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玉
(青島科技大學,山東青島 266061)
青島高校青年教師擇偶問題調查研究
趙東玉
(青島科技大學,山東青島 266061)
本文主要針對青島地區高校青年教師的擇偶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在抽樣調查有關高校青年教師的婚戀觀念、擇偶標準、結交異性的方式等問題的基礎上,分析影響他們擇偶的諸多因素。研究發現,除了中國傳統滯后的婚戀觀等是形成青年教師擇偶困難的社會原因外,青年教師的性格和婚戀觀中的功利思想等也造成他們擇偶困難。根據研究結果建議:高校青年教師樹立正確的婚戀觀,摒除功利化的思想;正確估價自己,合理定位愛情理想;理性調整擇偶標準,給對方機會也給自己機會;增加情商和個人魅力,積極追求美滿的愛情和婚姻。
單身教師;擇偶標準;婚戀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校教師隊伍的不斷壯大,青年教師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單身教師特別是大齡女教師面臨著擇偶困難的問題。
以青島科技大學為例,全校教師1462人,未婚教師190人,占13%,其中女教師占近50%。這些青年教師一般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屬于社會上所稱的“三高”人群(高學歷、高收入、高職稱),其擇偶問題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并找出解決對策,不僅關系到其本人的幸福,也關系到高校教師隊伍的穩定和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關系到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筆者參加的課題組于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歷時兩年,在青島市各高校包括青島科技大學、青島農業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青島校區)等六所院校的單身教師中開展調查。研究過程為:先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制作調查問卷,然后由各校工會專職人員協助在本校單身教師中組織問卷調查。調查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51份,問卷回收率為96.5%。被調查對象的情況見表1:

表1:被調查對象情況表
除了問卷調查法,課題組還通過實地訪談、組織聯誼活動現場問答、網絡調查、調研考察青島市知名婚介機構等多種途徑來驗證調查結論,以期調查結果更具科學性與參考性。
(一)高校單身教師對婚姻家庭的看法
高校教師是高知識群體,對愛情、婚姻、家庭有著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調查發現,他們喜歡浪漫脫俗的愛情,認為愛情與婚姻是人生的重要部分。選擇“與單身或獨身相比還是結婚好的”占88.6%,選擇“對婚姻無興趣”的占11.4%,明確回答“不愿結婚”的只占7%。可見,大多數高校教師對婚姻家庭有著美好的憧憬與期待。但是,高校教師對婚姻家庭的這種期待和渴望與目前他們選擇理想伴侶時存在的諸多困難形成強烈反差,這引起我們進一步的思考關注。
(二)高校單身教師的自我評價
調查發現,多數高校單身教師有著正確的自我認知,在調查問卷中“自我評價”相關欄目,填寫較多的詞匯是:正直的人品、不自私、體貼、高學歷、穩定體面的工作、良好的素養、幽默、有生活情趣等正面內容。但同時也發現少部分人有“自我評價過高”的現象,如出現了“出眾的外貌、較高的薪水、優越的家庭、事業成功”等評價內容。
(三)高校單身教師的擇偶標準
為調查單身教師的擇偶標準,我們設計了人品、感情、學歷、年齡、職業、工作能力、社會地位、外貌、經濟條件、個人愛好等作為選項,讓被調查人員根據自己認可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
調查發現,女教師在擇偶問題上既注重感情的交流、心靈的溝通,同時,也非常注重男子的學歷、職業、收入等外部條件(見表2)。

表2:女教師的擇偶標準
