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人文應用學部,福建廈門361008)
試論微反應識別在學生課堂行為觀察法中的應用
——基于課堂教學實踐的思考
潘峰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人文應用學部,福建廈門361008)
課堂非言語行為研究關注教學效能的作用,而忽視識別技術的重要性。微反應是人類在應激行為下的真實表現,對于辨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反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通過反思問卷法和觀摩法的存在問題,嘗試將識別技術引入課堂對學生非語言行為的情感判別中,并探討其在學生評教上和年齡段的適用性。
微反應識別;學生課堂行為;觀察法
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行為,是指教師運用目光、面部表情、姿態、手勢等非言語符號傳遞信息的行為〔1〕。目前,國內教學工作對非言語的應用還處于“不自覺的階段”。研究多集中于課堂管理和控制,比如林娟認為教師需要面對、處理學生的非課堂行為〔2〕。學者們逐漸發現,非言語行為在評估教師教學效能方面的貢獻。比如張宇晨和宋君安認為,課堂沖突行為應該區分輕重,盡力將其放在可控的范圍內〔3〕。趙慶紅、徐錦芬指出課堂環境對學生學習行為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并不是教師單方面優劣評價或是學生單方面的課堂行為需要承擔責任的后果。
不難看出,以往研究看到非言語行為對教學效能的各種作用,卻忽視了識別非言語行為的技術重要性。換句話說,學者們沒有細究觀察技術的有效性,更多的是將“小動作”看成是“不良學習態度”的直接結果,更沒有從行為產生的情緒原理進行有效解釋。
目前,課堂非言語行為觀測方法大致分兩種:一是數據分析技術,強調教師互評、學生打分為主的問卷調查技術應用,達到對課堂行為的整體性評估。二是教學觀摩法,從關注教師成長的角度,讓教師在課堂實踐中進行觀摩學習。這一方法希望以體驗教學的方式,強調參與觀察法的應用,著重優秀、示范課程的核心技藝,提高彼此的教學水平。
(一)問卷技術的主體偏差問題
數據統計分析通常用來描述一個特定區域內數據的共同特征,如要素特征、結構、水平等指標。通過計算機對信息的處理技術,運用統計分析軟件(如SPSS)對數據進行量化處理,挖掘數據背后的邏輯規律性。但是,被試者對項目、指標系統的理解因人而異,結果也出現各種誤差。另外,被試者填寫問卷時經常是單獨進行,多不愿積極配合而出現應付甚至偽造答題的情況。這些導致誤差,難以在統計分析中篩查,影響結果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問卷技術的使用,同時需要配合大量的現場參與或觀察法作為輔助。
(二)教學觀摩的程式化問題
教學觀摩法要求教師旁聽其他老師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和吸收教學經驗和技巧。通過現場記錄的文本反饋,聽課與任課教師一道研究和討論教學內容、特色和方法,同時分享、感悟、提高教學水平的過程。王秀秀等認為,教學觀摩法是通過體驗方式參與老師的課堂表現,學習教學方法使用,課堂提問等的重要途徑。其重心是“關注學習過程”——學生學習的效能達成〔4〕。但是,教學觀摩法提倡教師的研修方式,強調教師本位的現場觀察和學習,更多是為將來教學經驗的積累服務。一些學者發現,許多教學觀摩的課堂已被程序化和樣板化,學生按照事前的編排進行,主講教師按照流程“按部就班”〔5〕。這一示范性的教學形式掩蓋了真實的課堂差異。課堂中學生對知識接納的各種正面或負面的情緒反應,以及各種身體語言和行為,在觀摩課中經常被納入到“應矯正”“被調整”的非課堂行為中,而不是作為有價值的課堂活動而得到重視。
(三)觀摩,或抑為監視的問題
法國著名哲學、社會學家米歇爾·福柯提出“社會規訓機制”的概念,用以指稱知識權力是如何作用于人的“管制”當中〔6〕。他認為,通過各種權力在社會中的編制,規訓機制達到“對個體服從、配合,最終服務發揮個體的生產功能。”余清臣指出,學校屬于社會規訓機制的組成部分,通過知識教育的職能行使對學習者學習行為的監視和管理。這表現在——時間日程安排、課程內外活動的控制,以及監督等各種任務的實踐環節〔7〕。以教學觀摩為目的的各種課堂參與活動,通常要求觀察者記錄教師和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師與學生同座聽課,是教學觀摩的主要形式,卻易形成“學習監控”的代名詞。如果事前不進行互通,觀摩容易給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暗示,形成負面的猜測。比如有的學生擔心自己的“不良表現行為”會得到點名或其他形式的追加處罰。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容易形成“紀律檢查”的條件反射而不斷調整,力圖通過理性方式調控自我的情緒和行為。但是,這樣不斷的行為調控帶有極大的表演性,幾乎不能呈現課堂互動的真實面貌,更不能反映出教師實際的教學效果。在無形的權力暗示下,學生相互監督,默默地按照教師期望進行課堂行為塑造,從而失去客觀、真實觀察的研究價值。因此,教學觀摩形成于“監視”心理暗示下的師生互動——易讓學生暫時屈從規訓,而不能真正從關注教育主體學生的角度,充分反饋他們對課堂教學效能的真實評價。
基于問卷技術和傳統教學觀摩行為的局限性,我們亟需反思以往對非課堂行為合理性的忽視,研究其產生的生物反應機理。而微反應識別技術的引入,能提供加強觀察學生學習行為,研究課堂學習反饋情況的重要方法。
