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嬋 田 野
我校作為一所以工科類專業為主,以建筑類專業為特色的大學,當務之急更要抓住當前良好的發展機會,加大對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培養力度,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帶動我校的整體發展。
工程類學生是指在工科類專業主要以學習工程建設、工程技術、工程法規、工程經濟等學科為主,未來在工程領域從事工作的學生。在我校主要是指參與工程建設的相關專業,如建筑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測繪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土地資源與管理、電氣工程及自動化、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材料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等相關專業,涵蓋我校近二十個專業。
調研團隊共調研走訪了各類企業130 余家,發放調查問卷150 余份,訪談十余場。走訪了中建八局、魯能集團、濟南四建,魯商置業等企業,其中民營企業占到58.60%,國營企業占到26.90%,中外合資企業占到6.31%,外商企業占到3.72%,科研院校占到1.88%。從企業類型上來看,施工、承包類單位占到47.40%,建設開發類單位占到28.40%,咨詢單位占到12.00%,設計類單位占到10.34%,第三方服務機構占到0.86%。調研團隊主要圍繞我校的學科建設、學生素質培養和學生能力評價三個主要方向,探究了房地產、建筑企業對我校工程類畢業生的評價,為我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寶貴的參考數據。
據調查顯示,90.13%的企業在招聘時主要注重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其主要包括交際、學習、組織、文字表達能力等;而注重技能(如實習經驗,資格證書)、知識、崗位或工作性質分別占有68.18%、50.91%、27.27%。而畢業生生源所在地、性別、工資以及其它問題考慮的相對較少。
1.在畢業生素質方面,50%以上的企業認為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抗壓能力弱、穩定性差是畢業生初入職場的致命弱點。有40%的企業認為畢業生時間管理能力弱、工作效率低,28.18%的企業認為畢業生溝通表達能力差、溝通意識薄弱,15.47%的企業覺得有些畢業生自私、沒有團隊意識,還有1%的企業認為畢業生無責任心。
2.在專業技術方面,有54.55%的企業認為我校工程類畢業生在技術方面存在欠缺,主要表現為項目經驗薄弱。也有30%以上的企業認為畢業生缺乏行業知識、技術掌握不夠熟練、基礎薄弱、一知半解。很多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反映是進入角色慢、動手能力差、適應能力不強,從而導致工作能力不能充分發揮,專業競爭力不強,無法體現出工程類學生的優勢所在。
在走訪過程中,我們調查了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看法,很多企業表示愿意并認可校企合作。44.27%的企業愿意建立實習基地,11.82%的企業認為應該由企業人員進學校進行授課,10.0%的企業希望能夠參與學校的課程設計。大多數企業愿意與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同時,這也要求我校應該積極主動地聯系更多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之中。另外,有22.73%的企業愿意以其他方式與學校合作,這也體現出目前校企合作形式多樣化的特點。
在調查的150 家企業中,有141 家企業對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表示滿意或基本滿意,滿意度達94%。但在專業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部分企業也提出新的要求,特別是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根源在于對工程技術類基礎課程的忽視。
1.對于教學內容改革,82.73%的被調查企業認為教學內容改革應該增強應用性,工程類行業作為實踐性較強的行業,提高教學內容的應用性可以有效提高工程類畢業生的崗位適應能力。有60%的企業認為增加專業知識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44.55%的企業傾向于希望學校在教學內容改革時能夠從增強針對性方面下手,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專業的性質,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還有21.82%的企業認為加強基礎知識的培訓是很重要的,畢竟基礎知識是專業和工作起步的基礎,因此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選擇增強教學的導學性、內容的先進性、增加通識知識教育、加強基本理論的教育的企業分別占到了調查總數的17.27%、16.36%、15.45%、13.64%。
2.在教學安排改革中,27.73%的企業認為加大技能課程設計尤為重要,占第一位;其次是理論課程的安排,占22.94%,為第二位;其他依次為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分別占22.02%、18.84%、8.47%。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有所不同,課程設計相對于畢業設計,針對性較強,能夠更好更有目的的掌握所學知識,而畢業設計的綜合性較強,就顯得知識層面較低,術業有專攻,這也是企業比較青睞于課程設計的原因??傊?,這些課程的安排都必不可少,只是花費的時間與精力的不同,學校要認清企業的所需,因材施教,以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1.在招聘方式上,借助網絡、報紙等招聘是眾多企業招聘的重要方式之一,選擇網絡、報紙等招聘方式的企業有67.27%,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這與網絡、報紙招聘的優勢是分不開的。校園招聘占到36.36%的比例。校外招聘也是比較常見的招聘方式,占到45.45%的比例。還是有一部分企業采用學校推薦的方式,大約有23.64%。畢業生不能把求職的精力都放在校內,要廣泛撒網,尋求更適合自己的職位。