在擇偶標準中,“人品”是高校單身女教師的首選,占到90%;其次是“感情”占79.8%,“職業”占51.8%,“學歷”占43.2%,“工作能力”占38.5%,“外貌”占31.9%,“經濟條件”占30.7%,“年齡”占10%,“社會地位”占5.8%。
與之形成較大反差的是,單身男教師擇偶時更注重感情因素。男教師把“外貌”、“人品”和“職業”排列較靠前,對伴侶的學歷、經濟條件、社會地位、工作能力選擇較靠后。這可以看出男女教師對伴侶的要求差別較大。
課題組針對學歷、職業、年齡這三項擇偶標準具體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對伴侶學歷的要求,男教師和女教師的選擇非常有趣:自身學歷是博士的男教師對伴侶學歷的要求是本科以上,并未要求對方一定是博士或碩士;而自身學歷是博士的女教師對伴侶學歷的要求是碩士以上。自身學歷為碩士的女教師對伴侶學歷的要求也是碩士以上。可見,女教師更加注重伴侶的學歷,一般要求對方學歷不低于自己。
2、對伴侶職業的要求,男女教師存在差異:男教師選擇國家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醫生和高校教師的比例較高(超過60%);而女教師選擇高校教師的比例并不高(低于30%),且大部分女教師擇偶不愿找自己的同行,排在前幾位的擇偶意向是醫生、國家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同時,很多女教師未選擇自主創業者,很多男教師未選擇小學教師,體現出對伴侶職業選擇的傾向性。
3、對伴侶年齡的要求:針對選項問題“你認為婚姻雙方年齡差距多少歲合適?”男女教師的選擇結果見表3。選擇相差3-5歲的占45%,選擇相差10歲以上的占0%。這表明大多數人愿意接受3-5歲的“年齡差”,而對10歲以上的年齡差,男女教師都極難接受。針對問題“你是否能夠接受女方比男方年齡大的婚姻?”男教師的選擇情況見表4:

表3:你可以接受的雙方年齡差距

表4:男教師“能否接受女方比男方年齡大的婚姻”
表中數據體現出男教師對女大男小婚姻模式的寬容性接收。而大多數女教師不太認可這種“男小女大”的婚姻模式,不能接受者占75%,這或許和女教師更多關注情感的需求和婚姻的穩定、愿意選擇更加成熟的男性有關。
(四)影響單身教師擇偶的原因
針對選項問題“你認為導致你單身的原因是什么”,男女單身教師的選擇結果體現不出性別差異,選項比較一致(見表5)。

表5:影響自身擇偶的因素
認可“尋尋覓覓,緣分未到”的比例最高,占44%,可見,大多數青年教師認為在適婚年齡導致自己單身的原因是“緣分未到”,然而,究竟為何“緣分遲遲未到”,他們自身卻未必清楚。
課題組調研發現,影響單身教師擇偶困難進而形成嚴峻的社會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會客觀原因,也有單身教師自身的主觀原因、性格原因及擇偶條件過高等原因。
1、傳統婚戀觀在單身教師擇偶問題中占據很大成分。長久以來,中國傳統婚戀觀中“男強女弱”的婚姻匹配模式普遍存在,反映在現實中為“擇偶梯度理論”,就是將男女分為A、B、C、D幾檔,最為優秀的歸為A檔,再根據傳統“男強女弱”的思想進行配對,這樣,A男找B女,B男找C女,以此類推,這使得高學歷、高素質的A女成了金字塔的塔尖,要找到優秀的男士與之匹配較為不易。再加上主觀原因及性格原因,導致眾多青年教師出現了擇偶困難,特別是女教師形勢更為嚴峻,成了社會上所謂的“剩女”。
2、青年教師的主觀原因對擇偶也有很大影響。一般來講,多數單身教師主觀上感覺自己條件較好,認為自己雖然到了“大齡”的階段,但也僅僅是年齡大了點而已,自己無論是外貌、氣質、才華、職業、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都絲毫不比別人差,甚至明顯優越于他人。這樣的主觀原因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他們的擇偶標準過高,寧可“形單影只”,也絕不湊合或降低擇偶標準、草率成婚。所以,才會有44%的人將未找到合適伴侶的原因歸于“緣分未到”。
3、性格原因也影響著部分青年教師的擇偶問題。調查發現,以下性格特點往往阻礙青年教師的擇偶:一是高學歷人士往往表現得高智商、低情商,顯得不夠可愛,不易討異性喜歡。二是許多高學歷人士天生性格內向,不善于與異性交往,在面對愛情時容易顯得內向、被動,不容易把握機會。三是高學歷人士因為一貫的成功或孤傲給人留下驕傲或高不可攀的印象。四是高學歷人士在學業和事業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有時會忽略生活上的舒適與浪漫。