(一)消極抵觸的微反應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具有“自我防御機制”——當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脅時,人這一有機體易引發強烈的焦慮和罪惡感,無意識地激活自我保護的機制,緩和消除不安和痛苦的情緒。這一機制能夠有效避免個體痛苦,免于直線崩潰的可怕局面出現。在課堂學習行為中,這表現為學生遇到陌生概念、晦澀理論和命題時自然出現的緊張感。在課堂教學中,面對陌生、復雜的理論和概念體系,如果教師不能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講解,很可能讓學生不知所云。具體而言,依據微反應表達程度進行分類,學生的表現強弱依次為凍結反應、安慰反應和逃離反應。
1.凍結反應:不知所措
凍結反應是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時的第一反應。面對突如其來的刺激,會讓人瞬間出現短暫的停頓。在課堂上,經常出現在學生隨機點名提問時——學生起立后對問題不理解,也不知如何正確回答。他們只好低頭思考,不敢輕易判斷對策。結果是,他們出現站立后,短時間的行為停滯,身體整體僵硬,面部出現輕微的驚訝表情(揚眉和上提眼瞼)。有時會出現,一次快速吸氣,雙手拘束在前方,或背在后面。在坐回原位置的時候,他們的雙手、雙腳采取收縮姿態。比如雙手插袖口表現冷的感覺,或是插于褲帶中;雙腳緊緊別在座位腳上,或是不自然地彎曲。
2.安慰反應:負面影響
安慰反應是人受到負面刺激(比如批評、壓力、否定等)后可能出現的反應。就自我防衛機制而言,安慰反應比前者加重了一個層次,特別是出現在教師直面批評,或是影射“問題學生”的時候。教師通過論斷的評價,致使學生產生負面的情緒刺激。安慰反應尤其常見而且明顯。是在教師的負面刺激傷害到學生的自我積極形象,觸及對自己正面評價之時,學生產生的自信心失落的伴隨反應——通過撫摸自己密布神經末梢的皮膚,或身體關鍵部位(后腦、腹部、胸口),可以向大腦中樞傳遞放松的感覺信號。這樣的安撫行為,在大量的哺乳動物的實例中普遍存在。換句話說,通過手撫摸身體重要的、脆弱的部位,學生達到舒緩情緒、安撫自我的作用。典型的表現也存在性別差異。比如女同學傾向于捂住鎖骨,撫玩掛件,整理面容或頭發;男同學傾向于搓手、玩手指、指甲觸碰、撫摸腹部的方式。在注視表現上,很容易出現視覺轉移的小動作——從刺激源移開,轉向正面的信息源(如窗外風景、旁邊的親密同伴)。
3.逃離反應:動力失能
如果說凍結反應和安慰反應說明被觀察者力圖減緩壓力,那么逃離反應的出現說明壓力的威脅不斷升級,形成的刺激到達幾乎不可控的程度,大腦的邊緣系統就會提出“逃走計劃”。這一現象屬于身體微反應中的逃離反應。當教師講授的知識不能為學生有效接納,甚至出現深奧而無法理解的時候,學生就可能出現扭轉身體,向后仰身、轉頭、后退等各種身體微反應,同時還會伴有阻斷行為(如遮眼、抱臂等)。當教師不及時察覺這些負面信號的意義,緊接著低頭竊竊私語、轉身聊天的反抗行為會隨即出現。同時,學生會在面部表現出恐懼或厭惡的微表情。特別是臨近下課或放學的時候,逃離反應會直接升級為身體移動取向的姿態語言。在筆者觀察的學生群體中,大致出現明顯逃離姿態有:身體側向出口的一端,腿腳稍微做好“起跑”的意向準備,雙手準備或正在移動課本、作業,等等。
(二)積極接受的微反應
1.仰視反應:崇拜心理的默化作用
在傳統意義上,教師擁有知識的壟斷性,所謂“傳道、授業、解惑”,在道的層面上賦予了師長絕對的權威性,因而在學生印象中擁有較高聲望,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級效應。但是,到了近現代社會,教育主導觀念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再加上現代咨詢技術、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這都大大削弱了教師對知識的獨享性。雖然如此,在多數人心目中,教師是學生的榜樣,一直具有潛移默化的指示作用〔8〕。優秀教師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學識和智慧,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并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著學生對待事物的看法,甚至左右學生的自我形象建構。
在微反應的課堂觀察中,學生的崇拜心理可以通過仰視反應進行有效識別。所謂仰視反應,是對自己能力高低、地位差異、勝敗預測、優劣定位進行判斷后的身體反應。這源于人類進化積累的本能——仰視高大的對象、藐視矮小的對象。在教師權威面前,學生低頭表示低于對方,承認自己角色差異,表現為權威面前完全接納、服從的姿態。延伸性的仰視反應還表現為:手疊放、腿腳并合、配合性點頭、彎腰等肢體動作。這類反應的多次呈現,能表達一種服從性學習的行為特征。學生通過仰視教師的行為,達到降低自我定位的心理狀態,以謙虛的態度接受知識的洗禮。這樣的崇拜心理體現學生將教師作為自己的模仿對象,而自然形成的自我內驅力——期望在行為模仿中得到教師“權威”認可。仰視反應的重要性在于能及時提醒教師——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想法,參與課堂實踐的主動愿望。
2.勝敗反應:課堂投入程度的判斷
