發展起點低、層次低,合作社和農民之間聯系不緊密,沒有形成統一的利益共同體,能夠真正實行“專業生產、合作經營、社會服務”的合作社少。同時,全市集群總體協調不力,缺乏強有力的跨行業協調組織和協調措施。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涉及部門多、涵蓋范圍廣,需要協調、溝通和解決的矛盾較多,僅靠市場主體或者縣、市、區以下政府和部門,無法統一思想,解決問題。對跨行業、跨部門的問題,情況匯總不起來,發展目標沒有實施節點,工作進度隨意性強,有限的政策支持缺乏相應的監督與考核,各種優惠措施難以兌現。與國家和省級政府發展規劃及配套政策的銜接不緊密,現行扶持政策適用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差,發展目標、發展措施、政策保障等方面明顯薄弱。
一方面,有的產業對外號稱產業集群,但其實只有個別幾家企業在支撐,多數企業規模小,資金少,難以起到帶動作用,更談不上規模化和產業鏈發展;相當部分龍頭企業沒有建立自身品牌,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產業聚集區在整體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完善和細化。同時,市場參與主體對品牌的創樹意識差,品牌優勢難以體現,導致許昌市的傳統強項品牌如“鄢陵臘梅”、“襄城煙葉”等受到嚴重挑戰;在市委、市政府規劃的10大產業集群中,大多缺乏真正拿得出手的名牌產品和拳頭產品;另一方面,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市場參與主體,由于自身原因或者外部發展環境的制約,導致整體發展緩慢,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遲緩,對同行業中小企業和一般農戶的集聚、吸引作用不明顯。加上在整個產業鏈中,利益分配與輸送模式不合理,挫傷了中小參與主體的參與熱情;再者,政府大部分扶持與優惠政針策多是針對大型龍頭企業,缺乏對中小企業和下端農戶的扶持政策,造成龍頭企業在實施帶動中出現一頭熱的現象;相當部分龍頭企業與農戶的聯結主要通過簡單的購銷或服務關系來維持,利益聯結機制非常脆弱,致使龍頭企業在整個行業發展中應有的示范引領和行業規范作用不能有效發揮。
多數農業產業只是在一個或幾個環節上有所突破,普遍存在環節缺失現象,一些產業或缺失原料生產環節,或缺失加工環節,或缺失物流環節,發展鏈條不完整。產業鏈脫節現象的普遍存在,直接影響相關產業在市場中的綜合競爭力,阻礙了該市農業的產業化集群發展。調研中還發現,煙田、花田、菜田與糧田之間的矛盾、農業用地與建設用地之間的矛盾,每份報告、每次座談中均有提及,一大批招商項目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樣受到土地問題制約。同時,由于農業企業的行業特點,大規模融資不具備質押和抵押條件,加上農業經營風險受天氣、病蟲害等不可控因素影響大,涉農銀行貸款手續多、額度小,資金支持力度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基本資金需求。
由于農業產業投入大、回報慢、利潤低的特點,相當一部分農業專業合作社,包括一些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意愿不強,并沒有把主要精力專注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在企業自身的經營與管理中,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和發展思路,企業發展沒有規劃,自身定位與經營目標脫節,贏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弱,經營沒有方向,管理沒有方法,致使既有的產業基礎、產業規模優勢,未能有效的轉化成知名品牌、發展優勢和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同時,“老經驗、老辦法、老規矩與新問題”之間的矛盾突顯;產品生產標準、行業流通標準、質量控制標準不統一,產品在流通過程中質量良莠不齊,嚴重影響許昌市農產品在國內外的市場開拓和產品競爭力提升。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豫政〔2012〕25號)中明確指出:“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是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新階段的現實需要,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是推進‘三化’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此,應當盡快成立協調全市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領導組織,完善發展農業產業集群的高標準規劃,拿出具體詳細的實施方案,統一發展理念,加強規范指導,全面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市政府主管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職能部門,要以提升服務環境為重點,切實履行綜合的管理職能,協調農業、發改、財政、工信、國土、糧食、畜牧、林業、金融辦等部門,依照既定工作方案積極開展工作,適時完善、修訂工作機制和工作措施,為市委、市政府提供切實有效的決策依據和建議;市、縣兩級政府每年編制財政預算時要拿出專項資金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專門扶持重點農業產業集群、重點龍頭企業和規范的農業合作社。同時,加強對財政補貼、稅收返還、扶持資金、獎勵資金等項優惠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監督監管,保證這些資金能夠真正用到農業項目和產業集群發展上來,避免個別不以經營為目的的企業或合作社套取國家扶持資金。同時,由政府出資成立市一級農業投資公司,直接投資或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通過政策與資金兩個渠道,為重點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和相關縣級政府推進特色農業產業提供組織和管理保障,促進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優質、高效、健康、有序進行。