4、外在原因在青年教師擇偶問題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外在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生活交際圈過小,生活環境單一,選擇面太窄,找到合適伴侶的機會少;家在外地,缺少親友督促關懷;現在的熱心紅娘與過去相比越來越少;征婚廣告或征婚活動陷阱過多,無法信任,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去尋找合適異性。
(五)對結交異性的方式選擇
針對“您最希望的結交異性的方式”這一選項(可多選),男女教師的選項較一致(見表6)。

表6:你認可的結交異性的方式(可多選)
調查發現“通過親友同事的介紹”這種傳統方式更受高校教師的青睞。選擇通過親友同事介紹的占79%;在認識的人中尋找的占58%;調查結果同時顯示,許多人不信任婚介機構,或許是因為征婚廣告或征婚活動陷阱過多,令人無法信任。這與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電視相親節目異常火爆的情形不太相符。
(一)青島本地出生的青年教師在擇偶問題上優越于外地出生的單身教師。參與我們調查的青年教師以外地出生的為多,許多人因多年求學家中經濟條件一般,而在青島地區很多人的擇偶觀念中經濟條件比較重要,一般要求對方有房有車高收入等,因而有些人在擇偶時不愿意選擇這些外地出生尤其家在農村、經濟條件一般的單身教師。而對青島本地出生的單身教師來講,擇偶的條件相對要優越很多。
(二)單身女教師在擇偶問題上要比單身男教師形勢更加嚴峻。受社會婚姻匹配模式的影響,單身女教師在擇偶問題上相對男教師更為困難,再加上現實中許多單身女教師表現得過于被動,思想觀念過于保守,不能很好地把握機會。在青島科技大學工會婦委會組織的幾次單身教師聯誼活動中,總有少數單身女教師出于個人原因未能報名。主觀上不能主動把握認識異性的良好機會,再加上諸多客觀原因的影響,高校女教師的擇偶形勢愈加嚴峻,這應當引起足夠重視。
(三)大多數高校青年教師交往圈子過于狹窄,生活節奏單一。高校任課教師一般只在上課時接觸學生,課后由于不坐班,往往獨自備課、做科研,相互之間交往少。再加上他們平時接觸的大多是同事,而同事大多已婚,限制了他們與未婚異性認識或交往的機會。調查的六所高校這方面的情況類似,學校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性。
(四)高校單身教師特殊的心理特征應當引起關注。從心理特征方面分析,專家認為高校中的這些“剩男剩女”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另類心理,有些人總是與周圍人對比,感覺自己大齡單身的生活狀態比較另類,總感覺自己跟常人不一樣。自卑心理,有的人經歷過愛情的失敗,存在著自卑心理;但是,這種自卑心又常常被他們的自尊心所掩蓋,有時會故意在眾人面前表現出一副對自己的婚戀無所謂的姿態。封閉心理,錯過了擇偶的最佳年齡,許多大齡青年開始緊閉心扉,不再輕易向異性開啟。加上朋友家人都很關心他們的婚姻大事,聚會時難免熱心詢問介紹,這讓許多大齡青年感到尷尬,極力逃避這種場合,不再愿意與同學、同事或朋友來往,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本來就不多的擇偶機會。
針對實證調查結果,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青年教師要轉變擇偶觀念。盡管社會上“男強女弱”的婚姻匹配模式影響深遠,但這并非一成不變,也并非美好婚姻的標準模式,一個溫馨美滿的家庭也可以是“女強男弱”的模式,只要雙方對自己所扮演的家庭角色有清楚的認識,并愿意為對方、為愛情付出,那么同樣可以得到幸福。
其次,高校青年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婚戀觀,摒除功利化的思想。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它是基于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男女雙方互愛基礎上的一種高尚的、優美的精神心理上的交融,只有那些真正掌握愛情真諦的人們才能對愛情做出正確的選擇。高校教師在選擇伴侶時,應更多注重對方的人品及雙方感情的交流和心靈的溝通,而不應過分注重對方的外貌、學歷、職業、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等外在條件。因為功利化的因素和世俗的物質條件與愛情和婚姻毫不相關,也不能保證雙方獲得幸福的愛情與美滿的婚姻。