學習動機是一種自我激勵的心理狀態,能維持與激發個體參與學習活動,并朝特定目標努力。孫紅梅和楊琳通過494份問卷研究,發現情緒的投入程度與學習動機呈現正相關〔9〕。換句話說,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緒,獲得一種正面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這一類情感獲得,反過來能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參與、投入學習的積極行動。在微反應的識別技術看來,學生積極參與和消極參與可以通過勝敗反應進行區分。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水平,自身的學習需求和知識掌握狀況等,能引起情緒的不同結果——正面或負面的情緒體驗。與之對應地,身體微反應也分為兩種:勝利反應和失敗反應。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努力完成指定任務時,接受到來自老師的獎勵和同學認可,感受到強烈的自我認同效應——愉快、興奮和滿足的情緒體驗由此產生。多次的正面情感體驗,會在特定條件聯系下,賦予刺激源(如教師)給予積極的情感賦予〔10〕。其表現為,各種本能的或習慣的身體反應——精神興奮,身體充滿能力支配的愿望,出現“反重力”的面部和肢體行為。在面部表情上,表現為抬頭、挑眉和嘴角上翹,等等。在身體上出現伸展性姿態,比如舉手、擊掌、歡呼、晃腦、跺腳〔11〕213-217。
反過來,學生頻頻接受教師的批評、責備,甚至是冷遇時,自我認同感得到削弱,極易產生不滿、沮喪的情緒。同樣,這樣的負面情緒也會注入到學習參與中,產生消極的情緒賦予。在消極情緒的作用下,神經系統受抑制,循環系統暫停能力補給。倘若這樣的刺激反復出現,會使身體本能地出現順應“重力”的面部和肢體行為。面部表情上,眼睛無神(甚至是習慣性上翻)、自然下垂,身體方面表現出收縮性肢體語言——低頭、軀干彎曲、雙手低垂,等等〔11〕223-228。這些微反應出現,明確預示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掌握程度發生嚴重脫節,退縮、厭倦乃至抵觸陌生、困難的教學任務,以消極的姿態應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
微反應是人們在接受有效刺激后的,不由自主地表現出不受思維控制的瞬間真實反應。微反應表現在面部,就是通常的“微表情”〔11〕4-15。因此,它表現出與一般非語言行為不同的兩點特征:一是微反應不受理性自主的控制,而是基于大腦邊緣系統對刺激源的情緒反應,隨之發生一系列的身體調整行為。二是微反應的出現時間很短,在面部呈現的時間不到1/5秒。這是正常教學觀察中很容易被忽視的非言語行為。換句話說,微反應的觀察和研究更能體現一個人對刺激源的真實反應。這是很難作假,或通過表演進行偽裝的,因此,能對教學非課堂行為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價值。
(一)“不可言說”的學生評教方式
非言語的行為能反饋教師教學行為是否得當,以及學生樂納知識的程度。學生的面部表情、動作姿態、手勢與教師的接近度等非言語行為,能傳輸重要的教學反饋信息〔11〕28。微反應屬于非言語行為中的一種,基于動物本能而直接受命于人類精神系統的指揮,相對于受理性思維控制的身體反應,更能貼近反饋教師對學生知識吸收,教學能力、效果的真實性評估。原因是,情緒是人的內心原始反饋,直接與動物性需求有關的精神系統反應有關。各種研究證明,微反應能夠表達人試圖壓抑與隱藏的真正情感,這在臨床醫學、刑偵科學等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12〕。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師教學進行的評價,如果僅靠問卷技術的定量多有失偏頗,易出現主觀性、失真的問題。還有,傳統的教學觀摩法強調示范性,并不能有效地反饋學生聽課的實際情況。如果通過非言語行為的觀察,結合微反應的基礎原理和技術應用,我們能夠捕捉到學習接近真實的情感表達,以及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情緒判別。這對改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二)適合青年階段的心智發展特點
學生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年齡正處于18~22歲之間,生理機能逐步增強,身高體重、骨骼、肌肉趨向成熟。首先,在心智發展上,青少年、青年的情緒表現比較豐富,容易呈現極化特征。在青年階段,反抗意識比較明顯,需要學校增加情緒調節和管理的有關訓練。其次,他們的感知、記憶、想象力逐漸達到成熟水平。青年人在思想和行動上能進行自主調節。第三,青年的社會性角色認同和集體情感也在這時出現和發展。總之,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群體,逐漸走向成熟期,具有獨立人格和價值體系。如果不加以合理、有效的引導,容易走向異端。相對于成年群體,青年階段人群的心理調控水平不高,易表現出顯著的情緒反應。因此,這一群體的心智發展特征,能為微反應識別的教學應用提供重要的參考和研究價值。
