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山,趙海軍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 101300)
學校體育伴隨著體育運動的發展而發展。進入新時期,人們對體育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體育越來越貼近生活,它不僅僅是一種競技運動,更是人們休閑、健身、娛樂的工具。學校體育也不例外。教育部在教改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將原有的體育課改為體育與健康教育課,這就給學校體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學校將達標考核標準進一步降低,目的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健身行列中來,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體育教師不單是一名教師,同時也是一名體育健身指導員。
學校體育面對的是廣大青少年,他們是全民健身運動的主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傳授體育運動知識、技術、技能來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基本能力。可以說,學校體育既是全民健身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的基礎,全民健身運動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引導學生自覺健身,養成自覺鍛煉的好習慣。
學生完成學業后步入社會,從學校體育轉入社會體育的行列,會發現自己喜愛的項目大多來自學生時代的積累,深厚的體育功底可以使他們輕松地投入到全民健身行列中去。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強調:“學校體育是國民體育的基礎,學校體育的首要任務是增強全體學生的體質,學校要使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培養學生鍛煉身體的技能、習慣并成為群眾體育骨干。”這說明,高校體育既要增強學生的體質,也要廣泛地開展大眾健身知識教育,使大學生成為建設國家的專業人才和群眾業余健身的骨干與指導力量。我國體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增強人民體質,黨中央也發出號召:“將發展群眾體育、推動全民健身計劃、普遍增強國民體質作為重點。”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提高全民體質,不僅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廣大群眾的需要。所以,國民體育應以健身為主,這已是大勢所趨。高校體育也應順應時代潮流,以健身為主進行改革,增強國民素質[1]。
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是增強人民體質、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措施。青少年的體育鍛煉是全民健身的基礎。因此,高校體育是我國國民體質和健康整體水平提高的關鍵。終身體育是指終身進行體育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強調體育不是兒童期或青年期的任務,而是要持續一生的事。當代社會快節奏生活對人的全面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只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適應高速度、高強度、高效率的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抓住了學生健身,就等于抓住了全民健身。所以,高校體育是本世紀實現全民健身的關鍵和基礎[2]。
全民健身需要大量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對大眾進行健身指導。按照國家體育總局的統計數據,全國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約有18萬人,如果按照每1000名健身人群配備1位社會體育指導員來算,我國僅城市人口就需要24萬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如果將我國農村人口計算在內,則需要的更多。在日本每2000名普通人群中就有1位社會體育指導者,以此標準計算,中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應達到60萬左右,而《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提出了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證書的人數達到100萬人以上的更高目標。此外,《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表明,我國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僅數量少,而且在指導服務水平與質量上與很多國家也存在著一定差距,表現為:我國較高級別的國家級、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僅占所有社會體育指導員的20.3%,二級、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占總量的79.7%。從教育水平來看,具備體育專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僅為總量的30.1%。我國真正參與社會體育指導工作的絕大多數為兼職人員,很多人沒有經過專門、系統的培訓,不少一線指導人員沒有取得等級認證,缺乏科學與規范的管理,指導項目分類與分工不明晰,管理組織機構與制度尚不健全,指導人員以老年人居多等。
據統計,我國高校體育教師約2萬人,這些教師大多畢業于體育專業,受過專業教育,有著較高水平的專業技能與教育指導能力。因此,可以使這些專業人士成為大眾健身的指導者,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使他們充當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角色,從而彌補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上的不足。此外,體育院校(系)本身具備培養社會體育指導人才的能力,體育院校的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通過培訓可直接獲得國家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認證,成為合格的社會體育指導人才,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
全民健身也需要科學指導,高校的科學研究、信息等資源優勢能為全民健身事業的科學發展提供一定的平臺,在全民健身的科學指導、健身項目的挖掘與創編、健身器械的開發與研究等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另外,高校利用科研室、實驗室大量的儀器設備進行全民體質監測,也獲得大量科研素材,在推動高校體育科研工作的同時,提高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學性。
必要的體育場地設施是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基礎,自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以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專門建設了一批用于群眾體育活動的場地、設施,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熱情日益高漲,這些場地設施遠遠不能滿足群眾體育活動的需求。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必須根據學校規模與學生人數建成一定數量與質量的體育場地與設施,這些場地與設施主要用于高校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與運動隊的訓練,但利用率并不高,特別是在周末、節假日期間,很多場地、設施處于閑置狀態,這與全民健身活動場地、設施嚴重不足形成鮮明對比。因此,將高校體育場地、設施在空閑時間向大眾開放,能夠彌補全民健身活動場地、設施不足的現狀,也能夠提高其利用率,同時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具體條件收取費用,使學校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
全民健身是一項要求大眾積極參與、以增進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的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我國《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提出的目標是:到2015年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顯著增加,身體素質明顯提高,形成覆蓋城鄉的比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進一步增加;城鄉居民身體素質進一步提高;體育健身設施有較大發展;全民健身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全民健身組織網絡更加健全;全民健身指導和志愿服務隊伍進一步發展;科學健身指導服務不斷完善;全民健身服務業發展壯大。
[1]張少云.關于高校體育與全民健身計劃的若干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5(21):77-78.
[2]丁云霞.高校體育與全民健身計劃之關系[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2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