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黃廣
對于大出血、嚴重貧血等患者,輸血是最有效、最直接、最常用的治療方法[1],目前尚無任何一種物質可以完全替代血液,故血液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資源[2]。然而輸血治療存有一定的風險性及不安全性,如艾滋病、乙肝等可通過醫用輸血途徑得以傳播,一旦血液內有傳染病菌,則可通過輸血途徑使患者意外感染而導致醫源性傷害。加強血液安全管理對極大程度的保證輸血安全具有重要意義[3]。各血站已嚴格實施了不同人員、不同試劑的兩次檢查措施,但血液依然存有不安全風險,其原因主要有[4]:(1)窗口期的漏檢和檢測技術的影響;(2)實驗室操作人員素質較低、應用檢測設備及試劑不合格、標本留取差錯等因素造成漏檢;(3)實驗室內應用的檢測血液模式及其流程錯誤或者不科學合理而導致漏檢、錯檢。血液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同檢測模式關系密切,若檢測模式選擇不合理,對血液質量則會產生嚴重不良影響[5];下面就血液檢測模式同血液質量和輸血安全的關系進行具體闡述。
獻血者經過采血車或血站獻血后,其血液會經過快速初步篩選和檢測,全部項目合格后會留取 2 支試管標本以待血站實驗室對其進行再檢[6]。雖然血站可以增多試管標本的再檢次數避免不安全的事故發生,但是這種用于試管標本的再檢的血液檢測模式也存在著一些不安全的方面:(1)檢測試劑和檢測工具不是一次性使用,所以難免會存在交叉使用的現象[7],這就增高了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導致合格的血液當成不合格的血液遭到丟棄,不合格的血液作為合格的血液進入臨床被用于輸注治療[8]。(2)工作疏忽導致試管標本被留取錯誤時,很難被及時發現,導致合格與不合格的血液被混淆,出現失誤[9]。(3)若出現冒名頂替現象,則無法排除。故為了排除不同檢測試劑的特異度與靈敏度不同的影響,每位獻血者都必須進行兩種不同檢測試劑的檢測,所以這樣就會導致血液不合格率和漏檢率增加[10]。(4)留取標本時,加樣過程會自動化處理,這就導致留取第一管標本時可能是全血,而留取的第二管標本就是血袋中保存液稀釋過的全血[11]。由于待檢測標本血液被稀釋,有可能增加漏檢率和不合格率,將不安全的血液應用到臨床。總而言之,僅用于試管標本再檢模式留取檢測標本的過程越繁瑣、環節越復雜,出現失誤的概率就會增加,不安全性就會隨之上升[12]。
僅用于試管標本再檢的血液檢測模式具有眾多不安全因素,所以一些更加安全新穎的血液檢測模式漸漸流行和使用[13]。其中,試管標本與血辮標本平行再檢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血液檢測模式[14],它可以有效地減少漏檢率和不合格率,避免合格的血液及血液制品被遺棄浪費,提高血液檢測的安全性,目前已經開始逐漸流行使用。有文獻詳細介紹了其規范的操作流程:(1)對獻血者耳垂部或指腹部進行表面消毒處理,再取少量血液進行初步檢測,如果合格即可被允許獻血。(2)留取血袋內的 5 mL血液作為試管標本,如需要可以進行兩次復檢。同時采取血辮標本,即與該試管標本對用的血袋的血辮血組成的標本,留樣以待需要時檢測。如果血液標本出現了陽性或弱陽性時,即可使用前面留取的試管標本和血辮標本進行雙孔再檢,以確認該血液樣本是否合格[15]。
試管標本和血辮標本進行雙孔再檢后,其結果可概括為以下幾種情況:(1)試管標本和血辮標本的結果均為陽性,排除操作失誤的情況,可以判斷該血液為不合格,不能放行入庫使用,應該按照相關處理流程進行報廢處理[16]。(2)試管標本和血辮標本的結果為一陰一陽。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先查明試管標本和血辮標本的血液血型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則可斷定其中一個標本出現了混淆倒錯,此時應該檢查之前的工作的環節哪里出現了差錯;若一致,則不能簡單斷定出現此種情況的緣由,要排除出現標本之前交叉污染的情況,同時,為了保證血液的安全性,應該進行平行樣的再次檢測,注意觀察是否有拖帶、自動加樣的排列顛倒情況,避免紕漏[17]。(3)試管標本和血辮標本的結果均為陰性,同樣為了保證血液的安全必須再次進行平行樣的檢測[18]。
試管標本與血辮標本平行再檢模式比其他模式的血液檢測模式更加安全的原因在于,留取的血袋中的血辮標本可以與之前留取的試管標本進行平行比較[19],避免了二次留取試管標本時血液被稀釋而不能真實反應血液質量,保證了血袋的血辮標本和試管標本一一對應[20],有效地減少漏檢率和不合格率,同時減少遺棄合格血液造成資源的浪費。
加強血液質量管理,選擇科學、合理的血液檢測模式可有效提高血液及輸血安全性。用于試管標本再檢模式因為其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陷而逐漸被取代,而試管標本與血辮標本平行再檢模式也正在被逐漸廣泛運用,它具有更加可靠的安全性,降低漏檢率和不合格率,值得更加進一步的推廣。
[1]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3 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0.
[2]王紅梅,姚萍,蘇虹,等.我國無償獻血人群分布特征及血液檢測狀況[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8,10(2):190-192.
[3]汪青山.血站血液檢測現狀及思考[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6):817.
[4]李建華.血站血液檢測模式和流程與安全性的探討[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20):141,158.
[5]姜標.血站血液檢測過程幾個關鍵點的探討[C].中國輸血協會臨床輸血委員會 2008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12):219-220.
[6]張素能.血站血液檢測模式與血液安全性的分析與研究[J].當代醫學,2010,8(26):71-72.
[7]贠中橋,呂運來,陳善華,等.血液初檢、復檢及再檢結果的符合性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09,7(1):86-87.
[8]劉芳,尹建平,吳玲.ELISA法檢測試管標本與血辮標本結果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0,6(8):104-105.
[9]楊勇毅,魏山儀.血液不合格率與初次反應性樣本的復檢[J].中國輸血雜志,2008,4(11):109-110.
[10]姚勇,相恒泉,袁兵.建立初次反應性標本進一步復檢程序的探討[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0,6(2):37-38.
[11]張璐靚,趙憲文.血液標本采集程序及注意事項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8(12):45.
[12]余祖輝.標本溶血觀察及對檢驗結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2,9(13):49-50.
[13]周玉潔.檢驗血液標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確采集檢驗標本方法探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6(17):44-45.
[14]李天君,趙鋒,劉曉麗,等.血站質量管理體系的評價[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9,4(1):69.
[15]劉彩俠,劉倉.血站檢驗科的質量管理[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9,7(10):89-90.
[16]李智輝,劉錦芳.血站血液檢驗的質量管理[J].實用醫技雜志,2008,6(30):91.
[17]張悅,劉艷,韓素英,等.實驗室質量管理[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8,8(3):105-106.
[18]吳肖峰.談檢驗工作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識和構建[J].中國醫藥導報,2011,7(15):99-100.
[19]劉海波.采供血分支機構送檢標本的質量管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1,8(18):91.
[20]鄭霞.淺談血液標本采集處理在血站實驗室質控中的作用[J].四川省衛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5(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