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紅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神經病學是一門抽象、復雜、專業性強,又與許多基礎學科及其他臨床學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學科。神經系統疾病種類繁多,臨床表現復雜、多變。而中醫院校學生因該課程學時少、西醫基礎薄弱,對神經病學學習感到困難。現就神經病學自身特點及如何提高神經病學教學質量做一探討。
神經病學屬專業性極強的學科,某些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錯誤地認為自己將來不做神經內科醫生,就忽視神經內科的學習。教師要教育學生認識到醫學是一個整體,無論今后從事哪個醫學領域的工作,神經內科都是必不可少的內容,要成為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必須知識全面、基礎扎實。
在理論教學中適當結合臨床實例,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單調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觸臨床實踐的部分知識,為將來的實踐教學打好基礎。基礎教研室的教師與臨床帶教教師要加強聯系,及時了解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有助于教與學質量的提高。
由于神經系統解剖關系復雜,疾病的癥狀多變,定位、定性診斷邏輯思維嚴謹,因此學生常感到神經病學復雜難懂,抓不住重點。在學習初期,帶教教師要盡快了解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強化實用性較強的理論知識,并補充相關的新知識,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其在實踐中掌握新理論和新技術[1]。采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動畫、錄像使書本知識“動起來”,從二維、三維的角度形象地認識知識,特別是在神經系統解剖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有較大優勢[2]。教師要充分利用診療方面的新進展和影像技術的診斷,實驗室檢查的意義、診斷及鑒別診斷要點等,結合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以及自己的臨床經驗進行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神經病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癲癇綜合征和癲癇發作的分類十分復雜,在講解過程中,我們將內容分為部分性發作、全面性發作、癲癇綜合征三大部分,每講解完一種發作類型就播放一段視頻,并列舉大量的腦電圖圖片,使學生對特定臨床表現有了直觀的認識。
目前,系統解剖學教材通常把神經系統分割成許多相對獨立的部分。每一部分外形各不相同,內部結構差別大,增加了理解難度。所以我們把神經系統外形的完整性和內部結構的連續性作為相對獨立的單元進行教學。這樣神經系統就由一個概念不清、聯系復雜的立體結構,變成一個系統的、完整的網絡體系[3]。如癱瘓癥狀的教學,大腦皮層、內囊、脊髓、周圍神經、神經-肌肉接頭以及肌肉損害等均會造成癱瘓,若孤立地從癥狀入手講解,則不能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在對神經系統有了整體認識后,便可輕松地運用運動纖維的傳導路徑、比鄰關系,對不同部位損害時癱瘓的分布、特點以及可能出現的伴隨癥狀進行分析,推斷其病損的部位。這既培養了學生從整體上理解神經病學的觀念,又培養了他們臨床定位診斷的能力。
由于PBL教學法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非常有效,因此它越來越多地受到醫學教育界的重視。例如“面癱”一節中,首先準備兩張面癱的圖片,分別是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然后提供所對應的臨床病例資料,結合病例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根據病例資料和圖片,概括兩種面癱的臨床表現。(2)結合相關基礎知識分析面癱形成的原因(即病變部位定位診斷)。(3)分析引起面癱的可能病變(定性診斷)。(4)為明確診斷還需做哪些輔助檢查?(5)簡述治療原則。所備資料和問題在課前一周發給學生,并為學生提供參考資料目錄:《實用神經病學》、《神經病治療學》及有關的輔助書籍;推薦神經病學相關的網址(如:http://www.neurology.org/,http://stroke.ahajournals.org/)等。學生在課前分組閱讀問題后,界定、整理出他們不理解的內容,如面癱的概念、如何鑒別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以及兩種面癱的常見病因等。
總之,在教學中要根據神經病學學科特點,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以收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學習神經病學理論知識的同時,盡可能多地掌握臨床技能,盡快適應臨床工作。
[1]吳春鳳,吳冬玲,姜煥好,等.重癥監護病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醫學臨床研究,2007,24(4):571-573.
[2]Koffel M H,Ward S. The influence of mini-BAL cultures on patient outcomes implications for the antibiotic management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Chest,1998(113):412-420.
[3]常誠,鄭艷,吉愛峰,等.中醫院校《神經病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