2.在是否進行崗前培訓中,99%以上的用人單位都要進行崗前培訓,崗前培訓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主要培訓方式中,選擇內部員工定期統一培訓和以師帶徒的企業占到了較高比例,分別為60.91%和60.0%,崗前自我學習占到了20.91%,請外部人員為企業培訓占到了16.36%,像通過工作輪換和國外培訓占得比例較少,只有9.09%和5.45%。培訓制度是為了配合公司的發展目標,提升人力績效,提升員工素質,增強員工對本職工作的能力與對企業文化的了解,并有計劃地充實其知識技能,發揮其潛在能力。因此,我校應該在教學期間不斷滲入企業所需內容,使所學知識能夠在將來就業時學以致用,這樣也利于企業縮短培訓時間,盡早投入工作之中去。
3.崗前培訓在內容上,因公司的需求不同也各有側重:責任感、敬業精神等職業素質的提高占到了80.0%比例。工程技能水平的提高和專業知識的加強分別占了68.18%和60.91%的比例,企業文化的宣傳在崗前培訓中也占到了53.64%的比例。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特殊人群,在剛踏入社會時,會面臨適應新的環境,處理新的問題,在其中不免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所以在校期間,應樹立良好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注重專業知識的提升,將更有利于快速融入企業和個人的發展之中。
當今社會越來越青睞知識與能力并重的畢業生,能力的培養不僅僅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從實踐中去鍛造。實踐是銜接大學生在校學習知識和走上社會運用知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調查結果顯示,78.20%的用人單位認為我校在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缺陷,他們反應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缺乏實踐能力,這是導致他們對近年減少招應屆畢業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我校應從實踐能力培養機制、課程設置與師資力量配備、引導大學生對實踐活動的廣泛參與和高度重視等方面改進完善。在校學生也應意識到實踐能力對自己的重要性,主動聯系有實習機會的單位,參與社會實踐,深入設計和施工現場,培養自己的實際生產技能,為畢業后順利地從事專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要求學生專業技能扎實,實際動手能力強、知識面寬、踏實肯干,能吃苦,因此大學生應充分利用在校期間的學習機會,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不斷加強就業競爭力,重視專業學習,構建復合型知識結構,結合專業加強社會實踐,增長專業實踐經驗,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并善于培養自身的特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1.82%的企業認為學生應該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對工程應用軟件的學習。掌握CAD、HCS、DPS 等工程應用軟件,也是一個合格的工程類學生所必須具備的技能,將工程理論、實踐和計算機的應用緊密結合,是企業對員工的基本要求。word、excel、ps 等這些軟件看上去很簡單,但對于很多人真正應用于工作時還有待于加強學習。大學期間的生活給了大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支配,它也意味著,大學生未來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對于課余時間的利用。在校大學生需要主動自學部分軟件,掌握基本辦公軟件,充分利用現代技術資源與信息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輔助決策,以取得更好的預期效果。
調查中我們發現高達38.40%的企業認為工程類學生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導致其就業難的主要因素。在與我校校友交流中,我們就“職業生涯規劃”重要性做了調查,結果顯示有48%的校友認為此項很重要,但未在大學期間做詳細規劃的校友占50%以上。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絕不僅是幫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歷條件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從而達到與個人目標的統一,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籌劃未來,擬定一生的發展方向,根據主客觀條件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即使我校就業率相當高的土木工程專業,也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就業還是考研。針對以上問題,學校應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為目標,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建立分階段、多層次的就業指導體系,并且要全過程、多方位地進行就業培訓和指導,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政策、就業技巧、就業心態調適、創業教育等培訓,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