一是以健全“利益聯結”機制為切入點,引導和加強對農業合作社的管理,在項目審批、工商登記、土地流轉、產品購銷、物流儲藏等方面切實給予傾斜,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以及其它適用的發展模式,采取委托生產、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利潤返還等運作方式,激發龍頭企業和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潛力。現階段,要緊緊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的精深加工,集中市、縣兩級相關獎勵與補貼等優惠政策,對其重點培育,幫其做大做強。同時,牢固樹立“品牌是資源、是優勢,更是競爭力”的發展理念,重點發展優勢產業,打出拳頭產品。農業、工商等部門組織有基礎的龍頭企業和合作社進行商標注冊,創出更多許昌自己的特色農業產品知名品牌;各縣、市、區要結合本地實際與傳統優勢,甄別一批真正有潛力的優質企業,并在現有龍頭集群企業發展的基礎上,針對既定的規劃布局,引導有條件的生產型企業、加工型企業向產業園區集中,通過政策與市場的雙向調節作用,示范并帶動更多的中、小企業和農戶,向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靠攏,使龍頭企業的品牌帶動與示范引領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一是結合產業發展現狀,建立“合作社+實體”的組織形式,鼓勵有實力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實行“產前、產中、產后”縱向一體化和橫向多樣化發展,探索新型利益聯結機制,鼓勵“科技項目+農戶”的科技推動型、“生態農業觀光+農戶”的觀光帶動型、“農家樂旅游+農戶”的旅游帶動型等有益形式的創新嘗試;提倡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購銷合同或訂單(確定最低收購價),逐步形成集科工貿、產供銷為一體的生產體系,盡快形成從生產到加工、包裝、儲運、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整產業鏈條。同時,積極發展以產品保鮮、精深加工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和以社會化服務體系、觀光農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將目前普遍的初級加工向中級加工、精深加工延伸。實現企業與國內外市場的有效對接,從源頭上保證原料供給和產品質量安全,以市場對接提高許昌市相關產業競爭力。二是要堅持“擴規模促集聚、調結構促提升、延產業促融合”的發展思路,整合現有資源,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建設,形成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綠色環保的原料生產基地、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包括倉儲中心和物流中心等),加快農產品加工、保鮮、儲藏設備和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吸收;集中人力、財力、物力,推進一批與產業集群發展密切聯系的水、電、路、庫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新技術。三是整合資源,建議由農業、發改、招商部門牽頭整合市內農業產業資源,謀劃一批效益好、回報高、帶動性強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并細致入微地做好跟蹤服務,尤其要加大項目配套與扶持資金的落實與監督力度;針對土地問題,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穩妥推進土地規模流轉。建議以糧食和蔬菜為切入點,采取農戶或村集體以集體土地入股參與經營的方式,或者由龍頭企業采取整體長期租賃的方式,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優質產品適度集中;針對融資難問題,在引導企業內部挖掘潛力的同時,盡可能爭取科技專項資金和政策扶持資金,嘗試發行債券、股權融資、無形資產(商標、專利)融資等新融資模式,并籌建覆蓋范圍廣泛的農產品保險,幫助涉農企業自身增強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
第一,加大輿論宣傳和政策引導,幫助企業堅定發展信心,增強發展動力,引導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把精力放在產業集群發展上面。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對企業在人才培訓、新產品研發、精深加工項目、推廣高效無殘留生物農藥和有機肥、改善土壤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有機農業等方面,在資金上給予大力傾斜,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檔次和企業科研成果轉化能力。第二,工商、質檢等部門,要加大公共資源的投入,強化對農產品安全監管能力,擴大監管范圍,凈化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各級質量檢測機構的作用,在產業集群與物流中心設立質量檢測點,加強農產品食品安全的全程監管。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機制,在競爭中淘汰和關停一批擾亂市場秩序、損害農戶利益的不規范企業;制定并完善檢驗、檢疫工作機制和緊急預案,牢固樹立“品質壓倒一切”的發展理念,有效解決在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產品市場競爭中魚龍混雜的問題。重視環境保護措施,積極推行無害化處理程序,實現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贏。第三,著力發展社會化中介組織,依托現有交易市場、信息中心、專業網站等載體,及時為企業提供行業和市場信息;引導相關市場主體成立行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搞好產前信息服務、產中技術服務和產后銷售服務;依托職業技術院校等培訓機構,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努力造就一批有技術、懂市場、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鼓勵事業單位技術人才到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任職、入股或擔任技術骨干。爭取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上下貫通、覆蓋面廣泛的產業服務和人才培訓體系,催生一批具有良好盈利模式的社會化服務組織。
[1]胡錦濤代表《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2]《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豫政〔2012〕25號).
[3]《許昌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意見》(許政[2012]2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