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林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就養老保險雙軌制、養老金入市等問題各抒己見,養老保險制度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早在1952年,政務院就頒布了《勞動保險條例》,開始構建養老保險制度。1991年,國務院頒布《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采取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結合的模式,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009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通過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方式,鼓勵農村居民自愿參保。2011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開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通過居民繳費、政府補貼的方式,鼓勵城鎮非從業居民自愿參保。
目前,我國已構建起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在內的制度框架,初步完成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2012年,全國各項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達7.9億人,其中領取基本養老金的超過1.8億人。可以說,多年的艱難探索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進展,但是受到歷史與現實多種因素影響,養老保險制度仍然面臨著嚴峻挑戰。
一是在參保渠道上多軌并存,制度具有明顯的“碎片化”特征。城鎮企業職工、農村居民、城鎮非從業居民各行一道。國家公職人員又獨立于城鎮企業職工之外,不用繳納相應費用卻可以享受到較高標準的退休金待遇。同時,各個省份根據本地情況制定具體政策,制度尚未實現全國統籌。因此,不同群體、地區之間的養老待遇差距明顯,這種根據職業、地域特征建立的制度,固化了以職業地位為衡量標準的社會分層體系,不利于地區之間的均衡發展,導致了極大的社會不公與安全隱患。
二是在參保人員年齡結構上,老齡化問題嚴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78億,人口老齡化水平13.26%。長期實行計生政策使“421”家庭越來越多,人口紅利消失殆盡,部分地區養老金入不敷出,個人賬戶空賬運行,形成了規模龐大的隱性負債,未來支出壓力空前巨大。社會各界對于養老金能否入市還存在較大爭議。包括養老金在內的高達2萬多億社保資金結余缺乏有效投資管道,難以保值增值。
下一階段我們要統一認識,以深化改革積極應對挑戰。第一,著眼建立全國統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體系,滿足國民基本的養老需求。逐步打破職業、區域界限,實施國家公職人員參照城鎮職工繳納保費改革的同時,逐步提高農村居民、城鎮非從業居民繳費標準。盡快實現個人賬戶全國統籌,允許參保人員在不同類別險種之間、不同地區之間轉換和轉移。第二,在基本養老保險之外,發揮市場作用,推進企業年金、商業保險等制度建設,滿足更高層次的養老需求。第三,拓寬投資途徑,實現養老金保值。借鑒全國社保基金的經驗做法,積極探索養老金入市,謹慎選擇入市時機,增強基金支付能力。第四,適度放寬計生政策,改善人口年齡結構,降低人口老齡化的負面影響。探索建立彈性退休制度,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緩解養老金當期支付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