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新
(許昌衛生學校,河南 許昌 461000)
說到人文情懷,人們總認為它和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基礎學科教學沒有多大關系,前者屬于人文學科范疇,后者屬于科學領域,他們之間似乎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在中國現在的教育體制下,存在著把人文學科和科學學科對立的教育現象,由此會給人們造成這樣一個錯覺:人文學科與科學學科是矛盾對立的,二者是不可調和的。其實,醫學的特殊性在于醫學具有社會科學屬性[1]。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存在心理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作為一位醫務工作者,不僅要能治療患者的身體疾病,而且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和精神健康。
我們知道,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基礎這門學科在中職衛校中屬于基礎學科,課程的基本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術及初步應用,讓學生明確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與免疫機制、檢驗診斷要點及特異性防治原則。我們通過本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思維方式,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護理專業、農村醫學、藥學專業等學科打下良好基礎,同時也為開發研制與微生物有關的藥物,保證和控制藥品質量提供良好的技術人才,從而有效地防治疾病,保障人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僅從學科目標來看,人文情懷與人文學科似乎沒有太大關聯,從課程培養目標中也看不出任何有關人文情懷的體現,尤其是在中職衛校教學之中,學科教學嚴格地分門別類,學生被限制在狹隘的專業世界里,忽視了對身心帶來益處的文化教育。各個專業學科在設置教學計劃時也忽略了文化課程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性,有意無意地把文化課程邊緣化,這就勢必造成學生在受到學科教育的同時,也喪失了接受人文教育的機會。此外,我們在教育制度方面還有許多需要改革的地方,比如我們重智、輕德、急功近利的現象還普遍存在。西方教育大多都注重人的心理需求,重視人的整體發展,而我們在教育上往往只重視分數,忽略了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性。
我國忽視人文情懷教育的做法,已經在社會上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如震驚中外的“馬加爵事件”、北京公園的“劉海洋事件”、“藥家鑫事件”等,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個別現象,不能以偏概全,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在無論大、中專院校還是普通中、小學中的人文情懷教育方面,我們做得遠遠不夠。
既然人文教育如此重要,那筆者就將人文情懷在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基礎學科中的融入做一個探討。所謂人文,廣義上講是指與人類社會有直接關系的文化,狹義上通常包括文學、藝術、法律、哲學、歷史等[2]。人文素質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識和由這些知識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內化在人身上所表現出的氣質、修養,主要指一個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水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人際交往、情感、人生觀、價值觀等個性品質[3]。它往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人文教育的主旨在于培養人文精神、人文情懷,人文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教育人的過程,引導人們求真、從善、愛美。具有人文情懷的人關心社會、關注民生、關注自己生活的社會和自然環境。對于中等職業衛生學校的學生來說,培養他們的人文情懷就顯得相當必要了。那么,如何在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中融入人文情懷教育呢?筆者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
第一,我們要不斷更新教師的思想理念,樹立“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人”的教育觀念。人文教育能否在課堂中得以實現,起關鍵作用的就是教師。如果教師僅僅具有精湛的學術,那么他在課堂上無論如何也融入不了人文情懷教育。由此可見,我們要求教師不僅有精湛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當然也需要教師有相當嫻熟的教學藝術。教師要能夠在課堂上巧妙地把人文教育融入在專業技能的學習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情懷的教育。如果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需要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觀念,讓教師了解人文學科和專業學科之間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要自覺地在專業課程教育之中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授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不僅提高了專業水平,也提高了思想道德修養。在日常生活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科知識的增長,還要關心學生內心發展的需要,關心學生情感的需要。教師要改變對學生單一的評價方式,把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重要的一個方面來評價學生。
在我國,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往往被分化為兩個極端。這兩個本來應該是相互融合的交叉學科,在生活中卻被一些人認為是矛盾和對立的。一些人文激進主義者認為科學學科人員是功利和粗俗的,認為他們不關心人類歷史和社會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他們只顧最大限度地開發人類資源,過分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顧生態平衡和自然的和諧發展;而一些科學學科人員則認為人文激進分子缺乏時代意識,過分迂腐,只會引經據典地關心一些對經濟發展起不到促進作用的文化知識。這兩種處于對立的態度和意識,也給教師的教育觀念造成了極為不良的影響。
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也要教會學生做人。當然,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一味地灌輸知識的傳統授課方式,讓學生參與課堂,在課堂上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要關心學生的情感需要和情感體驗,充分尊重學生,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第二,教師要不斷學習,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有具有了高超的教學藝術,才能夠有效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
教師要提高教學藝術,一方面可以通過書籍、雜志、報紙、網絡等渠道來充實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周圍教學經驗豐富的同事學習。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多向前輩討教,多聽老教師的課,多看教學教研方面的論文材料,多參與教研活動。此外,教師還應注重自身心理素質的培養,應多翻閱一些相關的心理書籍,學會解讀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探索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工作中要不斷學習、總結、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教學效果才會明顯。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理論與實際的密切結合,要注重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圖表、幻燈片、投影儀、錄像等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多注意國內外關于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的最新研究進展與成果,并把這些資料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學科的最新資訊和信息,讓學生樹立為學科發展不斷努力的信心。
第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機會為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創造條件[4]。教師在培養學生操作技術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他們良好的職業修養,并灌輸人文情懷知識。其實在這門學科中有許多地方可以挖掘出人文教育內容,只要教師用心去挖掘,就會發現在課程中進行人文情懷教育其實是很容易的。例如,在講“細菌耐藥性”時,筆者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來討論:為什么普通感染不用抗生素?濫用抗生素會有哪些危害?從而讓學生理解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對抗感染的重要意義;又如,在講到“SARS冠狀病毒在我國流行”時,讓學生知道我們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只有尊重身邊的任何生物,才能與之和諧相處。
第四,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規范自己的行為,給學生做好表率。
我們常說“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做好表率。有些教師在要求學生的時候相當嚴格,但是自己在做的時候卻并不注意。比如,教師要求學生在做完生物實驗以后,要注意把一次性的器械收拾好,檢查一下有無遺失,并且要注意把這些醫療廢棄物丟棄到垃圾桶內。但是,當實驗一做完,教師就隨手把一次性的手套亂丟,這就會給學生帶來不好的影響。另外,教師在指導學生做實驗的時候,要有耐心,要認真負責。我們都知道,學生將來走向不同的工作崗位,要從事不同的職業,如果在工作中不能認真負責,勢必會給工作帶來很大麻煩,也可能會給集體或個人造成極大損失。近幾年,醫療事故頻頻發生,筆者認為這多多少少和醫務人員的整體素質有一定關系。如果這些醫務人員具有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有一顆慈悲愛人的心,具有強烈的責任感,那么就不會有那么多的醫療事故發生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充分挖掘學科中蘊含的人文內容,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情懷教育。
[1]何裕民.中醫學導論[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
[2]楊德廣.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質[J].教育研究,1999(2):64.
[3]謝法剛.中職衛生學校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0):28.
[4]郭曉奎.病原生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