第三,正確估價自己,合理定位愛情理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情理想,比如有些男性想找賢妻良母型的愛人,有些女性想找事業型的愛人,有些想找懂生活、有責任感的愛人等,這些愛情理想,體現了每個人對愛情、婚姻的理解與期待。在構建自己的愛情理想之前,高校青年教師應正確估價自己,也就是對自己各方面的情況有個全面的認識,對自我形象、學識才華、工作職業、經濟狀況、家庭條件和社會地位等進行分析和權衡,既不過高估價自己也不過低估價自己。取得對自己的理性認識后,根據自身的綜合情況去設計與之大致相當的戀人,使自己的愛情理想建筑在現實基礎上,這樣更容易獲得理想的愛情。
第四,理性調整擇偶標準,給對方機會也給自己機會。每個人都期望找到德、才、貌、學、識等方面俱佳的如意佳偶,這無可厚非,但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高校單身教師應理性調整擇偶標準,不應過分挑剔或苛求對方。具體來說,擇偶標準應分清主次,主要看對方的德、才、學、識等條件,而對身材、長相、職務、職別、年齡、家庭狀況及經濟條件等不必苛求。國家級婚姻家庭指導師、資深心理咨詢師李蕊女士曾指出:“幸福的婚姻與年齡、身高、職務、財富并無必然關系,要把擇偶看成是情感與心靈的互動和陪伴,放下一味‘求高求全’的心理,就會給自身帶來更多機會。”
第五,不斷學習,增加情商和個人魅力。愛情的產生和發展,是由于男女雙方之間的相互吸引而產生的。為了增強對異性的吸引力,應注意不斷增加情商和個人魅力。個人魅力包括內在魅力和外在魅力兩方面,就對異性的吸引力而言,氣質、風度、言談舉止等這些內在魅力遠勝于容貌、形體等這些外在魅力。所以,高校青年教師應加強自己內在方面的修養,通過良好的氣質、不凡的風度、文雅的談吐和優美的舉止使自己更具個人魅力。同時,異性之間的吸引具有“相反相成”的特征(即異質互補),建議青年教師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備強烈的事業進取心,不斷豐富自身文化知識,養成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提高個人魅力和生活品味,讓自己成為異性眼中的理想伴侶。
[1]李艷紅,崔效輝.高知女性婚戀中的認知偏差[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
[2]葉友華.女大學生婚戀觀調查研究[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0,(5).
[3]陸建民.傳統與現實的碰撞--高學歷女性擇偶難原因的調查與分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6,(3)
[4]雷雯.大學生婚戀觀研究——基于武漢市大學生的個案調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4).
[5]朱冬亮.“三高”青年女性婚姻問題——成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5,(10).
[6]種道平.武漢高校青年教師擇偶標準的變遷[J].社會,2004,(11).
[7]王美萍.當代大學生婚戀特點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
(責任編輯:閆麗君)
本文系2009年青島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青島地區高校單身教師擇偶問題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09XB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G645
A
1008—6153(2013)01—0134—04
2012-12-23
趙東玉(1973-),男,法學碩士,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