總之,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看,愉快、樂觀等正面情緒能夠幫助人類建立良好的情感體驗,提高大腦和精神系統的整體活力。在微反應的應用研究中,正面情緒的充分激發是人類行為動力的重要源泉,能大幅度減少因重復挫敗而導致“習得性失助”現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接納、鼓勵、積極引導,能夠形成良好的、正面的學習刺激源,制造和傳達情緒的非言語信號的通暢途徑,引發學生相應的面部、肢體的正面微反應。反過來,學生正面的微反應及一系列身體語言,能夠形成良好的教學反饋,為教師肯定教學水平,建立自信心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研究關注點主要落在學生課堂的微反應研究上,期待其他學者開展從教師課堂微反應方面做出有益的補充。希望通過本文的拋磚引玉,微反應識別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能有更多、更好的后續研究。
〔1〕張臣,董君.論課堂教學中非言語行為及其功能〔J〕.長春大學學報,2008,18(6):76-77.
〔2〕林娟.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課堂師生沖突的現場研究〔D〕.武漢:華東師范大學,2005.
〔3〕張宇晨,宋君安.課堂問題的防范與處理策略〔J〕.職教論壇,2006(8):38-40.
〔4〕王秀秀,馬秀群.基于學習過程的教學觀摩活動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5):154-155.
〔5〕趙雪江.教學觀摩:教師專業研修方式的變遷〔J〕.中國教育學刊,2011(5):61-64.
〔6〕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中譯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7〕余清臣.福柯的教師觀〔J〕.教師教育研究,2004(6):37-40.
〔8〕戴·馮納塔.教師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57-358.
〔9〕孫紅梅,楊琳.高中生學習投入與情緒智力的關系:學習動機的中介作用〔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2(3):50.
〔10〕喬建中,李星云.情緒充予和情緒調節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機作用及其機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80-83.
〔11〕姜振宇.微反應:小動作背后隱藏著什么〔M〕.江蘇:鳳凰出版社,2012.
〔12〕吳奇,申尋兵,傅小蘭.微表情研究及其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0(9):1359-1368.
(責任編輯 胡椿)
Application of Micro-expression Identification in the Class Behavior Observation Method: Thoughts Based on Class Teaching Practice
PAN Feng
(Department of Humanist Application,Xiamen City Professional College,Xiamen,Fujian 361008,China)
Nonverbal behavior research emphasizes the function of teaching efficacy while neglects the significance of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Micro-expression is the human's real behavior under stress behaviors;therefore it has a referential value to students'real feedbacks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This paper reflects up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questionnaire and observation,and attempts to introduc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nto classroom so as to identify student's nonverbal behaviors,and thus discusses the adaptability of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to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age group.
micro-expression identification;student's class behavior;observation method
G642.421
A
1672-2345(2013)08-0091-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3.08.021
2013-03-13
2013-05-05
潘峰,講師,博士,主要從事人類學研究方法,情緒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