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東華
雙側額葉腦挫裂傷早期意識障礙輕,神經系統體征不明顯,早期影像檢查腦損傷輕、出血少,手術指征不典型,病情發展快,易并發腦疝,引起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而突然死亡。2008年2月~2011年12月南陽市淅川縣人民醫院收治雙側額葉腦挫裂傷31 例,其中14 例雙側額葉發生大面積腦水腫行雙額去骨板減壓術,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31 例(男21 例,女10 例)均經CT確診,年齡14~56 歲,平均31 歲;均有明確外傷史;發病時間<6 h。雙側額葉水腫、出血,出血量<30 mL。格拉斯哥意識障礙評分(GCS):GCS≥9 分27 例,GCS 6~8 分3 例,GCS≤5 分1例。
1.2 治療方法 給氧、脫水、止血、對癥支持治療,嚴密觀察患者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變化,病情加重時及時復查頭顱CT。發現雙側額葉腦挫裂傷繼發大面積腦水腫,排除其他部位顱內血腫,行雙額去骨板減壓術。
31 例患者中,14 例雙側額葉發生大面積腦水腫行雙額去骨板減壓術,其中9 例在未發生枕骨大孔疝時手術治療,術后1 例因腦水腫嚴重發生枕骨大孔疝而死亡,8 例恢復良好;5 例發生枕骨大孔疝后手術治療,術后仍因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死亡,病死率19.4%。
額葉腦挫裂傷繼發大面積腦水腫發生率高,病死率高,生存患者多預后良好。當額葉受到撞擊或枕部撞傷時,額葉腦組織移位與粗糙的額底摩擦,造成額葉腦組織挫裂傷,血管撕裂出血,繼發腦水腫,引起顱內壓升高。血腫與水腫的占位效應擠壓額葉血管造成額葉缺血水腫,進一步升高顱內壓,形成惡性循環。雙側額葉腦挫裂傷使顱內壓升高更明顯。因雙側腦組織水腫兩側壓力平衡及大腦鐮的限制,中線結構移位不明顯,壓力沿軸位向枕骨大孔方向傳導,引起遲發性中央型腦疝,引起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多于傷后5~6 h發生[1]。本組6 例發生遲發性中央型腦疝而死亡,病死率19.4%。因額葉處于腦功能的相對靜區,無腦疝形成者恢復后,無失語、肢體活動障礙,對生活質量無明顯影響。造成兩個極端,要么危及生命、要么恢復良好。因此,探討雙側額葉腦挫裂傷的救治非常重要。
雙額去骨板減壓術治療雙側額葉腦挫裂傷,可減少枕骨大孔疝的發生,降低病死率。因額部減壓后水腫的腦組織向外膨出,減小腦組織壓力沿軸位方向枕骨大孔區傳遞,預防枕骨大孔疝形成。本組14 例行雙額去骨板減壓術,6 例死亡。其中9 例在未發生枕骨大孔疝時手術治療,術后1 例因腦水腫嚴重發生枕骨大孔疝而死亡,8 例恢復良好;5 例發生枕骨大孔疝后手術治療,術后仍因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死亡。因此手術骨瓣要大、減壓要充分[2];要雙側去骨瓣減壓,防止因一側減壓后造成兩側壓力不平衡,形成大腦鐮下疝,加重腦損傷;失活腦組織要徹底清除,避免術后腦水腫進行性加重,防止減壓術后枕骨大孔疝的發生。有手術指征時應及時手術[3],一旦發生枕骨大孔疝,手術減壓效果極差。手術治療選擇上,臨床醫師有一定困難。患者多意識清楚,表現為頭痛、嘔吐、煩躁不安,無神經系統定位體征。患者家屬認為患者病情輕,拒絕手術治療。頭顱CT顯示:出血量<30 mL,中線結構移位不明顯或無移位,僅雙側額葉有不同程度水腫。多數患者經脫水降低顱內壓治療能夠治愈,而一旦發生枕骨大孔疝患者多無生存可能。因此有學者認為,手術不單純以血腫量的多少,中線有無移位來確定,應重視CT的動態觀察,腦水腫范圍擴大、顱內壓>3.26 kPa(1 mmHg=0.133 kPa)者,可積極手術治療[4]。在進行非手術治療過程中,患者由神志清楚到煩躁不安或由神志清楚到嗜睡或昏迷,就應急診手術治療,等到瞳孔發生變化才手術則為時已晚[5]。本組5 例發生枕骨大孔疝后手術,均未能挽救生命,9 例未發生枕骨大孔疝患者僅1 例死亡。通過對31 例雙側額葉腦挫裂傷患者的臨床分析,筆者認為,要高度重視雙側額葉腦挫裂傷患者,即使意識清醒也要按病危患者對待,嚴密觀察患者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變化,病情加重,及時向患者家屬告知患者有死亡危險,做好溝通,取得一致看法,及時手術;重視腦水腫嚴重性,把腦水腫的占位效應與血腫同樣看待,通過脫水治療,病情無好轉甚至加重,要高度警惕枕骨大孔疝的發生,及時手術減壓。手術減壓要徹底,骨窗要足夠大,失活腦組織要清除徹底。
綜上所述,雙額去骨板減壓術是治療雙側額葉腦挫裂傷積極有效的措施,可減少枕骨大孔疝的發生,降低病死率。
[1]裴永恩,周濱音,吳星,等.急性顱腦創傷診斷治療中死亡患者的經驗教訓[J].中華外科學雜志,2010,26(9):836.
[2]劉文,黃冠敏,陳宏斌.標準大骨瓣開顱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9):35-37.
[3]王勝,吳楚君,周朝輝,等.綜合治療雙側額葉腦挫裂傷的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1):34-36.
[4]王玉梅,蔡學見,時中華.對沖性額葉底部挫裂傷診治體會[J].中華外科學雜志,2002,18(2):128-129.
[5]葉應湖.神經外科疾病診治中的常見失誤與教訓[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