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BTCC是其最常見病理類型,惡性度低而復發率高。HDAC1 是參與調節細胞周期、分化增殖及分裂的調節子[1],其高表達與泌尿生殖系腫瘤的發生發展和侵襲性密切相關[2]。本研究通過觀察替加氟對移行膀胱癌患者HDAC1 的表達探討其臨床作用機制。
1.1 一般資料 收集武漢市黃陂區人民醫院 2009 年 3 月-2011 年 1 月經病理組織學確診移行膀胱癌患者 73 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 34 例,觀察組 39 例,均知情同意,且性別、年齡、病程及全身狀況方面無顯著差異,具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順鉑注射液 800 mg/m2、觀察組予替加氟注射液 800 mg/m2生理鹽稀釋靜脈滴注,Qd,連用 5 d停 2 d,連續 3 周為 1 療程。
1.3 檢測指標 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后 48 h取清晨空腹靜脈血 5 mL,ELISA法檢測HDAC1 蛋白表達,同時觀察療效。
1.4 療效評定 隨訪 1 個月,病灶完全消失為完全緩解;縮小 50%以上為部分緩解;25%~50%為穩定、無變化;增大 25%以上為進展。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治療前后HDAC1 分別為(25.8±23.5)和(24.6±17.4)mmol/L,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分別為(26.2±20.7)和(17.3±8.1)mmol/L,顯著下降(P<0.05),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完全緩解 3 例,部分緩解 18 例,總有效率為 61.7%;觀察組完全緩解 8 例,部分緩解 25 例,總有效率達 84.6%,兩組有顯著差異(P<0.05)。
研究表明,炎癥與腫瘤關系密切,炎癥微環境中細胞因子引起維持正常細胞內環境穩定關鍵通路的改變并導致癌癥的發生和演進[3]。HDAC1 屬HDAC家族,其導致的組蛋白高度乙酰化活動能促進組蛋白去乙?;黾覦NA和組蛋白的結合力,干擾DNA和轉錄因子結合,抑制相關抑癌基因轉錄,其抑制劑在體外能有效抑制膀胱癌細胞增殖,顯著誘導細胞凋亡發生且主要誘導G1 期細胞發生調亡[4]。近年來研究發現組蛋白的乙酰化/去乙?;揎椩谘装Y性疾病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5],HDAC1 與炎癥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本研究顯示,移行膀胱癌患者血清單個核細胞中HDAC1 的蛋白表達顯著高于正常人群(P<0.05),推測HDAC1 與BTCC患者的炎癥反應密切相關。替加氟為氟尿嘧啶的衍生物,在體內經肝臟活化逐漸轉變為氟尿嘧啶而起抗腫瘤作用,在體內干擾、阻斷DNA、RNA及蛋白質合成,是抗嘧啶類藥物,為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化療指數為氟尿嘧啶的 2 倍,毒性僅為氟尿嘧啶的l/4~l/7。經替加氟干預的觀察組血清單個核細胞中HDAC1 的蛋白表達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對照組HDAC1 的蛋白表達雖然較治療前降低但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臨床療效為 84.6%,優于對照組的 61.7%,提示下調HDAC1 的蛋白表達可以降低移行膀胱癌患者機體的炎癥反應起到治療作用,同時推測替加氟可能是通過下調移行膀胱癌患者血清單個核細胞中HDAC1 的蛋白表達而發揮其治療作用的。
綜上所述,替加氟注射液可能通過下調移行膀胱癌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HDAC1 的表達,有效控制體內慢性炎癥反應,發揮其抗癌作用,臨床療效滿意,適合推廣應用。
[1]夏靖,馮冰虹.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的研究進展[J].廣東藥學院學報,2010,26(5):546-550.
[2]李曾,廖洪.HDAC1 與泌尿生殖系腫瘤[J].中國癌癥雜志,2011,21(4):313-317.
[3]劉真,肖斌,毛旭虎,等.炎癥與腫瘤的關系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9,9(3):591-594.
[4]戴福宏,鐘甘平,董治龍.SAC對膀胱癌細胞增殖及凋亡的影響[J].山東醫藥,2009,49(2):26-28.
[5]何菲,劉娟,張力.乙酰化——炎癥調控新方式[J].生命的化學,2011,31(6):81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